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妃最喜欢吃的荔枝 涪州人用它烹饪荔枝鱼宴

版次:010    作者:来源:    2023年02月08日

□卢郎

重庆人可能很难想象,上古至汉唐乃至北宋,重庆地区沿长江两岸,弥望是无际的荔枝树。北宋蔡襄《荔枝谱》载:“荔枝之于天下,唯闽粤、南粤、巴蜀有之。”杨贵妃当年最喜欢吃的荔枝,就在涪州(现重庆市涪陵区)城外十来里处,此地产的荔枝甜美果大,于是被皇家圈定为贡品,当地人称之为“妃子园”。

古时重庆地区每年在荔枝丰收时节,还要大摆荔枝鱼宴,或为纪念为治水而三过家门不入的大禹。

重庆地区汉唐长满了荔枝

据史料记载,重庆地区从上古至汉唐,沿长江两岸长满了一望无际的荔枝树。重庆地区盛产荔枝,从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荔枝图序》中也可得到印证,诗人写道:“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

到了收获季节,郁郁葱葱的荔枝树上,挂满了红红的果实,人们喜笑颜开地采摘着,并按传统的习俗,在官府、士坤、族长的组织下,进行着各种庆典活动:评比谁家种的荔枝颗粒最大,哪棵荔枝树结的果实最多,谁家的荔枝最甜,并且载歌载舞,感恩老天风调雨顺,祈求来年同样丰收。东晋史学家常璩,在《华阳国志》中令人神往地写道:“江州县郡治。涂山有禹王祠及涂后祠……有荔芰园,至熟,二千石常设厨膳,命士大夫共会树下食之。”

庆典结束,一年一度的荔枝鱼宴开始了。人们在荔枝树下摆上宴席,用江里的鱼,树上摘来的荔枝,烹饪出一桌桌独具特色的荔枝鱼宴。每到这个时候,官府也会出面,与民同乐于荔枝树下。

这其乐融融的民间风俗画卷,一直延续到北宋。北宋文人唐庚,在担任沪州县令时,同样迎来了荔枝的大丰收。喝得微醺的他,漫步登上沪州县城城楼,举目四望,长江似带,碧绿悠悠顺城而过。远处青山含黛,近处房舍间透出的墨绿,缀满了红红的荔枝。不觉踌躇满志地吟道:“百斤黄鲈脍玉,万户赤酒流霞。余甘渡头客艇,荔枝林下人家。”这首《题泸州县楼》诗,将泸州的荔枝宴,融进了万里长江的画卷中。

荔枝鱼宴或为纪念大禹治水

常璩写《华阳国志》时,荔枝鱼宴已成为当地的传统民间习俗。但它起于何时呢?

还是从《华阳国志》中去寻找答案吧。“禹娶于涂山,辛壬癸甲而去,生子启,呱呱啼,不及视,三过其门而不入室,务在救时。”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就发生在重庆南岸的涂山,大禹原来是重庆人的女婿!这位“女婿”因治水而声望大增,治水结束后,在会稽大会天下诸侯,上万个诸侯尊从号令云集,尊他为王,夏朝建立。他与涂山氏生的儿子启,在他逝世后继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

这么看来,荔枝鱼宴最早可能是纪念大禹导江疏河,为民众带来安定的生活环境,民众为感激他,也为庆祝丰收而举行的庆典。

欢宴过后,采摘下来的鲜荔枝,送去附近集镇,或运到更远的成都售卖。

巴蜀地区盛产荔枝,也牵出了杨玉环的故事。

涪州“妃子园”乃杨贵妃最爱

杨玉环于唐开元七年(719年)农历六月初一(阳历6月22日)出生于宦门世家,高祖父杨汪是隋朝的上柱国、吏部尚书,唐初被李世民所杀。父杨玄琰,曾担任过蜀州司户,杨玉环的童年和幼年,是在蜀州度过的。

杨家有女初长成!巴蜀盛产荔枝,不用说,这晶莹剔透如玉,甜而多汁的荔枝,成了她的最爱,她白晰而美的容貌,或许就是贪吃荔枝吃出来的吧!

