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姐从他的孤儿院里走出

刘老团长

版次:010    作者:来源:    2023年01月06日

□简云斌

1937年12月4日清晨,重庆朝天门码头,江涛滚滚,风雨潇潇。

67岁的刘子如,与重庆抗敌后援会战地服务团71名团员一起,带着各界捐献的48万件慰问品,站在码头,整装待发。他们将奔赴抗日前线劳军。

面容清癯、双目炯炯有神的刘子如,站在队伍最前面,像一棵苍松,挺立于飒飒寒风中。他身旁,是一位姓赵的小妹妹,才15岁,稚气未脱,也告别父母,参加了战地服务团。一老一少在全团中分外醒目,引得送行市民一阵阵感叹。

这支民间性质的战地服务团,由青年教师、学生、职员、普通市民等组成,是刘子如一手组建的。临行前,他被国民政府有关部门授予副团长职务,人称“刘老团长”。

码头下,是长江、嘉陵江交汇处,雾色弥漫,汽笛长鸣。透过浓雾,刘子如似乎遥望见了前方纷飞的战火,将士们在浴血拼杀……热血在他心中激荡,早年立下的誓言,现在终于付诸行动。他的双拳攥得死死的,似要握住这破碎的山河,握住自己心中不熄的强国梦。

1兴于实业 名于慈善

刘子如,名华璋,字子如,生于1870年,綦江县青山石窝寨(今万盛经开区金桥镇新木村)人。从小家境贫寒,刚成年时,父母先后亡故,他在故乡无立足之地,怀揣仅有的53文铜钱,从故乡步行两百多里路,流落到重庆求生。当他在重庆街头奄奄待毙之时,幸遇临江门红庙一位和尚收留,心中从此植下善根。起初他创业十分艰难,刻过字,卖过肥皂和猪鬃,生意六起六落,最困窘时甚至在停尸房住了两个月。终于,他凭着诚信和能干,被美国胜家缝纫机公司聘为在川总代理,并代办江西及湖北汉口、黄石等地分销,生意获得极大成功,中年时成为一名富商。

生意如日中天之际,刘子如却毅然转向慈善事业。20世纪初的川渝,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特别是无数孤儿倒毙街头的惨状,使有同样身世的刘子如痌瘝在抱、寝食难安。1913年,他在上海结识著名诗僧苏曼殊,与之同游上海龙华孤儿院,深受启发。次年回渝后,即为慈善事业奔走呼号,捐献大半产业,先后创办重庆私立孤儿院、成都孤儿院、青山私立孤儿院、重庆中华基督教自养美道会、重庆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等公益组织,为社会培养无数人才。

别人问他为啥这样做,他淡然一笑:“不留金钱与儿孙买耻辱!”

刘子如性格刚直,急公好义,注重力行。难能可贵的是,他非一般乐善好施之辈,而是有远见卓识的爱国者。1924年,他应欧美慈善组织邀请,自费出国考察一年,先后游历欧洲、加拿大、美国,对西方工商实业、城市建设、交通、教育、慈善、文化等深入考察,一点一滴均记入日记《新新游记》中。当他看到瑞士、英国方兴未艾的社会事业时,感慨写到:“余拟于返国后,邀请川中各界巨公,勇力前进,改良社会,通力合作一模范社会,是则余之素志也。”当他参观美加交界的五大湖水电工程后,立即绘制该水电图,发给当时主政四川的刘湘、杨森等人,并附函“希川中执政诸公,速从交通、教育下手”。

实业强国的梦想也融进了他的慈善事业。他创办的重庆市私立孤儿院,是重庆首家孤儿院,先后聘请汪云松、曾子唯等社会名流任院长。孤儿院教养兼施,不仅解决孤儿生计,还开办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他们成为爱国爱社会的有用之材。刘子如常教导学生:“我们是‘人’,是有灵魂的高级动物,良心天平上的砝码,不应该是自己和金银财宝,时刻都应该为自己的群体着想,离开了自己的群体,一个人在世上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多年来,从孤儿院走出了成千上万优秀人才,其中包括红岩英烈江姐(江竹筠)。

然而,时局的恶化,容不得刘子如静心做慈善事业。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神州陆沉。他忧心如焚,请人创作了《重庆私立孤儿院院歌》,其中有段歌词这样写道:

吾侪平民,同是中国主人,

列强虎视,看山河日就沉沦,

听杜宇啼声声,兴亡恨,古犹今。

小姊妹,小弟兄,

斯时何时?一发千钧。

快鼓舞,爱国爱群真精神,

将暴邻打倒,求世界和平。

2奔走募捐 参加抗战

一腔忠义热血,其实早在22年前就已沸腾在刘子如的胸中。那是1915年1月,袁世凯政府与日本签订卖国的“二十一条”消息传来,刘子如悲愤不已,即向同仁表示:“倘日后中日大战爆发,子如自愿不用饷费,不动公家分文,上前线与敌人周旋!”

