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巴人是如何过年的?

版次:010    作者:来源:    2023年01月12日

□盛筱华

《晋书·志七》认为,黄帝之孙颛顼乃历法的祖宗,以孟春正月为元,这个时候正月朔旦(指每月初一)立春,因此立为春节,并借此以节讲礼,德化千秋。巴人自古非常珍惜这个节日,传承至今。

过小年

春节祭祀天地、先祖,慰藉当下,祈福未来。据说是颛顼制定的礼义。此后,春节祭祀习俗,延伸到播种、收获季节,造屋、开业时辰等等。随时代变迁,春节越来越精彩和规范。包括了小年、大年三十除夕,大年十五元霄。

大年三十在腊月,大年十五在正月。正月初一是一岁之始,腊月底叫除夕。本来除夕夜叫过年,正月初一至十五叫过春节。但现状是,全域民众正月初一早餐汤圆,整个春节都叫过年了。城、乡皆崇尚过年礼俗,但也与时俱进,不断扬弃。各时期,各区域大同小异,渗杂不一。

小年也称“交年节”“灶神节”“祭灶节”等。小年也是阖家团聚家宴日,燃放鞭炮,只是不出门拜贺。古云:铜梁灯,合川春,最喧闹也,谓之春亭。据《民国新修合川县志》载:“腊月二十三日夜间,填疏祀灶,香烛、供果焚疏于灶,谓之送灶。是日沿街担卖糖果,谓之灶糖。二十四日备酒肴长幼欢饮,俗谓过小年。”

奉节县志对于过小年也有文字记载:“腊月二十四是老鼠子嫁女日,不准推磨,说是你闹它一天,它闹你一年。这一天也叫团小年。”

正月里

过了小年是大年,荣昌民谚有云:年二十八,洗邋遢;二十九,洗老狗;三十天,洗神仙;合家高兴,洗个干净。

彭水县年三十上午,要由小字辈给在三年内去世的人的坟头“送亮”,还要敬山王和土地爷。晚上在堂屋正中摆酒席,烧香点烛,作揖磕头,献饭请祖宗。千里之处的亲人必须赶回来团年,饭后全部坐在火炉旁,听老人讲传统,教育后人,叫守岁。

据市中区志载:除夕日,家人一起吃团年饭,晚辈向长辈行礼“辞岁”,长辈给孩子发压岁钱。晚间团坐叙谈,彻夜不眠,名为“守岁”。正月初一,开门放鞭炮驱邪,向历书上所指的吉方烧香敬神,叫“出天方”。早餐吃汤圆(抢宝),忌用针线(讳尖嘴招口角),不倒水和垃圾(讳倾财出门),吃饭准喝汤但不可汤泡饭(讳好事泡汤),人们拜年,互道恭喜发财(讳不吉之言)等。从初一到初五,俗称“破五”,皆有忌讳。

忠县的点天灯,从除夕至初九,期间封财门、封井。开井、挑银水、除天行、送财神、点字灯,别开生面。黔江区濯西仍有过土家的“赶年”,西泡等地正月初七“过苗年”。云阳等地初一不出门,初二拜家庭,初三初四拜四邻。万州区正月初九的上九节有特色。南岸区志载:初一至初十,人物都有过年日,依序为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九豆十棉。春节民俗多有因革,现争烧年头香,各寺庙道观以招标确定。

闹元宵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过大年。跑马灯、鲤鱼灯、美女灯、兔儿灯、莲花灯、争奇斗艳。璧山正月十四过大年,十五闹元宵。有的地方十五晚上还有摸青习俗,夜晚偷摘一棵青菜送无子人家,说可以卜熊梦(即得子)。涪陵闹元宵,城镇处处张灯结彩,农村则在山野田间到处挂灯,称为“望田灯”,大人小孩全数出动,口嚼炒包谷豆,祈望从此嚼尽嚼绝地蚕;又用响篙吆害鸟和老鼠下河,使谷物免遭其害。阵仗火辣的要数铜梁耍龙灯,它始于明代,渐成习俗。铜梁春节龙灯盛会长达半月,素以大龙具、大套路、大场面、大组合、大气势蜚声海内外。稻草龙、正龙、荷花龙、板凳龙各放异彩。蚌姑戏沙弥风趣幽默,鲤鱼跃龙门急流勇进,猪啃南瓜诙谐憨厚,大蠕龙更是翻江倒海、气势磅礴、酣畅淋漓。打铁水、喷火花,人在火中舞,龙在火中飞,场面热烈火暴。龙身浑圆,体内点灯照亮,火光外映,龙灯盛会之夜,配上无数油筒,灯火辉煌,蔚为壮观。丰都城乡历来有闹元宵的习俗,踩高跷、划彩船、唱车灯、玩龙狮。特别是烧火龙,锣鼓火炮,震耳欲聋,人潮似海,闹到深夜才送龙(烧龙)入海,以示春节结束。

往昔过年,也并不是人人如意,户户和祥。腊月二十后,债主始追欠账。直到除夕之夜。债户东躲西藏,因此称为年关。清时大足,腊月十六,县官封印,民事不理。商人倒牙,年关收账。

庙堂江湖,祭祀拜谒,岂止春节。但春节在巴人心中依然是:天曰作时,地曰作昌,人曰作乐。(作者单位:两江新区税务局)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