顾毓琇:13岁上清华 师从梁启超

他在北碚创作的《岳飞》等历史剧和抗战剧曾风靡大后方

版次:010    2023年07月12日

1944年5月,顾毓琇在缙云山留下的旧作诗稿。

□朱渝生

顾毓琇,集科学家、教育家、诗人、戏剧家、音乐家于一身。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是中国近代杰出人物之一。

2000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编辑、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16卷《顾毓琇全集》,其序言中写道:“先生之学,可谓中西兼顾、文理皆精,是中国近代以来惟一能够左手娴熟于人文,右手精通于数理的旷世通才。”今天,让我们走近顾毓琇,了解这位被海内外学术界誉为“百年一遇”的旷世通才的传奇人生。

求学清华 留学美国

顾毓琇,字一樵,1902年11月25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虹桥湾。1915年,顾毓琇在清华求学期间,最感欣幸的是有机会投拜梁启超为师,亦有幸参加划时代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1921年11月20日,“清华文学社”成立。最初的社员有闻一多、梁实秋、顾毓琇等16人。清华文学社共分诗歌组、小说组和戏剧组。之后,顾毓琇被选为戏剧社社长,同时担任《清华周刊》文艺栏目及新闻栏目撰稿员。新文化运动大大开拓了顾毓琇的眼界,他发表了诸多文章,亦有戏剧处女作《孤鸿》出版。

顾毓琇在清华整整攻读了8年,并出版了中篇小说《芝兰与茉莉》。1923年6月17日,顾毓琇从清华毕业。同年8月17日,他和一批中国学生横渡太平洋赴美留学。

1923年9月1日,抵达美国西雅图。之后,顾毓琇在波士顿入麻省理工学院电机工程系深造。他勤奋躬耕,用4年半时间,攻读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26年2月,顾毓琇在美国《数理杂志》发表了“四次方程通解法”。当年,他23岁,充分显示在数学上的高超造诣。从那时起至今,世界各国电子计算机关于四次方程通解法所用的程序,都采用他的这个方法。1928年6月,顾毓琇完成博士论文,并顺利通过论文答辩,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电机工程专业科学博士学位,他是该校电机系获此学位的第一位中国人。1972年3月22日,他获得美国电机及电子工程师学会颁发的“兰姆”金质奖章以及“千禧奖”“巨比利”奖。同年秋,中国电机工程师学会也向顾毓琇颁发金质学术奖章等多项学术大奖。兰姆奖被形容为该会“诺贝尔奖”。顾毓琇是惟一荣获这三项大奖的中国人,他还先后出版了《非线性系统之分析及控制》《电能分析》《电路瞬变分析》《线性系统之分析及控制》四本教科书而饮誉中外。

学成回国 身兼数职

1929年1月,28岁的顾毓琇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后,踏上回国征程。回国不久,被浙江大学聘为工学院电机科主任。1929年4月1日,他在无锡老家与王婉靖结婚。之后,在国内多所知名大学,如中央大学、交通大学、西南联大前身长沙临时大学、清华大学等校任教授、系主任或校长,并出任上海市教育局局长、中国电机工程师学会会长。

顾毓琇是一位见证了中国百年历史的世纪老人,亦是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电机工程专家、自动控制专家,同时,又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巨匠。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之初,顾毓琇以无党派人士身份参加国民政府,任战时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政务次长。1938年1月,他随国民政府内迁来到战时陪都重庆。同年6月,他举家迁居重庆通远门嘉庐九号,为躲避日军飞机频繁空袭,全家于1939年5月4日迁居北碚“峡居”,9月搬进“茅庐”。他们全家在北碚居住两年多,曾任国立礼乐馆副馆长,并发起编纂北碚地方志工作。同时,他于繁忙的从政、科研、教育之余,潜心创作《古城风火》《岳飞》等剧本和小说,翻译名著14篇。顾毓琇以多种文艺形式,鼓舞大众士气,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心。

1944年8月,顾毓琇在重庆沙坪坝接任国立中央大学校长一职,亦担任国立音乐学院(今中央音乐学院前身)首任院长。培育出不少超群拔萃之材,钱伟长、吴健雄、曹禺等都是顾毓琇先生的学生。

