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09 作者:来源: 2023年01月06日
□张春燕
有外地朋友在参观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后,兴奋地感慨:“我现在才知道,中国考古发现最早的象棋,出自万州一个叫溪口的地方啊!太神奇了!”
没错,万州溪口,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这儿不仅有百年老桥、千年茶马古道、神奇灵验的灵芝石,还发现了迄今最古老的中国象棋,将中国象棋最早出现的年代向前推进了700多年。
东汉驶来一辆“车”
2001年,考古工作者在溪口乡老棺丘墓群发现了一枚陶制象棋棋子,上面用阴文刻着“车”字。这辆“车”,从遥远的东汉驶来,驶进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也驶入了世人的眼睛。它告诉我们:早在2000年前,生活在三峡地区的人们,就有了象棋这种益智健脑的高雅娱乐工具。它的被发现,将中国象棋实物最早出现的时间向前推进了700多年,是象棋起源于中国的确证。
这枚棋子,带我们穿越历史的烟云,让我们知道:无论是东汉前期的光武中兴,还是后来的战乱频仍,生活在长江边的溪口人民,在辛勤劳作和艰苦生活之余,也会偶尔约着下几盘象棋。这些古朴可爱的陶制象棋,让他们的日子多了几分诗意,几分乐趣,几分关于楚河汉界的理性思考。
茶马古道穿境而过
那辆从东汉驶来的“车”,没法驶进溪口的大山深处。溪口人出行、与外界沟通和贸易,主要依靠的还是步道。那穿越境内约7公里、保存较好的茶马古道,就是千年前溪口先民的主要通道。在大溪码头停泊的盐、茶、丝绸、桐油等货物,要经过这条通道,运送到湖北境内。
溪口境内这段茶马古道,虽不太长,却几乎集中了所有古道元素:崎岖险峻、风光奇丽、文化多元、传说众多......
古道依山而行,有的路段,是在一整块山石上凿出的梯子。道路一侧倚靠巍巍青山,一侧下临万丈深渊,步步惊心,须臾不敢走神。有的路段,山深林密,树茂花繁,瀑布水帘,鸟儿引路,山歌悠远,行走其间,心旷神怡,暂时忘却前路之遥远和生计之艰难。
据史载,在明末到清中期的鼎盛时期,古道沿途驿站、茶馆和客栈林立,轿夫、马夫、挑夫川流不息,南来北往装扮、语言、习俗各不相同的商贾们在此会集。最多的时候,大溪码头每天停靠上百艘木船,主要贸易物盐茶以及那个年代的生活用品、还有一些珍稀宝贝在此汇聚,人流熙熙攘攘,溪口繁荣兴旺。
香炉山上的两朵“灵芝”
溪口水有灵气,山还有“灵芝”。其境内的香炉山,因外形酷似倒放的香炉而得名。这座山上,有两块立在石礅上、形貌如灵芝的大石头。它们近乎圆形的菌盖、上面细密的横纹以及褐色的气孔,都浑然天成。这两块恍如天外飞来的神奇石头,分别被叫作金灵芝和银灵芝。在中国古代传说中,灵芝是具有“起死回生、长生不老”功效的灵丹妙药。溪口的先人们常来祈求平安吉祥。据说,它们不仅形似灵芝,而且十分神奇灵验。因而两块灵芝石所在的地方,成为人们景仰的圣地。
溪口境内,欢跃着大大小小的溪流。与溪流相伴而生的,是大大小小的桥梁。现存最早的桥,是位于黄岩沟下游与磨刀溪上游,建成于民国十三年(即1924年)、距今近百年的一座单孔石拱桥。在那个风云变幻、动荡不安的年代,它被赋予了一个寄寓着溪口人“四海安宁、永享太平”美好愿望的名字——“海安桥”。
桥中央,北侧有龙头高昂,南侧则有龙尾翘起,龙身就伏在桥的中段。桥的拱顶原有一柄青铜宝剑,是当年修桥时特意挂上的斩龙剑,现只留下铁环。这凸显了修桥先民们的初衷:镇住兴风布雨的强龙,就可保桥远离水患,永远坚牢。桥下石板宽阔,溪水潺潺,远山和近树、桥梁和行人倒映其中,鱼儿穿梭嬉戏,一切都那么清晰、生动、和谐。
(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 图片由作者提供)
相关
中国象棋源起何时?
