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0 作者:来源: 2023年01月12日
团年饭
1950年买年画
买年货
贴门神 本版图片由作者提供
□杨耀健
请灶王爷
老重庆的春节,自立冬开始筹备,此时气温逐渐降低,各家各户纷纷腌制腊肉、香肠,磨汤圆面,一年再穷,过年也不愿马虎。
从腊月廿三日祭灶王爷起,就算是“过小年”。祭灶习俗由来已久,《抱朴子》《战国策》上都有记载。对灶王爷的级别称呼也不断变化,由灶王到灶君,甚至称作皇帝。晚唐罗隐有诗云:“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这个习俗到南宋时已成风气,人们把灶王爷看作是玉皇大帝派驻人间的神仙,希望他此日上天汇报时,多多美言,以保人间丰衣足食。
灶王爷的像,各纸店和香蜡铺均有售,木刻套彩色,印制甚为粗劣,但颇为传神。去买灶王爷像,不能说“买”,要说“请”,以示尊敬。同时还要预购用金黄色和银白色锡纸叠成的元宝,外加黄表纸。供品方面,大户人家多为干果,如荔枝干、桂圆干、花生、板栗、红枣等等,分装八碟,陈列桌上。小户人家的供品则比较随意,有供花生、瓜子的,也有供酒菜的,上供后自家再食用。其中红糖不可少,请灶王爷吃糖,当然是糊他的嘴,多讲好话。
灶王爷供在厨房炉灶旁边,把画像贴到墙上,在下面架起一块小木板当作桌子,以便放香炉、烛台和供品。大户人家祭灶之日,要在院内立起“天地桌”,即将一张大方桌放在正房的廊檐下,陈设香炉、烛台等,并用木头牌位或长方形红纸,写上神祗名字,供在中央,每天早晚焚香礼拜。从除夕迎神起,到正月十五过了灯节送神,方才撤去。灶王爷的两旁可贴对联,最常见的一幅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祭灶时间为夜里,一家人站在灶王画像前,焚香礼拜之后,就把去年的神像揭下来,和金银元宝、黄表纸等一齐焚化,送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述职”。到除夕接神时,又把新请来的灶王爷像贴到墙上,照样焚香礼拜,才算神归旧位。
乡下条件差不太讲究,有的人家在祭灶时,将画像与草鞋一道焚烧,据说是将草鞋当成船只,给灶王爷提供交通工具。祭灶距离春节仅有一周,街坊邻居轮流请吃年饭,过年的气氛愈浓了。
守岁除夕
除夕是最热闹的一天。
此日贴春联是必有的老例,大户人家要派车派轿,请有功名、有学问的先生上门现场制作。所请老夫子学识渊博,针对主人家的历史和现状,挖空心思想出联语,到炭火烘炉上暖手,方才提笔一挥而就。小户人家不能请人上门,就到街头对联摊子上买春联。摆对联摊子的,以落魄文人为多,他们用木桌摆设纸笔墨砚,把用红纸写好的对联、横披、喜字、福字等,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挂在墙上,或压在桌子边,任人选择。也有顾客自己拟好联语,请摆摊的人临时书写的。
春联要贴在大门两边门框上,大户人家如果门框上已有长期性木刻楹联,过年不能更换,就另外用红纸写两个长条,分贴在门框边上。
除夕之夜吃团年饭,绅粮人家讲排场,早已从大阳沟、雷祖庙请来厨师、厨工,备置了年饭。开宴时,所设座位分长幼尊卑,老爷子坐主位,妇女小孩则在下首。席间当然是酒过三巡,菜供两套。有个忌讳是不能摔坏碗碟,不吉利,上菜时小心翼翼。
除夕之夜照例不睡觉,叫做“守岁”。人们或打麻将做方城之战,或下棋谈天,以消永夜。小孩子主要是放鞭炮,也有的玩洋画片、下五子棋的。更多家庭全家老小围炉共坐,说说吉利话,哼哼川剧段子,笑语盈盈喜上眉梢。待到深夜子时,更夫敲击木梆,报到新春降临,鞭炮声大作,各家各户敬神,谓之“出天方”。闹一阵子又食夜宵,接着守岁。玩到将近天亮的时候,大人孩子全累了,可倒在床上小睡片刻,天亮就是新年的吉旦,要起身出门去拜年了。
