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
版次:012 作者:来源: 2023年01月03日
1986年8月1日,在驻渝某部官兵的努力下,八一隧道建成通车。
锚喷支护
隧道掘进
□罗毅
在渝中区,连接菜园坝和牛角沱两地最为便捷的通道,当数向阳隧道和八一隧道。1967年,向阳隧道建成通车。18年后的1984年10月,向阳二号隧道工程(即八一隧道)破土动工。1986年7月1日,八一隧道完成了通车剪彩。
作为隧道建设的参与者,我有幸见证了八一隧道修建的施工场景。
解决交通拥堵,打通向阳山
20世纪80年代初的重庆市中区(今渝中区),夹在长江与嘉陵江之间,交通出行不易,爬坡上坎是常态。尽管解放后党和政府在长江、嘉陵江上架起了大桥,但始终被向阳山卡着咽喉。20世纪60年代向阳隧道建成后,北有牛角沱长途汽车站和嘉陵江大桥,南有菜园坝火车站和石板坡长江大桥,每小时有近千辆汽车在向阳隧道内抢行。
1984年初,重庆市委、市政府计划在向阳隧道旁新建一座大型公路隧道。工程招标时,市内外多家建筑单位了解情况后,都摇头而去。原来,拟建隧道之地,南端是菜园坝火车站出口和山城饭店,人流量日均万人以上,施工场地极为狭窄;向阳山上,有重庆大田湾体育场和两路口地区密集的楼群需要保护,有的建筑物地基,离隧道拱顶仅有五六米厚。而且,地质勘探资料表明:整个向阳山石质破碎,多为沙岩夹泥岩。特别是隧道北端上部的55米土层,是修建大田湾体育场时倾倒的弃土。
隧道工程是烫手山芋。
时任重庆市长肖秧,紧急向驻渝部队求援。驻渝部队承担起这个“挑战性工程”,组建工程指挥部,由军后勤部杨智民副部长和某师李九明参谋长担任正、副指挥长,集结700余名工兵、工程机械50余台、运输车70余辆,开赴向阳山下。
1984年10月15日,重庆向阳二号隧道工程动工。
初到工地时,我所在的工兵营工兵连驻扎在石板坡长江大桥北桥头下的一栋仓库内,机械连、舟桥连二排和营部,选择牛角沱汽车出租公司库房作为宿营地。
开工以后,两个营的兵力分别从山南山北对向开挖,另两个工兵营从向阳隧道中间横向掘出一、二号支洞,然后再分别向南北方向掘进。
突破和创新
完成一个个创举
为了科学施工,工程指挥部进行了充分准备,制定了周密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尽管这样,还是被“隧道北端55米的弃土堆积层如何通过”这个“拦路虎”给挡住了。
工程技术组先后到北京、沈阳、上海等省市考察,收集资料,从煤矿探测瓦斯的“浅探支架”上找到了答案。通过设计,一种全新的方案——“管棚法”施工诞生了:先把数十根钢管平行打进55米堆积层,一直贯穿到向阳山体的稳定基岩中去,然后掏空钢管下的弃土。每掏开一段,立即用钢管支撑,并用角管横向连接,形成网状棚架,托住钢管上方的弃土;再辅助以“小导管灌浆”等办法,尽可能使松散土凝成整体,随后迅速配模浇灌侧墙和拱顶,予以被覆。
经过300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战,弃土堆积层顺利通过。“管棚法”施工获得了圆满成功。
如果说“管棚法”是隧道施工的创举,那么在整个施工期间摸索总结的“薄层挂洞”、“新奥法”、“整体式钢模台车”也值得大书特书。
“薄层挂洞”——按原工程设计,向阳二号隧道南段(菜园坝方向)要明挖50米,并拆迁山上一幢五层大楼。为了降低工程造价,工程指挥部经过分析论证后,在仅有5米厚的薄岩层处切口挂洞,获得了成功。洞口上方的大楼安然无恙。
“新奥法”——因向阳山地质条件差,岩层松软,施工部队根据“新奥法理论——全断面掘进”,在软质岩层中采取光爆锚喷支护技术,在渗水、掉石严重地段,采用挂网锚喷支护办法,确保全断面开挖顺利进行,加快了工程进度。
“整体式钢模台车”——台车采用铺轨推进,液压千斤顶升降,用于毛洞拱顶混凝土浇灌。这种“土法上马”的钢模台车,加快了作业进度,降低了工程消耗,节省了作业时间,还节约了大量施工木材(模板)。
军人,大写着奉献和牺牲
三十多年过去。每每走过八一隧道,我的眼前总会浮现出昔日艰苦的施工场景,耳畔会想起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机械轰鸣声。那时隧洞中,到处是泥浆、粉尘,是疲惫战友的身影……
1985年4月5日深夜,山城万家灯火,市民早已进入梦乡。教导员陈国荣率舟桥连战士进洞作业。洞内弥漫着硝铵炸药的刺鼻气味和工程机械除渣后积聚不散的柴油烟雾,上千瓦的碘钨灯也不再明亮,凿岩机的刺耳轰鸣和排风管排风的声音,以及战士们搬动凿岩机沉重支腿的吆喝声不时传来。陈国荣和安全员常三明亮着手电,透过浓密的烟尘,警惕地注视作业面顶上的岩层;副指导员刘大川领着4名战士站在用钢管搭起的工作台上,紧张地凿炮眼。
突然,常三明急促地吹响了哨子,大喊“要塌方了,快撤!”陈国荣猛一回头,发现掌子面上一大块岩层的夹缝里猛掉小石子。“刘大川,撤!”教导员的命令刚下达,一块约七八立方米的巨石向飞身跳下工作台的刘大川砸了下来,工作台瞬间被砸趴在地……
长达500多米的隧道,是从1985年6月下旬拉开被覆序幕的。因为塌方不断,洞顶渗漏水不停,为巩固战果,工程指挥部命令各营在完成较大部分掘进任务后,转入边被覆边掘进。而被覆,几乎全靠人力,尤其是在浇灌拱顶的时候。
看吧,混凝土经输送机皮带运上了高高的工作台。工作台上的战士,挥动铁锹,把混凝土铲进铁桶。然后用双手把小铁桶(重约20公斤)举到拱架上面。战士们机械地重复着同一个动作,弯腰、抓握、上举,3分钟下来,双臂累得软绵绵的。拱架上面的战士接住铁桶,把混凝土灌入钢筋龙骨中,然后用振动棒振捣,稍不留神,脊背和脑袋就要撞在毛洞顶上张牙舞爪的岩石上……
一个奇迹,一座丰碑
1986年6月30日,隧道主体、附属工程全部完工,比市政府要求的通车时间提前了整整3个月!
为纪念人民解放军为重庆经济建设做出的卓越贡献,重庆市政府将隧道命名为“八一隧道”。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杨尚昆亲笔题写了隧道名,作为对全体施工官兵的褒奖。
1986年7月1日,晴空万里。八一隧道北端入口处,彩旗飘扬。部队和重庆市的主要领导亲临工地祝贺并为通车剪彩。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及四川省各大新闻机构为此发出专稿、专电。
从此,八一隧道像一座丰碑,永远屹立在重庆人民心中。
(作者单位:重庆银保监局黔江分局 图片由作者提供)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