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09 作者:来源: 2023年01月31日
抗战时期赶场的农民(资料图片)
1980年,沙坪坝磁器口赶场日。(资料图片)
□杨耀健
赶场,在北方叫赶集、赶圩,指人们在约定俗成的日子,到固定地点集中交换或购买生活生产物资。据考证,巴渝地区的乡场兴于唐宋,而赶场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你知道老重庆人是怎样赶场的吗?你了解旧时赶场的那些特殊习俗吗?
约期为市 以有易无
旧时巴渝地区老百姓的物资交易,为何会选择赶场的方式呢?
据《光绪梁山县志·场镇志》记载:“巴境地广,纵横千里,越岭渡涧,离城鸾远。日用所需,取给场镇。”说明人们居住分散,离城市远,只得就近交流物资。梁山县即现在的重庆梁平区。
由于居住分散,赶场地点设在中心乡镇。《光绪梁山县志》记载:“市井者,场镇也。”说的是由于赶场,方才形成了市井,形成了贸易点和民众集聚地。早年因交通闭塞,负重步行不便,各乡场之间的距离最近为5华里,一般为10到20华里。旧时赶场主流人群为农民、小商贩、土著居民等。
巴渝地区赶场周期一般为十天三场,也有逢单、逢双、五天、七天或十天一场的。有的地方则按十二生肖计算,得翻老黄历才清楚。据北魏《水经注》记载,平都(今丰都)“县有市肆,四日一会。”鱼复(今奉节)“治下有市,十日一会。”
开场时间多为上午,辰时(7时到9时)起,午时(11时到13时)止。也有赶下午场,以及赶夜市的。唐代刘禹锡任职奉节,写诗描写当地夜市云:“日晚上楼招估客,轲峨大艑落帆来。”
每到赶场天,人们挑着蔬菜、赶着猪羊、背负新米、拎着菜油,三五成群从附近村庄涌来。有的出卖多余的物品,有的买进所需的东西,有的顺便约亲友办事,也有人只是去看看热闹。在没有货币的古代,实行以物易物,你给我一条鱼,我给你几斤米。道光《江北厅志》记载:“每逢赶场,摩肩接踵,塞衖填衢,以有易无,听民自便。”
利之所在 人必趋之
据西南大学教授卢华语考证,巴渝地区的乡场兴于唐宋,起初为数不多,集中在要道、水码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城乡交流的需要,数量剧增。到明代,数量最少的南川县有8场,最多的合川县有49场,重庆所辖27州县大约有800场镇。据学者高王凌统计,到清代嘉庆前后,四川大约有3000左右个场,其中重庆有场1163个,占全省三分之一强。
历史上著名的场镇,地方史籍均有反映。道光《石柱地厅志》记载:西沱镇“水陆贸易,烟火繁盛,俨然一郡邑也”。光绪《永川县志》记述,松溉镇“水陆通衢,历朝旧镇,街市断续至两路口十里,贸民数百家”。光绪《垫江志》写道:“前明以来,傍滩为市,凡仕宦之莅止,商贾之出入,士民之聚散,肩摩毂击,恒络绎不绝”。
大场镇以今母城渝中十八梯、石灰市、沙坪坝磁器口、南岸黄桷垭、巴南一品、北碚偏岩、合川涞滩、綦江东溪、江津中山、塘河、永川松溉、潼南双江、石柱西沱、彭水郁山、巫溪宁厂、酉阳龚滩、龙潭、荣昌路孔为最。
活跃在乡场上的主要是小贩,他们肩挑背扛,周游各场,谋取薄利,借以糊口。光绪《大宁县志》卷三《食货》记载:“竹、房、兴、归,山内重冈叠嵫,官盐运行不至,山民之肩挑背贫,赴厂买盐者,冬春之间,日常数千人”。
商贾云集 百货皆备
商人大户看到场镇人流量大,回头客多,于是纷纷设立铺面,常年营业,被称为“铺户”。还有就是逢场才来的所谓“贸户”,俗称“串串客”,自称“赶溜溜场”。光绪年间永川有场35个,拥有百家以上“铺户”“贸户”的场镇为l7个,几乎占一半。
商人大户善于掌控物资,彭水县一般物产并不丰富,但郁山镇产盐。于是,有实力的商人就到此做盐巴生意。同治《酉阳直隶州总志》记载:“虽彭地硗确,百产不滋,彭民托业经商绝少。而卤泉涌出,利本自然,富民之挈资而来结庐而处者踵相接、衡相望也”。而不少小商贩和农民,都到产盐的彭水县郁山镇、巫溪县宁厂镇、开县温泉镇等地进货,然后贩运到湖北、贵州,获得较高差价谋生。清代诗人刘源在途经渝东时,亲眼目睹贫民贩卖盐巴的情景,写下《川东道上口占》一诗:“贫民生机一肩担,劳碌奔波苦亦堪,共说升平卤禁免,大家同贩雪花盐。”
如果说产盐区是靠盐利吸引众多散户来赶场的话,不少场镇则是靠日常生活必需品的贩运,来吸引赶场者。光绪《铜梁县志·风俗》载:“邑井冲衢,居货懋迁者勿顾焉。本地人民,粟米布帛,自为贩运,运来或南贾叙、泸,北贾檀郡,所行货以射洪太和镇生纸为大宗。”
在巴渝地区上市交易的农产品,主要有粮食类、水果类、药材类、土产类,以及家禽家畜和小商品等。重庆开埠后,新增了火柴肥皂、洋伞煤油、毛巾花布、脸盆铝锅等。这些东西,足可保证基本生活。
乾隆《巴县志》记载:“日用所需,取给场镇。日中为市,以有易无,民咸便之。”正是这些活跃在农村乡镇的小贩和商人,不仅促进了本地区社会产品的流通与交换,而且开始将重庆农村经济纳入全国经济体系运行之中,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几起几落 众说纷纭
星罗棋布的巴渝乡场,有利于农副产品的自由流通,满足城镇居民所需,也使城镇工商业产品进入农家,促进近代化进程。同时也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其消费水平,反过来推动城镇的商品生产。
这本是一个双赢的经济模式,历史上却几起几落。因集市鱼龙杂混,管理不便,当局屡屡查禁。同治《酉阳直隶州总志》记载:“场市既多,易事通功,诚为民便。然利之所在,奸宄潜滋,无业游民每藉以藏垢纳污,苟辑禁未严,鲜不滋害者。”于是官方下令禁市,一刀切。这种做法,其实既损害了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也减少了当地的税收。
城市调查显示,有二成多市民认为,如今超市林立,物资丰富,集市可有可无。而近八成市民则认为赶场应保留,这一习俗承载着老重庆人的特殊记忆,且有独特的购物乐趣,不可偏废。
(作者单位:重庆市政协文史研究会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