“七七事变”爆发时,刘子如正在上海与友人商议开设陕西胜家分公司。甫闻国难,他怒火中烧,当即放下生意返渝,会同温少鹤、何鲁、何北衡等名流组建四川(重庆)抗敌后援会,并发出宣言:“亡国灭种,迫在眉睫。亲爱的四川同胞也一定不能坐视……我们要自信,中华民族绝不可能被日寇灭亡。我们不能听天安命,要聚集一切人力、物力、财力,紧急动员起来,向前线的抗日军队支援到底……”

言出必践的刘子如,除了自己捐赠外,还带领一班志愿者,四方奔走募捐。他口才好,善演讲,每到一处即观众如潮。在他的感召下,商人、职员、学生甚至力夫、乡民都慷慨解囊。一个多月内,筹得担架、棉布、沙袋、药品等慰劳品40多万件。很多人还加入了战地服务团。

紧接着,刘子如作出了一个轰动山城的决定:放下全部产业,告别老妻和年仅11岁的弱子,以年近七旬之身,带着战地服务团,亲上前线参加抗战!

这一去易水潇潇,这一去血雨腥风,这一去波澜壮阔。

一路过三峡,下宜昌,抵达汉口时,南京失守,全团悲愤至极,马上开展慰问伤病将士活动。当时四川省主席、第七战区司令官刘湘率领30万川军出川抗战,不幸身染沉疴,正在汉口就医,见到老友刘子如,惊讶问道:“你这么大把年纪,不在家享福,怎么也来了?”刘子如慨然答曰:“子如虽不能持枪冲锋杀敌,但可演讲号召,组织鼓动,疏导民众,抢救伤员,尽区区国民挽救民族沉沦之天职耳!”

离开汉口,战地服务团兵分两路,刘子如率一队赶赴皖南东战场。一路过九江、景德镇、歙县、三溪、青阳、铜陵、贵池等地,行程千余里,慰问国共双方将士数万人,开展演讲、游动宣传等数百场,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在前线,刘子如拖着老病之体,四处劳军、演说、办壁报,到战壕救死扶伤,被日军弹片炸伤仍不下火线,成为国共将士交口称誉的“刘老团长”。

一位战地记者这样写他:“提起老先生,在皖南前线一带,几乎已成一个特殊的人物。因为他的出现,是代表着中华民族崇高而伟大的奋斗精神,使衰老的中国,好似也年轻了许多!”

1938年10月,刘子如因“服务前线、卓著成绩”,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授予陆海空军褒状。刘子如得到的这张陆海空军褒状,是自抗战爆发15个月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颁发的第10张,意义很不寻常!

3七旬卸甲 归于青山

烽烟三载,廉颇未老。直到1940年秋,刘子如在前线度过70岁生日后,因严重胃溃疡以及家中变故,才怅怅地告别了朝夕相处的国共将士。

刘子如在前线时,常在新四军军部出入。陈毅与他交情很深。陈毅年轻时旅法勤工俭学,还曾得到过刘子如的资助。临别时,陈毅特意将自己的一幅合影照片赠给刘子如,并亲笔题字:“送给站在抗日最前线的刘老团长!”

“刘老团长”离开了战场,但他老当益壮、慷慨报国的身影,仿佛一面热血浸染的旗帜,始终激励着在前线奋勇杀敌的将士们,激励着这片苦难而不屈的山河!

告别前线的刘子如,年老体弱,产业无几,遂回故乡青山石窝寨居住,继续开办他的青山孤儿院。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是刘子如的老朋友,他十分推崇子如的气节,专门写了一幅书法作品,派人送到子如所居的乡下。

抗战胜利那天,消息传来,子如正身染重病,躺在病榻上。他激动万分,老泪纵横,对围在身边的孤儿院学生们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大家谨记,有国才有家啊!”

仅仅几年后,刘子如生命就走到了尽头。1949年1月,他病逝于故乡青山,终年78岁。去世前,他将最后的40亩田产和文件柜、座钟、唱机等家中物品全部捐给了孤儿院,只留少量产业给老妻作生活费用。

家人依其遗嘱,为他身着两件布衫,薄棺入土。下葬那天,上万百姓来送行,许多人痛哭失声。其墓在青山石岗坪,松柏掩映,有云山浩荡之气。

硝烟远去,岁月漫漶。如今,除了故乡和抗战档案袋,“刘老团长”的名字已不为世人所知。也罢,青山子如,子如青山,他本生于青山,当归于青山。

(作者单位:重庆市万盛经开区党工委宣传部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