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1 作者:来源: 2023年02月03日
□罗昭伦
你知道万盛经开区的“万盛场”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吗?据有关文史专家考证,万盛场除本身的名称外,还有八个别称:荣懿县、荣懿寨、荣懿镇、东乡坝、镇子上、石鹅场、火把场、万寿场。
在唐代的时候,万盛场叫荣懿县。战国末年,在藻渡河流域出现的南平僚(又称南川僚、渝州蛮)人,活动在今万盛全境及南川、綦江、桐梓一带。南平僚的来源有三种说法:一是贵州中部的夜郎人北迁,二是重庆一带的巴人南移,三是夜郎人和巴人的融合。据《唐书·地理志》记载,在唐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设荣懿县于万盛。宋神宗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渝州南川及荣懿县南平僚人李光吉、梁承秀、王兖和木斗反叛,被宋王朝军队镇压后,荣懿县被废除,降为荣懿寨。不久又改称荣懿镇。
当时的万盛场,是南川县万盛镇公所的所在地。在尚未形成集市前,人们习惯将荣懿镇叫作东乡坝。东乡坝四面都是山,南边与桐梓县的黑山群山接壤,东面以方家山为屏障,中间是一块平地,孝子河从北面山谷中奔流而来,由北向南沿着东乡坝西面山麓流到坝子中部,与从腰子口方向流来的清溪河汇合后,经八面山下的二郎峡流出境内。从秦汉时代开始,汉族人逐渐进入东乡坝与南平僚人共同生活后,南平僚人逐渐说汉语、改汉姓,与汉族人聚居于清溪河与孝子河交汇处的两河口一带,逐渐形成村落后,人们呼其名为“镇子上”。
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的两次“湖广填四川”大移民高潮时期,部分迁居于此的移民逐渐搬到孝子河东岸东乡坝一带,促进了该地区农业、商业、服务业、手工业的迅速发展,东乡坝的政治、经济、商业、文化中心,也逐渐由“镇子上”北移到了这一带。清康熙十六年,在“大石坝”设立驿站。到乾隆中期,在孝子河左岸的小山岗上形成了较为繁华的集市,大家便把东乡坝叫作“石鹅场”。
由于万盛自古以来小煤窑众多,本地和外地前来煤窑打工的人也不少。无论是矿工,还是老板,只要赶场天,人们都喜欢去“石鹅场”坐茶馆。大家在茶馆泡上一碗毛尖茶,边喝茶休息,边闲扯聊天,一直到天黑。临走的时候,买些米和盐等生活用品,然后点一把火把再回家。久而久之,人们便把石鹅场叫作“火把场”。
后来,来自各地的移民成了邻里街坊后,大家碰到一起,从谈家长里短到述祖溯源,进而修族谱、建宗祠。明末和清中期,傅家先后在莲池坝、燕岩扁、半坡等地修建“傅家祠堂”,张氏也在小湾修建祠堂。为了方便同乡们聚会、议事和接待故乡来客,大家又集资修建了会馆。会馆为寺庙状,各奉一个神灵,每逢神的生日,宴庆、唱戏,热闹非凡。乾隆末年,场上江西会馆“万寿宫”落成后,便把石鹅场更名为“万寿场”。
清咸丰元年(1851年),邓九先发起并带头募捐在万寿场孝子河上修建了“三元桥”,改善了交通状况,促进了当地工商业的发展,使当地生产的煤焦、草纸,远销江津、重庆、川东等地。简阳的桥帮、金堂的淮帮、自流井(自贡)的盐帮等商号,也先后来此设店开厂,使万寿场成为川黔地区土特产、日用百货用品的集散地。在万寿场内,客栈遍布,商贾云集,一片欣欣向荣景象。为取万业兴盛之意,人们便把“万寿场”更名为“万盛场”,一直沿用至今。
(作者单位:重庆市万盛经开区文旅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