她的美貌,让唐玄宗李隆基的儿子李瑁一见倾心,在其母武惠妃的操持下,李瑁迎娶了杨玉环,册封为寿王妃,到了长安。

哪料父皇李隆基见之,被其美貌倾倒,即令儿子寿王李瑁与之离婚,并在宫中筑一道观,安排杨玉环进道观出家,掩耳盗铃般过了些日子,后召进宫,册封为贵妃。时李隆基61岁,杨玉环27岁。

成了贵妃,天下珍奇物品宫中应有尽有,但杨玉环却始终惦记着儿时吃过的荔枝。此事对李隆基何难:叫下面进贡就是!

这下可苦了办事的大臣:这是个苦差事呀!当初汉时进贡荔枝,不知死了多少人。《西京杂记》有载:“尉陀献高祖鲛鱼荔枝。高祖报以蒲桃、锦四匹。”说的是汉初,南越国进贡了荔枝,但当时的刘邦并不喜欢,或许尝都没有尝。但他的孙子汉武帝继位后,特别喜欢吃荔枝。干脆派兵灭掉了南越国,挖了很多荔枝树回长安,种在皇宫,还搭了棚遮了顶,连续种植了好几年,却都没有成活,于是就只得改为进贡。《后汉书》有记:“旧南海献龙眼、荔枝,十里一置,五里一堠,奔腾阻险,死者继路。”直到东汉安帝时期,才取消了这劳民伤财的进贡。

还好,杨贵妃要吃的是产自巴蜀地区的荔枝,路程近了一半多,那就派人去考察选择吧。派出的人沿岷江、长江查验后,认为涪州(现重庆涪陵区)城外十来里处,荔枝最为甜美颗大,于是就圈定此处荔枝为贡品,当地人称之为“妃子园”。

《舆地纪胜》载:“妃子园在州之西,去城十五里,荔枝百余株,颗肥肉肥,唐杨妃所喜……由达州,取西乡,入子午谷,至长安才三日,色香俱未变。”据《旧唐书》《新唐书》记载,唐天宝年间(742-756年),唐玄宗颁旨在涪州兴建荔枝园,并从涪州修建了专供运输荔枝的驿道。

“荔浦春风”胜景有望重现

由于气候变迁,至元代始,重庆沿长江两岸,荔枝树逐渐消失。

西南大学教授蓝勇对历史上四川荔枝种植的考证时认为,“唐宋时期,北纬31度以南的成都、重庆、宜宾等地河谷地带,均有荔枝种植的记载。其中,北纬30度以南的宜宾、泸州、乐山和涪陵四地产量最大,质量最好。”究其原因,荔枝的生长需要基本的热量条件,历史气候研究表明,唐代是中国的一个暖期,气候比当代温暖,因此唐代四川盆地内大面积的荔枝分布,恰好是当时荔枝生长的北界。

岁月变迁。古涪州的荔枝园与荔枝古道历经风雨,零落消隐,已无处寻觅踪迹,仅剩下一个文化符号。旧时涪州八景之一的“荔浦春风”,也仅成为一种历史记忆。当年盛极一时的南马山荔枝园,如今已变成繁华城区。

上世纪60年代,涪陵重建荔枝园,从四川合江引进3万余株荔枝苗,或许因气候及水土差异,仅成活了300余株。进入21世纪,为挖掘唐代荔枝园历史文化,涪陵又在大梁山规划建设荔枝园景区,以仿唐代建筑为主,建有荔枝楼、荔枝亭、荔枝碑林和贵妃祠等,栽种荔枝3万余株,在涪陵沉寂多年的荔枝,重新焕发了生机。

如今,涪陵长江沿岸多地栽种荔枝,尤其是位于长江南岸下游30公里处的南沱镇睦和村,更适宜荔枝生长,当地种植了妃子笑、大红袍、糯米糍等品种,每当成熟季节,灿若繁星的荔枝缀满枝头,成为江畔一道亮丽风景线。藉以时日,涪陵或将重现满园荔树如海、枝上红果似霞的昔日胜景。

(作者系重庆古川菜研究院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