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词里的红梅并非真是梅花,背后还有故事
版次:009 作者:重庆晨报记者 罗伟 李晟 文图来源: 2023年02月08日
1964年10月13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观看歌剧《江姐》后与演职人员合影。(资料图)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初春时节,在红岩联线景区里,一朵朵红梅傲立枝头,成了春天里的一片美景。
怒放的红梅引来了不少观梅的市民,一曲脍炙人口的《红梅赞》也成为了市民们赏花时嘴里最常哼唱的歌曲。
可是《红梅赞》里的红梅真的是俏立枝头的朵朵暗香吗?这首传世之歌谱写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
2月6日,《重庆晨报》记者专访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副馆长张荣祥,揭开了《红梅赞》中词句背后的故事。
“红梅”不是红梅而是梅魂傲雪凌霜
说起《红梅赞》之所以诞生并被人们口口传唱数十年的故事,不得不提到曾经火遍大江南北的歌剧《江姐》。
张荣祥说,一般来说,成功的歌剧都会留下脍炙人口的经典主题歌。当时,主抓歌剧《江姐》创作的是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他十分期待这部民族歌剧的主题歌。
作为歌曲歌词的创作者,阎肃先写了一首《长江水手歌》:“行船长江上,哪怕风和浪,风急浪险也寻常,心中自有红太阳……”大家看了,都不太满意,因为它“只有概念,没有形象和艺术语言”,不适合江姐演唱。此后,歌词又几易其稿,但总觉欠点火候。
屡次被要求返工的阎肃心急之下,突然想到了自己之前为上海音乐学院写的一首歌的歌词。歌词原意是写梅花的,他取名《红梅赞》。
傲雪凌霜的红梅意象,一下子抓住了所有人的眼球。
张荣祥说,《红梅赞》虽然不长,上下两段,连同重复句在内,共72字,但其魅力无限,因为它是有魂的。
《红梅赞》来自歌剧《江姐》,而歌剧《江姐》来自小说《红岩》,《红岩》来自罗广斌、杨益言亲身经历的历史。
他们用泣血之笔,写下革命先烈在渣滓洞、白公馆与敌人残酷斗争的事迹。这里面蕴含着《红梅赞》的魂。老一辈听众能从歌中回忆血与火的峥嵘岁月;青年一代则能通过这首歌,汲取接续前行的精神力量。
《红梅赞》之所以成为经典,还跟我国的梅文化有关。以物喻德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宋代花谱类《全芳备祖》把梅列为百花之首,历代咏花诗词中数咏梅最多。如今,梅花已经成为中国人民的精神象征——坚韧不拔、不屈不挠;洁身自好、纯洁坚贞;淡泊明志、催人向上。
一曲《红梅赞》伴毛泽东多年
《红梅赞》的成功从它在舞台上被唱响的第一刻,就是空前绝后的。
当年《江姐》成功演出后,亲自观剧的毛泽东,就记下了这首歌曲。
张荣祥说,工作之余的毛泽东非常喜欢“听梅”。《红梅赞》这首歌伴他多年,饭前会后,他总爱听听《红梅赞》。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封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这首歌唱出了梅花的高洁,也唱出了革命者的风骨。在1962年中南海的一次舞会上,毛泽东还特意与《红梅赞》的词作者见面,表达他对歌词的喜爱。
当时,毛泽东微笑着和阎肃握手。阎肃赶紧给毛泽东鞠了个躬,又赶紧握住了毛泽东伸过来的手,毛泽东和在场的人都笑了。
毛泽东的手使劲地晃动着,说:你那《江姐》写得很好,你小伙子干得不错,我送你一套“毛选”,你要继续努力,好好干。阎肃听不太懂湖南话,只是一个劲儿不住地点头,连忙说:“写得不好……写不好……请主席多批评!”
毛泽东让工作人员取来一套精装的《毛泽东选集》送给了阎肃。阎肃双手接过书向毛泽东深深地鞠了一躬并坚定地回答:“我一定好好努力!”
和毛主席一样,周恩来也非常喜欢《红梅赞》。
1964年,歌剧《江姐》公演后,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群众,都十分喜欢,给予高度评价。周恩来总理经常在开大会时带领大家唱《红梅赞》。
当时,一些商品,比如说暖水壶上印上江姐人物像,手绢上印上《红梅赞》,阎肃说,这些他都见过,人们对《江姐》的喜爱和认同可见一斑。
重庆晨报记者 罗伟 李晟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