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0 作者:来源: 2023年02月02日
□卢郎
旧时公路不发达,陆上交通工具少,再加上磁器口码头地形独特——它的上方有一块巨大的礁石屹立江中,阻挡了湍急江水对码头的冲刷,使江水折向码头对岸的江北,形成一个巨大的河湾,码头成为天然良港。枯水季节,码头岸边平缓的沙地,又成为商家搭建货场、临时工棚,开设食店、茶馆及各种传统小吃等的好地方。
这块礁石名滑嘟嘴(也有说名鲤鱼石),它耸立在江心,上游来的船,若不熟悉水情,因害怕而过早扳舵躲避,船一横易侧翻;晚扳舵,则会对直撞向礁石,必须顺水行到礁石前,再扳舵,船就能贴着礁石顺利驶过。
大约是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将礁石炸掉,船行安全了,但江水直冲磁器口码头,冲涮着江岸的沙滩,码头易于泊船的江湾就逐渐萎缩了。现在,这江湾基本不在了,只浅浅的有个弧形。
小时候,码头还有客运木船,从磁器口码头溯嘉陵江上行,沿途停靠大竹林,然后直至终点白溪,就是现在半边街江对面的地方。
木船不大,上面盖着竹片编织的篷,人进舱,得低着头。船舱两边搭着木板,供客人坐,中间还放着几张长条凳,人多时就坐在上面。船上有6个船工,前面一个拿着篙杆站立船头,人称前驾长,后面掌舵的称之为后驾长。船舱前面一空阔处,安着4张桨,其余4个船工就摇桨。
冬天水枯,可以一直用桨将船划到目的地。三月桃花水泛起,有些地方水湍急,4个船工就收起桨,撩起长长的厚布长袍,祼露着半截身子,跳下水,牵起纤绳,上岸伏着身子,拉着船前行。过了湍急的水面,4个船工解下拉纤的绳扣,船靠着岸边缓行,4个船工依然撩起厚长袍,无视船上有不有女性,涉水走到船舷,旁若无人爬上船。他们都是光着身子穿着厚长袍,手一松长袍就落在膝盖下了。上船后,一人急忙收纤绳,其余的急急地支起桨,用力划起来。
到了夏季,嘉陵江涨了水,如水大,船就停开,不大,依然开,但不能划桨了,4个船工就成了纤夫,着短裤,赤着上身,拉着纤绳,匍伏着身子,穿着草鞋的脚用力蹬着地,费力地拉着船缓缓前行。遇到水急的地方,前驾长也将篙杆插到水底,双手紧握,脚蹬着船头,用力地使着劲。后驾长有时也一手掌舵,一手拿着篙杆,蹬着脚用力撑。小时候随母亲回老家,时常坐这船,到了白溪后,下船步行十来里,就到了母亲的老家,礼嘉河边的柳吊溪。回来时也这样,算准时间,走路到白溪,坐这船回磁器口。这船一天一个往返。
到了上世纪60年代中期,有了从朝天门到合川的轮船,我们称之为“合川划子”,停靠中渡口,也停磁器口,这种客运木船才停止了营运。我再回母亲老家,坐“合川划子”,可以一直坐到舅妈家门前,但那里没有码头,只有摆渡的小木船,轮船就会停在江心,船员大声喊:“接漂了!”小木船就会划过来,将上船的人送上轮船,再将下船的人接到小船上,晃悠悠离开轮船,轮船才启动驶离。回来也是这样,算准“合川划子”到达时间,就到河边渡船处,看见“合川划子”在远处出现,就上船,渡船就向江心驶去,摇船的人边划边吼:“接漂了!有人上船。”“合川划子”就会调头,将船头朝着上游,缓缓停下,坐船的人上了船后,再调头朝下游驶去。
有些不可思议的是,磁器口码头“合川划子”不停靠,也是采用接漂方式上下船,只有中渡口才停靠码头。现在想来,可能是码头全是沙地,水浅轮船怕搁浅吧。
因为“合川划子”不停磁器口码头,只停中渡口码头,所以我放假到乡下老家,只好坐车到井口或半边街,再坐渡船过江,走路到柳吊溪。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昔日码头宽阔的沙滩已荡然无存,若任其冲涮,可能会危及古镇的安全。所以政府修筑了堤坝,目的就是防患于未然,确保古镇的安全。
(作者系古川菜研究院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