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今无点水,犹竞说西湖
版次:011 作者:来源: 2023年02月07日
西湖池最初是明太师蹇义贮存太湖石之地
玻璃罩里的“西湖古迹”石碑
□李远华
罗汉寺在小什字,重庆主城的人都晓得。有人要问,有没有大什字?有,从小什字经打铜街往下,与陕西路十字交叉到东水门正街(东正街),就是大什字,不过老地名早已不用。东水门大桥北桥头,就是以前的东水门正街。
据《重庆市市中区地名录》记载,在清末民国初年时,小什字以南就是大什字。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地名专家介绍,当时的大什字,是打铜街往南和上陕西街、莲花街交叉的十字路口,差不多就是上下半城的分界点。后来随着城市发展,原来的大什字位置已修建起东水门大桥。
上世纪初期,小什字、大什字之间的打铜街一带都是重庆的金融中心,云集了中央银行、交通银行、川康平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并在抗战时期达到鼎盛,被称为中国的“华尔街”。
一
罗汉寺里,曾经有个西湖池
罗汉寺是古寺,原先叫治平寺,建于宋朝的英宗朝(年号治平)。有个叫祖月的和尚多年四方化缘,终在治平年间建成此寺,故名治平寺。祖月和尚自然是治平寺的方丈,后世尊他为治平寺的开山祖师爷。此时的治平寺还在城外,是一片荒野。治平寺在数百年间亦有维修,在明代的成化朝和天启朝两次进行了大规模维修和扩建。明末战乱,治平寺毁于兵火。清康熙五年(1666年),四川总督李田英主持重建了治平寺。到了清乾隆朝,治平寺的前殿又垮了。这回好像没钱来修了,就将前殿拆了,殿房改建为龙神祠。直到清光绪十一(1885年),方丈隆法禅师筹到一笔银子,将治平寺加以维修,并新建一座供奉有五百位罗汉的罗汉堂,此后治平寺就叫成了罗汉寺。曾经一段时间,罗汉寺也叫过古佛岩。
1940年,罗汉寺被日机炸毁。抗战胜利后,民间集资重建。由于物价飞涨,经费不足,工程时修时停,直到重庆解放,仍未完工。人民政府尊重民众意愿,罗汉寺重修复工,并补助了一笔资金。罗汉寺建成开光,被政府列入文物保护单位。
上世纪60年代后期,罗汉堂的五百罗汉被毁。到了上世纪80年代,罗汉寺和佛教协会筹得一部分资金,政府补助了数十万元,对罗汉寺进行了维修。四川美院雕塑系的师生重塑了五百罗汉。罗汉寺开放后,善男信女进寺烧香拜佛,络绎不绝。
罗汉寺说过了,现在说西湖池。西湖在杭州,是天下名胜。重庆没有西湖,却曾有个西湖池,在上世纪30年代巴县县长向楚修编的《巴县志》中,还被列入古迹。西湖池在哪里?就在罗汉寺。古人对西湖池是这么描述的:“西湖池”古名澹泉,明太师蹇义贮御赐太湖石故园也。池中有台,四通小艇,有禅藻亭。自飞仙观左直达藏经阁俱生成石壁,多前人诗刻,为官民迎饯游咏之所。明万历中,待郎倪斯蕙即其地开西湖大社,今藏经阁前石碣镌有‘西湖古迹’四大字,太守余新民题,倪斯蕙书。旧基东至玄天宫岩坎,南至飞仙观,西至藏经阁石岩,北至治平寺。池中心周围五十一丈,长十五丈,宽十五丈有奇。按池久塞。”(《巴县志》)
二
皇帝赐石,蹇天官修池安放
西湖池是谁修的?《巴县志》中说了,是明朝蹇义修的。蹇义,巴县人,洪武十八年(1385年)进士,授中书舍人。经太祖、惠帝、成祖、仁宗、宣宗等朝,历任吏部右侍郎、左侍郎、尚书、少保、少师,死后赠太师,皇帝赐有免死金牌。赐建府弟于重庆,因吏部尚书称为天官,故命名为天官府。现在渝中区,还留有天官府一名。另外还有蹇家桥、蹇家巷等地名。蹇家桥因抗战时被日机炸毁,后与鸡街合并,改为五四路。蹇家巷在今解放东路,不存。
天官把皇帝赏赐的一坨太湖石运回重庆,存放在治平寺。还修了这一个池塘,借杭州西湖之名,也叫西湖。不过因这池塘太小,只好叫西湖池。这坨太湖石到了清代,被巴县知县王尔鉴移到临江门内重庆文庙(今29中)即重庆府学去了。清道光重庆知府王梦庚,对这移到府学的太湖石也有话说,他的《太湖石》一诗中说:“渝州谒郡庠,庭院平如砥,言循东庑东,奇石凌空起。问渠何处来,赐自九重里,有明蹇忠定,懋赏荣无比。峨峨衍庆楼,拜赐荷嘉礼,流泽有余风,人文勖后启。”以告戒府学的学生,要以前人为榜样,珍惜今日的学习。
