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罐驿探名:究竟因为官还是因为罐

版次:011    作者:来源:    2023年02月02日

考古队员们正在清理墓葬

铜罐驿船棺葬部分随葬品

□姜孝德

想研究铜罐驿得名原由,是因为史学家任乃强的一句话,他说铜罐驿原本叫铜官驿,喊讹了成了铜罐驿。我觉得挺有趣的,于是,便一头扎了进去,结果比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铜罐驿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据目前的资料显示是明朝。当时,杨慎(1488-1559,就是那个写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杨升庵)写有一首名为《铜罐驿》的诗:

金刚滩头寒雨歇,铜罐驿前朝望通。

天转山形回合异,春添江色浅深同。

巴农麦陇层云上,楚客枫林返照中。

水底鲤鱼长尺半,寄书好到锦亭东。

杨慎一生流放云南35年,9次前往云南,最后死在保山。有人估计,某一次,他是由铜罐驿渡江,然后进入綦江河,溯流而上,进入贵州,然后再往云南。就在铜罐驿的时候,他心情复杂,于是写下了这首诗。除了眼前的景物之外,他表达了对故乡的眷念。“锦亭东”,锦亭,专家解释说就是“锦江亭”,他是成都人,思念“锦江亭”就是思念故乡。

朋友告诉我,由成都去云南,走叙永,既方便又快捷。但我觉得,“发配”是被人押送着走,走哪条路,并不是你说了算。再说了,滇铜可以通过綦江河运到铜罐驿,人为什么就不可以由此去云南呢?

杨慎的一个不经意,为铜罐驿留下了最早的历史记载。这里特别提醒,真正的铜罐驿是今天人们说的铜罐驿古镇,当地人称老铜罐驿。铜罐驿因何得名?我梳理历史,大致有这么几种说法——

说法一

巴人古铜罐

因为当地发现铜罐而得名铜罐驿。

1.得名于一个捡来的古铜罐。据传,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天大旱,在此江边发现一古铜罐,故名铜罐驿。(《四川省巴县地名录》)这个说法貌似极真,其实不真,谁会把一个铜罐的发现记得那么清楚?那年天旱,应该是真的。

2.得名于巴人古铜罐。地方史专家邓少琴说:“冬笋坝先后出土的质地极薄、圆底圆腹、肩有绹纹双耳的铜罐,在江津上游油溪附近的石羊坝另一砖瓦厂,于施工中亦有发现,可能是同为当时巴族葬地。以此推论,旧铜罐驿之得名,当由开辟市场时以发现此种铜罐因而名之。“(《巴史新探》)他的意思是说,铜罐驿的名称来源于巴人的古铜罐。

说法二

铜官驻地

因为当地是铜官的驻地,所以取名铜官驿。

巴渝著名诗人赵熙(1867-1948)写有一首名叫《猫儿峡》的诗,诗中写到“以此问猫猫不驯,铜官驿前驾飞橹”,有人解读说,先生有意将铜罐雅化为铜官。赵熙偶然的一句诗,让他也成了“铜官驿”一派的代表。这一派认为,从前,朝廷在铜罐驿设有“铜官”,负责监管运到铜罐驿来的铜。这一派里又分两支。

1.铜是从云南运来的。徐中舒先生说:“铜罐驿应是铜官驿之讹。驿的南岸就是綦江入江处,这里是云南运铜至重庆的必经之路。“(《论巴蜀文化》)《四川内河航运史》也说:“小南海西的铜官驿,南岸为綦江入江处,后来形成云南运铜至重庆必经之路。”我估计,邓少琴先生是看到过这种说法的,但他不同意“滇铜运京”取道于此而使这里得名铜官驿。

2.铜是从铜梁山某处运来的。任乃强先生说:“川东褶曲山脉骈列,以华蓥山脉为最高。……其西南端,逾嘉陵江之温汤峡,为铜梁县与巴县地,……此断陷部,古代产铜,故华釜山脉古称铜梁山。唐武后长安四年(公元704年)于陷口之北置铜梁县,因山名也。汉时尚能产铜。其铜用人力运至长江,舟运出川。今巴县‘铜官驿’,即古铜官监运处也,今已久不产铜,而旧名犹存。”(《四川上古史新探》)任先生说“华釜山脉古称铜梁山”,这不仅扩大了铜梁山的范围,同时也增加了产铜的可能性。