苦度年关
除夕也是债务大结算之日,放款要收回,借债要偿还,称之为“年关”。
旧社会穷人多,有的甚至家无隔夜之粮,如果患病或遭灾,就要借债。银行贷款必须有抵押品,穷人无法贷款,只好去借高利贷。高利贷属于民间借贷,由地下钱庄经营,因为没有抵押品,放款额度低,一次不超过50元。利息分为月息及年息两种。月息起码为一分,即10%,年息为二分至三分。月息看来低,但每月结算,当月不还,连本带利并入下个月,本金变为55元,称之为“驴打滚”,以此层层加码,拖久了利息将超过本金。借款还款,借债人都要在借据上按手印,故又称为“印子钱”。
借债人大致有贫民、失业者、黄包车夫、轿夫、挑水工、力夫等。
除夕之日,债主上门讨债,有的一大早就来。户主躲债跑掉不要紧,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债主就从早到晚坐在你家,喋喋不休骂人,甚至摔盘子砸碗,闹得鸡犬不宁。
好在约定俗成,三更以后,任何债务都要停止催讨,使人人都能在天亮前回家过年。不过,有的债主临走前会拎走债户的铁锅,捣毁债户的炉灶,称之为“倒灶”,使这家人吃不上团年饭,明年更晦气。所以那时有句老话:年年难过年年过,处处无家处处家。
老辈子讲过一个故事,说是有一年某家同时来了两个债主,等到半夜三更债务人还不露面,于是就开始搜寻,为争夺铁锅铁壶瓢盆之类发生争执,打得头破血流,两败俱伤。
与除夕讨债时不同,初一这天是新年,债主与债务人见面也互相拜年,绝不言及债务,似乎岁月静好。其实只要到了正月十五,债主又会上门,就是俗话说的“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
恭贺新春
正月初一主要是拜年。
天明后,人们穿着像样的衣服到亲友处贺年,路上不论见了街坊邻舍或亲戚朋友,都要拱手作揖,口称“恭喜发财”。一面走,一面计划拜年的日程,今天去几家,明天去几家,怎样顺道,要有个方案。如果别人上门拜年,主人家给客人奉上莲子羹一碗,盐茶蛋二枚,再进汤圆一小碗,谓之“抢元宝”。
与年关讨债时不同,初一这天债主与债务人碰面,也互相拜年,绝不言及债务,故俗称此日为穷人的大赦之日。
晚辈给长辈拜年,无论在家或走亲戚,都得真磕头。一般是在堂屋的方桌、条案前五体投地,跪拜一番,说几句吉利话。长辈则端坐在太师椅上,接受跪拜后,以左手扶起晚辈,右手给予红纸包裹的压岁钱。普通红包内所装数额以四为吉祥,表示四季发财。少的是四枚铜钱,多的成十倍增加,如四十钱,四百钱。大户人家赏银圆,其中以印有袁世凯头像的“袁大头”最多,它做工精致,越摸越亮,很受孩子们喜爱,舍不得用。
大户人家应酬多,彼此来回拜年嫌麻烦,于是想出改良的办法,叫仆人坐着黄包车,拿着名帖和礼物到处拜年。他们到达人家门口就拱手,大声说某老爷前来拜年。对方仆人收下东西客气地回答:“敝家主人不敢当。”于是拜年仆人又驱车去往另一家。洪崖洞乞丐帮的头头,初一也要亲自到大户人家打抽丰。他站在大户门外,手执红帖高呼:“大德绅粮,叫化头向你叩喜!”大户则照例叫下人送两个银元,道一声:“辛苦!”大户与丐帮保持关系很有必要,可避免平日有假死假伤乞丐倒在门前讹诈。
从初一到初九,老重庆人均喜上庙烧香,以南岸真武山为必往之处。又有送红灯习惯,就是偷偷取走人家门前的红灯,或寺庙灯竿上的一盏灯,用彩带宝盖装饰起来,敲锣打鼓送往长期不生育的亲友家,以祝福其生子,谓之送红灯。
正月十五闹元宵,又要请客吃饭,以年前所备腌肉茶点待客。入夜观花灯,然后回家吃大汤圆,春节方才画上句号。(作者单位:重庆市政协文史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