这坨太湖石为什么赐给蹇义?这也有个故事。蹇义为官还算清廉,他在京城的天官府邸也不怎么样,还比不上比他级别低的官员府邸。有一天,明宣宗去看望他,一看府邸有点寒酸,因此就大方地宣布,要给蹇义新建一所天官府。皇帝怕工部的人偷工减料,还亲手绘制了一张平面图纸,祥细说明天官府的厅堂、园庭布置以及建筑要求。第二天下旨,要京兆尹马上去选块好地上报。地选好了,皇帝亲自去看了,觉得可以,才将图纸交付工部,限定时间交工。工部接旨后,马上调集工匠开工,按图施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工交付。
天官府竣工后,皇帝又下旨,要光禄寺承办一场宴会,以示庆祝。宴会这天,京城三品以上的官员奉旨全部到场,庆贺天官乔迁新居。宣宗皇帝也亲临宴会现场,一是参观,二是以示对天官的宠信。宴会开始,宣宗喝了几杯酒,就离席到府内参观。蹇义刚搬到这里也没几天,加上公事繁忙,好多事情还没来得及做。见宣宗要参观,当然要陪同。宣宗见楼堂上方空着无名,就赐堂名为“钟庆”,楼名为“衍庆”。宣宗看完楼堂,往后花园走。后花园占地也大,莲池假山、水榭长廊都有。名贵花木随处可见,不过才种不久,显得不那么茂盛。花园中心有一块草坪,草坪还没种花草,显得有点空。宣宗摇了摇头,心想这点疏漏了。于是叫过随行太监,叫他立即回宫,叫内务府把皇宫后花园某处的一块太湖石运来,安放在草坪中,说是赐给蹇义的。几天后,这太湖石运来安放好,果然又是一番景象。蹇义后来告老还乡,回到重庆。这坨太湖石是皇帝亲赐的,也就带回了重庆城。
三
两百年后,成了文人雅集地
这西湖池的位置大慨是说清楚了,可这些地方如今都不存在了,还是不清楚。不过治平寺就是罗汉寺,藏经阁仍然在罗汉寺,因此有人对此进行了探寻。据考证,西湖池的一大部分在今罗汉寺内,一部分在寺外消防大院。比如,西湖古迹石碑现今还藏在罗汉寺古佛岩。从山门进去两边石岩上雕有佛像,大多已风化,这就是古佛岩。不几步就走过古佛岩,右边有大一镜框,里面就是“西湖古迹”石碑,供人观赏。还有人写诗以佐证,说罗汉寺:“只今无点水,犹竞说西湖,胜社几时复,长怀倪大夫。”
西湖池有多大?西湖池周长大约是153米、长是45米、宽31.5米,算一下不过1400多平方米,不大,但在重庆城内能有这么一个水池,也不简单。加上这水池又是蹇天官家修的,太湖石也是皇帝的恩赐,所以西湖池很是出名。
上面诗中所说的倪大夫倪期蕙,比蹇义晚了两百余年,是明万历年间进士,曾任吏部主事、文选司郎中、太常寺少卿,授南京户部侍郎。后来辞官回家,买得县学旁一小院,取名巴字园。倪期蕙与县中文士往来,唱和无虚日。巴字园成了文人们聚会的场所。他得知西湖久已荒废,用剩下的银子,建了一所小房间于治平寺右,取名“西湖精舍”。西湖池水本来靠大梁子山岩的浸水和雨水,一旦久无雨下,则就干涸。他这天无事,寻见一处岩壁有水浸出。就找来石匠,在石岩下凿了一口水井。这口终岁不竭的水井,叫为天生井。还在岩壁上题字,曰“澹泉”。作了一篇“澹泉赋”镌刻石壁上。文友中,有重庆知府余新民,他说这西湖池是宋代古迹,于是写下“西湖古迹”四个字。但他的字拿不上台面,就请倪期蕙来写。倪期蕙也不推却,写下“西湖古迹”,并叫石匠刻在一块大石碑上。他在治平寺旁建立的西湖精舍,慢慢成了文人聚集的西湖大社,“延揽名流,嘘植后进。社中多贮书籍,许人借观,以次替换。以贫而就读者,资以膏火。每月两会课,前帖括,后古学,一时人才多所造就。”西湖池有了水,一时间,西湖池成了文人墨客聚会、吟诗作画的绝佳场所。
明去清来,由于战乱,西湖池已消失。以致康熙朝进士、巴县乡贤龙为霖,发出“只今无点水,犹竞说西湖”的疑问。也有对倪期蕙创办的西湖大社“胜社几时复”的期许,“长怀倪大夫”感叹。与龙为霖同时代的举人周开丰,也感叹道:“昔贤觞咏处,世亦号西湖,名迹今徒在,谁怜屋上乌。”
西湖池是古迹,没有了。罗汉寺还在,位置适中,交通便利,香火越来越旺。除了善男信女,年轻时尚的男女也前去礼佛。青灯古佛与摩登男女相聚一处,倒也是一道风景。
(作者系重庆市文化宫退休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