铜梁人说,铜梁是因山石如铜而得名。因此,我也怀疑铜梁产铜。但细细检索古籍,真还发现了铜梁产铜的事实。《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三说:“铜梁山在(合州石镜)县(今四川合川)南九里,《三都赋》曰‘外负铜梁于宕渠是也。山出铜及桃枝竹’。”“山出铜”虽然只有三个字,但它却让任先生的说法有了依据。

说法三

收妖的铜罐

有人说,铜罐驿一名来源于一个封禁猫妖的铜罐,而这只铜罐本来是装酒的。

铜罐驿旁边的猫儿峡,险峻无比,自古以来都是文人墨客歌颂的对象,特别是龙脑饮水和仔鸡碧浪两个景观,更是被文人捧上了天。所谓龙脑饮水,就是北岸的龙脑山,宛若一只伸头到长江饮水的龙头;而仔鸡碧浪则是峡里的一个滩很像是一只仔鸡,它在碧浪的簇拥下,就像一块宝石。

传说很久以前的某一天,一个道士路过猫儿峡,他看了这峡、看了这滩,惊呼道:“这个啷个要得哟?!不打烂船才是怪事。”于是,他找到猫儿峡附近的里正(约等于今天的居委会主任),说要修改这里的风水。原来呀,这里的“龙脑饮水”“仔鸡碧浪”都是风水险恶的原因。里正耐心听完道士的叙述,似懂非懂,但还是觉得花钱不多,费事不大,于是同意全力配合。第一步,把猫儿峡的北岸主峰白沙山改名为金剑山,这山峰就像一把剑插在了龙脑上,这一招叫“金剑斩龙脑”,他还说“龙脑不伸头,船夫不用愁”;第二步,在金剑山上建一座庙,取名金剑庙,这样可以强化镇压的作用;第三步,就是铸造一大铜罐,埋藏到仔鸡石上,把藏在碧浪下的仔鸡妖镇住,这一招叫“铜罐煨仔鸡”。事情做完后,猫儿峡从此风平浪静了,不再打烂船了。从这以后,猫儿峡旁边多了一个地名:铜罐驿。伴随铜罐驿这个地名传开的,还有那则谚语:“金剑斩龙脑,铜罐煨仔鸡。”

我想查找道士故事的母本,哪怕母本只是一句话,然而找了许久,也没有找到。就在我绝望之际,突然想起了《中国民间故事集成重庆市卷》,一查,果不其然。道士故事其实只是《猫儿峡除怪》这个故事的一点皮毛外加一些“粘合剂”构成的。《猫儿峡除怪》讲,猫儿峡出了一只猫怪——水怪,恰恰碰上了大禹,最后大禹出战,把猫儿妖收到了铜罐里,然后将铜罐压到了龙脑山下,让它永世不得翻身。

道士故事里的金剑、金剑山、金剑庙、铜罐等,都是从《猫儿峡除怪》里拿来的,唯一没有拿来的是白鳝仙姑。谚语是道士故事的贡献,母本里没有。那个后世为铜罐驿命名的铜罐是从哪里来的呢?说来有趣。大禹斩下了猫头之后,也不知该怎么办,突然,他发现了幺店子里装酒的铜罐,连忙叫道:“张老板,腾一个铜罐给我装猫儿怪吧。”张老板嗯顿都没打一个,赶紧将酒倒在地上,递了一个铜罐给大禹。大禹将猫儿怪的头化成一股烟,收进了铜罐,然后贴上了一道灵符。

原来以为,神话传说就是望着星空自由地编,但我读了陶澍(1779-1839)的书,才明白,民间传说也是有一些依据的。试看:“初三日,晨,过九龙滩、黄牵滩……红崖碛、鸡心石、猪蹄子,凡三十里,至铜罐驲。入猫儿峡,巉崖峻起,皴险入画,略似五丁、金牛诸石。峡内有观音崖、斑竹沱、长尾石,绵亘逮珞黄市,《巴中记》谓之东穷峡也。危峰瞰江,上有金界寺,江心单椒矗立,名曰龟亭子。”(《陶澍全集》)黄磏被写作黄牵(滩);这里有藏妖的鸡心石;驲不是驿,而是驿站专用的马;峡内没有了青石尾,却有一个长尾石;金界寺,应该就是金剑庙的原型吧?珞黄今作珞璜。看古今差异,真是别有趣味。

民间传说解读地名由来,故事情节波澜起伏,讲述人总是讲得绘声绘色,而听的人呢,又总是那么津津有味,但是,传说解读的地名,大多数都是顾名思义,没有什么学术价值,然而,它却是地名文化中最吸引人、最浪漫的乐章。(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