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写《爱莲说》的周敦颐曾任合州通判 清廉为民影响后世千年

版次:011    作者:来源:    2023年02月08日

合川学士山上的养心亭 兰梦宁 摄

□兰梦宁

重庆合川原名合州,古名褺江等,在巴人入川前是濮族人主要居住地。西魏恭帝三年(556年)改为合州。在合州悠远历史长河中,拥有丰富的清廉文化资源,足可谓“繁盛‘廉’花香九域”。

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出自《爱莲说》,表达了作者、北宋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这位北宋理学大师曾出任过4年合州通判,在此地写下宋代理学开山之作《养心亭记》。

曾任4年合州通判

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于1056年—1060年间,任合州通判。

当时,诗人任大中有《送周茂叔赴合州佥判》诗:“一帆风雪别南昌,路出涪陵莫恨长。绿水泛莲天与秀,蜀中何处不闻香。”表达对周敦颐的送别之情。鉴于当时合州文化相对落后,学风不浓,周敦颐决定请乡绅张宗范主持学政。张宗范敬重周敦颐的人品,爽直地把私家花园捐献出来作为州学用地,并请周敦颐为州学旁山顶的亭子题写匾额,周敦颐挥毫写就“养心亭”,他还自书邀请函,诚邀巴蜀名士来授业传道。在其苦心经营下,州学声名大振,学子读书蔚然成风。合州所辖各县及相邻的其他州县的学子也纷纷负笈前来求学。《蓬州志略》记载:“每年前往周敦颐的住所合州求学者竟达数十起,每次都不下数人。”

在合州任职期间,周敦颐还潜心研究理学,并写下宋代理学的开山之作、著名杂文《养心亭记》。周敦颐传播理学,推动了巴渝地区文化学术的发展,余风所向,波及川西及周边地区。周敦颐洁身自好,扎牢“生活圈”“朋友圈”,喜与志同道合的大儒隐士交流论道,保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淡如水君子之交。周敦颐与州中学子同游铜梁山观赏木莲花时,有《铜梁山木莲花诗》诗一首:“仙姿疑是华巅栽,不向东林沚上开。嫩蕊每随梅雨放,清香时傍竹风来。枝悬缟带垂金弹,瓣落苍苔坠玉杯。若使耶溪年少见,定抛兰桨到岩隈。”此诗便是周敦颐清廉心迹的映射。

获黄庭坚高度评价

北宋著名文化学者潘兴嗣在《濂溪先生墓志铭》中描述:“君奉养至廉,所得俸禄,分给宗族,其余以待宾客。”周敦颐自作诗《任所寄乡关故旧》道出了其清淡生活以及为官之宗旨:“老子生来骨性寒,宦情不改旧儒酸。停杯厌饮香醪味,举箸常餐淡菜盘。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故人欲问吾何况,为道舂陵只一般。”

周敦颐的下属、铜梁县令、成都人吕陶对他在合州为官的评述:“先生为政原则性非常强,抚而不柔。对善良百性,表现出一种博爱与平宜近人;对作奸犯科之人,却表现出一种威严,如快刀健斧;在拯救危难之际,却表现出敢做敢为勇于负责的精神。”

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曾评价:“茂叔虽仕宦三十年,而平生之志,终在丘壑。”如今,在合州境内有“养心亭”“濂溪祠”“爱莲巷”“书院街”“瑞映山房”“合宗书院”“周子书院”“书院路”等纪念周敦颐的场所。

随后,有州官刘象功、唐珣、金祺、常学易重建学宫,曹自重修建周子书院,施廷筠、宋锦留心文化,创修尊经阁。清道光年间合州知州陈廷钰更是“在考棚封门后,危坐堂皇,终日不离,每得一卷,躬自校阅,十场考试毕,人无闲言”。陈廷钰尤其留意培育人才,订聘两院合宗书院山长,必采访出众品学兼优者居之,在任两年,恒如一日,士民敬而服。刘铭常,清道光年间合州知州,在任期间,倡修考棚,补修书院,培植学校,竭尽心力。卒于任上,士民哀之,灵柩发出之日,遮道奠祭者以千百数,哭声震野,观者蹙然。

清廉为民后世师表

公正断案,是封建社会一个地方官能否清廉为民的最具体体现。周敦颐到合州任通判伊始,不顾舟车劳顿,立即对属地进行多日的实地调研考察,很快熟悉了合州的社情民情。《合州志》载其“一讯立办”。周敦颐清廉为民的精神,也为后世师表。

《合州志》有载:合州知州唐珣锄强暴、削奸吏,清狱讼;合州同知王维垣正直为官,力辩知州刘冠南无罪;蔡承抡廉介自守,为众多冤案平反;姜绣以听讼廉明,甚有声誉;左修绪以廉明静镇为称,谳狱尤务得情,在任五年,初不滋扰,亦不任性,民自以为不冤;华国英,清光绪五年知合州,在任三年,治化大洽。曾署题州衙大堂楹联云“能听讼平得眼前争,未必循良作吏只如此;不要钱亦是分内事,当思父母斯民之谓何”。其主持风教如此,光绪八年调离合州。州民走送者相属于道,华国英依依不忍别。

据《合州志》记,知州金祺、宋琢建王张二公祠堂于钓鱼山;董淳知州在任年余,百废俱兴,南津街文峰塔为其所创建也,基础刚成,被调往巴县,后曹遽继任,塔修成,州人以其有振兴气象,故名为“振兴塔”;单煦修筑“单公堤”;萧埙效仿单煦修堤于涪江两岸;州人、工部侍郎胡世赏从倡捐集资维修堤岸,世称“胡公堤”;清康熙六年(1667年),于成龙升任合州知州,上任从廉政抓起,仁义施政,并且不顾个人的进退荣辱,上书直陈,尽瘁为民,一心为公。在合州,民众与他鱼水相依,他调任后还为他立生祠永志感念。

“廉政出,世风清,常将惠雨洒民生。”《孟子·梁惠王下》有句“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合州知州屠大山“以实心爱民,而性特廉介,每岁征粮有羡余,历政皆取以入己,大山辄用以抵穷民逋赋,一尘不染,百姓称之”。刘士逵在任合州知州期间,“恰值岁灾,亲往履勘,见贫不能自存者,乃捐俸禄赈灾之,多所全活,颂声载道。”李宗沆,清道光十二年至十八年,三任合州知州,前后七年。在任期间,为地方公益善事,做了很多工作。特别是办“六政(育婴、宾兴、恤嫠、拯水、栖流、泽骨施棺)、三费(厅费、厂费、解费)”,为群众减轻负担,为州人所拥护,为外地所仿行,不失为地方善政。

翻阅《合川县志》,还有西汉末年不仕伪君朝和叛臣的谯君黄,主张以儒学治国向皇帝谏言的庹正,敢于直骂奸臣秦桧的赵性,清廉自守勇充和议使臣的李实,高风亮节、以直谏而冤死的邹智……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合州,三江汇聚,有着道不完的廉政故事,独特的廉政文化,是一座“精神富矿”,既蕴含着可贵的为官智慧,又具有良好的教化和警示作用。

(作者系重庆合川区文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