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桥两轨通车迎春 中心城区已建成37桥22隧

版次:003    作者:来源:    2023年01月19日

重庆郭家沱长江大桥

重庆轨道交通10号线列车通过南纪门轨道大桥 (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供图)

昨日,市住房城乡建委发布消息称,重庆轨道交通9号线二期、10号线二期、郭家沱长江大桥及六纵线北段当日开通。

9号线二期起于渝北区兴科大道,止于渝北区花石沟,全长8公里,设车站5座,分别是春华大道站、兰桂大道站、中央公园东站、丛岩寺站、花石沟站。其中,中央公园东站与轨道交通10号线换乘。

10号线二期(鲤鱼池至后堡)起于10号线一期鲤鱼池站,止于后堡站。共设车站4座,分别是曾家岩站、大礼堂站、七星岗站、后堡站。其中,曾家岩站与2号线换乘,七星岗站与轨道1号线换乘。

郭家沱大桥项目是快速路“六纵线”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内已建成的最大跨度路轨两用钢桁梁悬索桥。该项目北起江北郭家沱街道,南接南岸峡口镇,全长约6.2公里,包括三座立交和一座桥梁。其中,上层桥面宽41米,双向8车道,为城市快速路过江通道,设计时速80公里,下层桥面宽17米,为轨道8号线过江通道。

六纵线北段南接郭家沱大桥,北至观音堂立交接快速路六横线,全长20.5公里,为双向8车道。

郭家沱大桥及六纵线北段建成后,将共同形成纵贯东部槽谷的南北向大通道。同时,这座桥梁将缓解中心城区南北向交通压力,实现两江新区和南岸区快速通达,使两江新区与南岸区、重庆经开区的路程从40分钟缩短到10分钟。

需要提醒的是,郭家沱大桥通车后,将禁止摩托车通行,请市民按照相关道路交通规定及现场交通指示标识安全、文明、有序行车。

市住房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心城区城市道路规划“一环、七纵、八横、九联络”共956公里快速路网体系,截至目前,已通车573公里,基本形成“一环、六纵、五横、三联络”快速路网结构。此次郭家沱大桥通车后,中心城区累计建成“37桥22隧”,累计城市道路通车总里程超6250公里,路网密度达7.1公里/平方公里、位居全国前十。

据重庆日报客户端、华龙网

揭 秘

世界第一

南纪门轨道专用桥设计有何秘密?

1月18日,记者从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了解到,随着轨道交通10号线二期通车试运营,南纪门轨道专用桥成为世界上建成的最大跨度的城市轨道交通专用斜拉桥。

据南纪门大桥设计师、林同棪国际(中国)轨道桥梁经理漆勇介绍,2019年重庆轨道环线通车后,环线高家花园轨道专用桥以340米主跨成为世界最大跨度的城市轨道交通专用斜拉桥。南纪门轨道桥建成后,以480米的主跨成为世界最大跨度的城市轨道交通专用斜拉桥。

为什么南纪门轨道桥要采用斜拉桥?漆勇认为,首先,这是满足功能的需要。

南纪门轨道桥是轨道10号线跨越长江的关键节点工程,位于石板坡长江大桥下游约450米,轨道过江是首要的功能需求。但由于两岸地形地势局限,没有较强的道路干道系统衔接,经权衡利弊,该桥被定位为轨道专用桥。

其次,是通航的要求。

南纪门轨道桥主跨经试验确定为480米,桥梁结构设计需要满足轨道交通通行的刚度要求。为此,设计者在主桥采用了五跨高低塔双索面斜拉桥,引桥为三跨等截面连续梁桥。同时,主桥及引桥主梁均采用钢箱叠合梁的形式,桥塔为门型桥塔形式。该结构经过设计分析、风车桥耦合分析及风洞试验,较好地满足了轨道交通运行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标准。

“当然,桥梁位于中心城区核心区,景观设计也是重中之重。”漆勇表示,斜拉桥桥塔设计为带弧线曲面元素的门型桥塔,既赋予了桥梁力学上的稳定感,又不失轻灵飘逸的柔美风格,结合高低桥塔的搭配,空间上形成丰富的层次变化,与长江两岸风貌形成有机融合。

值得一提的是,南纪门轨道桥首次在城市轨道交通特大桥梁中采用钢箱叠合梁主梁。为减小结构震动噪音,增大主梁刚度,该桥采用了钢箱叠合梁主梁,桥面板采用预制混凝土板,通过集束式剪力钉与钢箱梁连接。如此一来,既减小了纯钢箱结构较大造成的运行噪音,又实现了装配化绿色施工。

国内之最

郭家沱长江大桥是如何创造的?

郭家沱长江大桥创下一项纪录——国内已建成的最大跨度路轨两用钢桁梁悬索桥。郭家沱大桥主桥长1403.8米、主跨720米,上层为双向8车道快速路,下层为轨道8号线预留过江通道。这项“国内之最”是如何创造的?记者采访了大桥的设计师和建设方。

设计之新

据郭家沱长江大桥设计师、林同棪国际(中国)桥梁设计师刘信航介绍,郭家沱大桥主塔以“门楹纳水”为设计理念。

大桥钢桁梁和主塔涂装采用的是浅蓝灰,主缆颜色是国际橙,吊索是皓月白,配合桥塔“门楹纳水”造型,将水元素融入传统门式桥塔之中,与山水重庆的独特景观风貌相得益彰。

建设之难

“大桥整个钢桁梁总重约2.5万吨,相当于4座埃菲尔铁塔,主跨更是达到720米。”项目建设方——重庆中建郭家沱大桥建设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绕说道。

项目总承包部总工程师杨毅辉介绍,面对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挑战,项目成立科技攻关小组,联合重庆市交通大学进行项目技术研发,针对性地制定施工方案、创新工法,累计推动投入实践运用的成果68项,保证了工程的顺利推进,助力安全高效生产。

在大桥钢桁梁设计建造中,采用三角桁架受力体系,大桥每节段钢桁梁的纵截面都为“Z”字形,与传统桁架相比,结构更稳定,钢材用量节约20%以上。在钢桁梁架设中,采用适时刚接法,全桥合龙实现无应力连接达到设计成桥线型,节省工期3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