多才多艺 著作等身

顾毓琇是文理大师,同时又是文化奇才,他精通中西文化,才华横溢,诗作、词作、小说、剧本、佛学等著作迭出。有《顾毓琇戏剧选》《顾毓琇词曲集》《顾一樵全集》《顾毓琇科学论文集》《禅史》出版。这些著作的封面,大多由他的夫人——画家、书法家王婉靖题写书名并装帧设计。1975年,巴西人文学术院授予顾毓琇金质奖章,1976年世界诗人大会授予顾毓琇“国际桂冠诗人”称号。

1940年,重庆国立交响乐团排演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时,第四乐章合唱歌词国内尚无中文版,兼任团长的顾毓琇凭借自身扎实的文学功底和娴熟的德文基础,将席勒的歌词原作翻译成中文,成功把《欢乐颂》引入了中国。

顾毓琇潜心多年研究中国古乐谱,将明末“工尺谱”翻译成简谱及五线谱,将姜白石的自度曲翻译成五线谱,还整理了大量其他唐宋古乐谱,成为了这个领域名副其实的研究权威。他还积极对研究成果进行推广,向世界弘扬中国古乐。

顾毓琇亦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发轫人之一,曾创办上海戏剧学院的前身——上海实验戏剧学校。他在新文化运动初始就开始进行翻译和创作活动,自编自导话剧,梁实秋、冰心等扮演过剧中角色。他是“国剧运动”的倡导者和积极推动者,一生共创作话剧12部。他的历史剧和抗战剧曾风靡抗战大后方山城重庆。话剧《岳飞》除被作为劳军公演剧目,亦被改编成京剧、汉剧和其他地方戏公演。在重庆8年,他不但自编自导抗战剧,同时还出演剧中人物主人翁,真是多才多艺、多姿多彩。

重庆岁月 文采风流

顾毓琇作诗,范围极广。然而,谁能知道,他快40岁才开始写诗,却一发不可收。据不完全统计,60年间所作诗词曲总量达7000多首,出版《焦舍芩草》《太湖集》《齐眉集》《长春集》《耄耋集》《行云流水》《顾毓琇词曲集》等诗、词、曲集34部。

顾毓琇的诗词融历代各家所长,推陈出新,独成体系。他在抗战十四年艰难岁月里,一方面从事行政和教学工作,一方面积极进行文艺创作。在北碚居住、生活、工作期间,顾毓琇业余爱好由写小说、剧本,改为赋诗填词。

1944年5月,顾毓琇一行登缙云山,饱览山中秀丽美景,并在缙云寺汉藏教理院拜访太虚大师和法尊法师。畅叙之余,应太虚之请,他挥毫书写了自作旧诗一首《游南华寺》。诗云:

顿悟离名相,真常不二门。

菩提非有树,叶落自归根。

地净花无住,心明性乃存。

一尘浑不染,万象尽皆春。

诗美、字爽,文采风流尽在其中。这帧书作是顾老早年之作,而且是现场即兴书写,文中有注释,落款钤有印章(阳文小篆,顾毓琇印),不可多得。

1945年8月10日,日本投降,中国抗战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此时,顾毓琇在沙坪坝国立中央大学任校长,他充满喜悦,奋笔写下了《沙坪坝喜闻日寇投降》诗一首:

抛却诗囊曾几时,惊人消息耐人思。

八年涕泪愁何在,万里江山梦亦疑。

犹喜童心闻捷报,敢忘慈训误归期。

明朝巴峡楼船下,长跪萱闱诉别离。

老友闻一多认为此诗学杜甫,与《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有异曲同工之妙。

1945年9月9日顾毓琇赴南京,参加“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典礼”。他感慨系之,特赋诗一首,以志其事:

受降台筑紫金山,八载艰辛奏凯还。

雪尽马关奇耻辱,功成观礼我随班。

顾毓琇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终身教授。自1950年移居美国后,他时常怀念故土,1972年退休后,他不顾年岁已高,曾先后8次回国参观、讲学。被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大学、清华大学等12所高校聘为名誉教授。他还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高等学校设立奖学金,鼓励青年学生为国家的前途努力进取,全面发展。

2002年9月9日,顾毓琇于美国病逝,享年100岁。他用“学者、教授、诗人;清风、明月、劲松”来总结自己的一生。

(作者系西南大学中国当代城市美学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