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全国人口减少85万人

61年来首次负增长

版次:005    作者:来源:    2023年01月18日

1月17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2022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表示,2022年末全国人口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死亡人口1041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3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

2021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961年以来首次降到1‰以下。2022年,则是时隔61年,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再度转负。上一次这一指标为负,还要追溯到1960年。

“不要将人口负增长当作负面信息”

“人口负增长对于我国的人口发展包括整体人口转型来说,确实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中国人口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史毅表示。

康义表示,人口负增长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的结果,很多国家也都在走这个路。2022年我国人口减少85万人,主要还是由于新出生人口在减少,与生育意愿下降、婚育时间推迟等有关系,也与育龄妇女人口的减少有关系,这些因素导致了新出生人口减少。出生人口减少,再加上人口老龄化,导致了人口负增长。

史毅指出,人口负增长的问题,不必过于忧虑,更加需要注意的是怎样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以及用好现有的人力资本,来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尤其在产业转型及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下,怎样把人口作为基础条件,让人力资本能够发挥相应的作用,是需要重点去关注的。人口负增长在短期内可能不会显现直接的影响,主要是对政府、社会及市场带来对于经济发展的预期,可能会产生冲击,通过影响社会预期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性。但短期内的实质性影响相对是较弱的,更多还是中长期的影响。”史毅说。

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任远也表示,人口变动出现长期的自然负增长,是一个客观的人口变动现象。需要实施综合的策略,调整和重新构建人口与发展的关系,为中国长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人口发展战略。

“我认为不需要过度悲观或夸大人口负增长对于国家发展的影响。人口负增长是人口转变内生性的客观现象。人口负增长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也是多样的,并不一定意味人口负增长就会必然带来经济负增长。”

任远表示,总体上来说,不要把人口负增长当作一个负面的信息,人口负增长也会产生一些积极的因素,人口负增长是人口变动客观规律的内在结果。“需要在人口负增长的人口格局之下,重新塑造人口与发展的关系,完善优化我国的人口发展战略,继续保持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

人口负增长的趋势会延续吗

康义表示,这个趋势应该是成立的,但并不用太急着担心这个问题。人口最主要的问题在于人口总量、人口结构与产业体系是否是相匹配的。

史毅指出,“即使在未来个别年份出现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的情况,从长期来看,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的趋势,也是不可避免的。”

他分析指出,因为最近两年的情况比较特殊,一是新冠疫情的原因,导致人口的死亡率相对之前会有一个小幅增长;同时因为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导致大家降低了对家庭收入稳定性的预期,使得生育的计划可能推迟。

“叠加这些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导致人口的出生率进一步下降,同时死亡率有一定幅度的上升,共同带来目前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的阶段。在疫情影响过去之后,可能生育率会有一个小幅回升。”从长期来看,生育意愿的下降、生育年龄的推迟,包括生育水平的持续下降,确实是一个大的趋势。

任远表示,“2021年我国人口实现了极微小的正增长,2022年的人口出现了年度的负增长,我国人口变动总体上基本到顶,会出现从人口零增长向人口负增长的转变,未来将迎来长期的人口负增长阶段。”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从年龄构成看,2022年末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8755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62.0%;60岁及以上人口28004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9.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0978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4.9%。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仍然在提高,而且将继续提高。在2021年,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社会,65岁及以上的人口2022年进一步提高到了14.9%。可以预见,从2022年到2035年,我们国家的老龄化将会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任远说。

人口萎缩会阻碍经济发展吗

“当前我国劳动力总体上还是供大于求的,并不是说人口总量减少,人口红利就没了。我们的劳动力素质还在提高,人均受教育水平已经接近11年了,和我们整个产业相匹配,这就是一个好的劳动力供给状况。”康义表示。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王学博介绍,实际上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增长率都是很低的,并没有证据表明低的生育率,会让经济衰退。

“生育本身是人自身理性的选择,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基本权利。从人力资本水平、制度等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看,如果经济基本面的制度很好、人力资本水平很高、科技很发达,即使生育率低,这个经济体也会很繁荣,具有吸引力,会有持续发展下去的动力。”王学博说。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张立龙则表示,从最基本的经济理论比如生产函数看,会发现人口是以劳动力要素的形式在生产函数当中体现出来的。“因此,人口结构或人口规模的变化,对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是有影响的,劳动力要素对于经济增长是重要的”。

张立龙进一步表示,这主要是因为劳动力素质不可能短时间之内发生大幅度的增长和变化,在这种其他变量都一定的情况下,长期的人口萎缩特别是伴随人口结构老化的人口萎缩,对经济增长很可能是不利的。

“实际确实是存在一个临界点,人口萎缩到临界点就会形成对经济增长的阻碍,但现在还没有到达这个临界点。”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张耀军表示。

据澎湃新闻

延伸

人口负增长如何影响经济

不同国家的经验表明,人口负增长对经济影响的方向最终是多种合力作用的结果,其具体机制还需依赖于更多的实践加以验证。但人口负增长与经济增长两者能够并存,是目前已知的事实,虽然各国之间的差异很大。

学界对人口负增长如何影响经济结论不一:

有观点认为其影响是不利的,包括人口减少带来劳动力减少和年龄结构老化、经济增速下降、有效需求下降、消费支出减少、企业利润减少以及储蓄和投资减少等;

也有观点认为,其对经济增长有利,当人口负增长时,劳动力投入减少,引发劳动密集型技术向人力资本密集型技术的转变,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和经济持续增长;

还有观点认为,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确定,各个国家地区异质性很大。

面对人口负增长,应如何应对

总体来看,人口负增长的影响是长期的、渐进的、缓慢的,不必过于恐慌,但一定要及早规划、积极应对。其他国家的经验已表明,人口负增长一旦出现,人口总量持续减少的态势难以在短期内逆转。面对未来中国人口负增长这一无法避免的趋势,需要积极筹谋,转“危”为“机”:

制定积极应对人口负增长的发展战略。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未来人口发展态势,应尽快研究和制定中长期应对人口负增长的发展战略,统筹协调与人口发展相关的各项政策措施,明确人口负增长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应对预案。

提高劳动参与率,稳定劳动供给。实施延迟退休政策,充分挖掘老年人力资源;加强对家庭的支持力度,减少就业歧视,促进女性就业。

提高劳动生产率,挖掘人口质量红利。一方面,进一步提高劳动力素质,从健康、教育等多方面开发人口质量红利;另一方面,推动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与人力资源相匹配的产业体系,充分吸收大幅增加的高素质劳动力,从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充分利用地区差异,实现劳动力在全国范围的有效配置。人口负增长的状况在城乡、地域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要充分加以利用,全面降低人口流动成本,完善人口流动政策体系,减少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化、市民化的障碍,促进劳动力在地区间重新配置,从而推动产业在地域间的转移与升级,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的高质量发展,为经济实现持续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促进生产和消费的均衡。借鉴发达国家应对人口负增长的经验,积极做好国际化人才引进工作,做好海外华人回国和外国人士来华就业创业的服务工作。促进国内消费市场升级,挖掘国内市场消费潜力,加强国际经济贸易合作,开拓国际市场消费能力,以促进生产和消费的平衡。

提升生育意愿,释放生育潜力。实施积极的生育支持措施,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完善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建立生育友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支持体系,从而有利于释放生育潜能,提升家庭的生育意愿,适当提高生育水平,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统筹考虑。要完善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大力发展老年教育,充分挖掘老年人力资源的同时实现积极老龄化。

据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