1.起源于传说时代的神农氏
元代僧人念常在《佛祖历代通载》中说:神农以日月星辰为象,唐相国牛僧孺用车、马、士、卒加炮代之为机矣。
2.起源于传说时代的黄帝
北宋晃补之《广象戏格·序》说:象戏兵戏也,黄帝之战,驱猛兽以为阵,象,兽之雄也。故戏兵以象戏名之。
3.起源于舜时期
传说舜的同父异母弟弟叫象,象为人懒惰,好玩耍,由他发明了象棋。
4.起源于周武王伐纣时
明代谢肇淛《五杂组》云:象戏,相传为周武伐纣时作,即不然,亦战国兵家者之流,盖彼时重车战也。
5,起源于春秋时期
象棋的“象”是象征的意思,而与动物象无关。象棋可能是模仿兵制而产生的。象棋各子的名称,正好与春秋时期的兵制,即将、帅、车、马、士、兵、卒等相吻合。
6,起源于战国时期
《潜确居类书》载:雍门周谓孟尝君:足下燕居,则斗象棋,亦战国之事也。盖战国用兵,故时人用战争之象为棋势也。
传说
台湾的胡豆,据说是这位永川人带去的
“台湾公”的胡豆情
□海清涓
胡豆是川渝地区特产,每次看到胡豆,总会想到重庆历史人物黄开基。
黄开基在台湾为官多年,致力于繁荣和扩大两岸经贸交流,他的故事至今还在家乡流传。台湾物产丰富,不过那里以前并不出产胡豆。听上了年纪的老人说,台湾的胡豆,是黄开基从重庆永川五间圣水湖畔带过去的。
黄开基,字自堂,重庆永川五间乡人。黄开基35岁中举,48岁步入仕途,从政16年,其中在台湾为官的时间就长达13年。
作为清末的知名抗英将领,黄开基智勇双全,领兵抗击英军,大扬国威。在鸦片战争中,他修筑炮台,募集义勇,不畏强敌,设计伏击英国军舰“阿纳号”。“阿纳号”遭受重创,吓得游弋在外洋的两艘英国军舰狼狈而逃,好长时间都不敢来犯。作为台湾府知府,黄开基对人宽厚公道,关爱百姓,处理案件及时,多次带领百姓筑堤防洪。从平和县、台湾府、彰化县、鹿港县到淡水县,黄开基走到哪里,就增加赡老抚幼的经费,设立育婴局,大力兴办学校,对贫困学生予以补助,深受台湾民众爱戴。
据说,黄开基刚到台湾任知县的时候,当地乡绅为表达欢迎之情,联合设宴为新知县接风洗尘。谈笑风生中,有下人端来一盘胡豆。黄开基数了一下,发现胡豆不多不少刚好八颗。黄开基背井离乡,很久没有尝到家乡的胡豆了,便不客气地夹起一颗胡豆往嘴里放。结果一吃不可收拾,吃了一颗又一颗,很快吃完了盘中的八颗胡豆,惊得乡绅们张大嘴巴半天说不出话来。
几天后,黄开基从一位叫罗汉山的农民口中打探到,胡豆在台湾极为稀罕,几乎与人参同价,有“胡参”和“胡珍”之称。胡参是台湾人专门用来接待贵客的珍稀佳品,一桌八颗,每人仅有一颗。黄开基一个人连吃八颗“胡参”,难怪乡绅们要目瞪口呆了。
黄开基没有想到,胡豆这种在家乡永川随处可见的普通农作物,在台湾居然如此金贵,被人们视若珍宝。于是,黄开基第二天便命家人赶赴家乡重庆永川五间的圣水湖畔收购胡豆。家人不辱使命,历经数月,终于千里迢迢从重庆永川运来一船胡豆种。黄开基将胡豆种无偿赠送给台湾府的农民,还安排专人手把手传授胡豆的种植方法。“永川胡豆”开始在台湾这座美丽的岛屿上,安家落户,开花结果。弥足珍贵的“胡参”“胡珍”飞入寻常百姓家,普通台湾百姓也能随时吃上胡豆了。
咸丰元年(1851),黄开基升任台湾府知府,不久加封道台名衔。这时,黄开基已积劳成疾,患上了吐血病,不得不辞官还乡。临行前,为了感谢黄开基关怀民众、赠送胡豆的恩德,台湾百姓联名签字赠送“万民黄龙盖伞”,以表崇敬之情。
咸丰四年(1854年),黄开基病逝于永川五间乡故宅,享年67岁。噩耗传到台湾,彰化、鹿港、淡水三地人民自发为黄开基建塔立碑纪念,至今在台湾还有黄公塔、黄公碑,后人尊称其为“台湾公”。
(作者单位:重庆永川区作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