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川 探索校地深度合作 助地方产业增收近百亿

版次:003    作者:重庆晨报记者 禄兴明 陈军来源:    2023年02月04日

专家团队查看梨树长势

硅谷,科技创新的一个符号。2023年起,永川区将每年的1月11日确定为“永川人才日”,做深做实人才“引育用留”四大环节,该区正在努力成为包括乡村振兴等各类人才汇集的“高地”“硅谷”。

乡村振兴,离不开各类人才、能人。2月1日,由市委宣传部组织的“新重庆新农村”主题宣传报道组来到永川,重庆晨报记者从多个维度与视角观察农业“硅谷”人才深入田间地头助力乡村振兴的场景——与西南大学联手成立的永川梨科技小院已有两名专业研究生常驻黄瓜山村,常态化巡回为果农提供家门口的咨询服务;重庆农田宜机化改造专家工作室成员周元贵为大足、铜梁、荣昌、垫江、梁平、酉阳等区县培训农机操作手(实训)200余名,成为永川区名符其实的农机技术土专家和操作能手;此外,遵循“把学院建在乡野之中,把专业建在产业之上,把课堂放在田间地头”的办学思路,重庆文理学院建成全市本科高校第一个乡村振兴学院,重庆科创学院和黄瓜山村合作建立重庆市乡村人才驿站,永川通过搭建专家服务基地、研究院、学院三级平台,为乡村人才搭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立交桥”,建立起校地乡村人才培养培训共同体……乡村振兴的春天正在温暖人心。

2月1日下午3点过,记者驱车来到永川黄瓜山梨香寨时,沿途空气清新,进入寨门就开始享受“景区”风光了,半年前成立的科技小院就在这里。来到梨园,西南大学杨宇衡、王沛两位专家正带着学生李明奇与何墨馨在查看梨树长势。“梨树下的绿肥要再种植一些,这些植物以后可以成为梨树最佳的肥料,从而减少化肥的施用。”王沛说,黄瓜山上的梨树生长多年,结出的梨子无论是从口感还是从品质上看,都慢慢难以适应人们的口味了,产量也没有达到理想的水平;专家提出的初步方案是从源头抓起。

“我们的理念是农业生产全程绿色化,包括病虫害防治、肥料施用、授粉等操作都需要转变模式。”王沛举例说,通过无人机授粉,施肥改施化肥为有机肥,在整个作业链条与环节上都需要来一场“革命”,才能让人们找回真正的“梨味儿”。

“市面上一些梨子从外观上看个头儿大,吃起来一点也不好吃。”站在一旁的重庆梨杏湾负责人许秀波说,如果通过催的方式,是“催”不出好味道的。有竞争力的梨子才能卖得好价钱,才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他是永川人,来黄瓜山村成立的梨杏湾有200多亩果园,科技小院依托他的果园基地成立,服务于整个黄瓜山村的果农。

人才振兴作为乡村振兴重要一环,在永川茶产业上体现得也非常明显。目前,永川现有茶叶面积11.1万亩,产量8500吨,产值10.78亿元,全产业链产值近40亿元,其产量、产值居重庆市同行业第一。永川秀芽由市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1959年研制生产,2004年获国家发明专利,2011年,被确定为地理商标,在国际国内名优茶评比中获奖50余次。该所副所长徐泽作为重庆英才、重庆特色效益农业茶叶产业技术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她提出了将“永川秀芽”品牌作为全市的公用品牌来打造,逐渐让“永川秀芽”品牌价值凸显出来。

此外,永川依托西部职教基地院校资源优势,探索校地深度合作新模式,目前,已定向培养乡村全科教师1038人;选派1000余名大学生到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顶岗支教;举办全市新任驻村第一书记培训示范班等各类乡村振兴相关培训3000余人次;输送毕业生到农村一线近400人,带动6000余户群众脱贫奔小康,助力地方产业增收近百亿元。

重庆晨报记者 禄兴明 陈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