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重庆担担面里的帮派 上半城下半城井水不犯河水

版次:009    作者:来源:    2023年02月09日

文人在报纸上发表的关于担担面的文章

□陈小林

老重庆的一道道市井美食,如同一幅幅风俗画卷,带有重庆特有的地域特色,人文食风,引人遐想。城门洞开,石梯悠长,在依稀薄雾间,一副茶担、两碗担担面,苍凉绵长的吆喝声让几代人怀念不已;滔滔江水,市井坊间,在酷暑严冬里,香辣氤氲热气飘逸中延续着一段段经典故事。

A

挑在肩上的小面馆

担担面,是老重庆街头最富情趣的一道民俗风景。过去有小商贩把开面馆所需的物品满荡荡地塞进特制的担子里:一边是鼎锅、火炉、煤炭;一边则盛着面条、调料、碗筷和其他杂什。扁担过绳套,挑在肩上,晃晃悠悠、颤颤巍巍地沿街游走,边走边喊:“担担面,担担面哟”!这种独特的走街串巷,叫卖吆喝,现煮现吃的售面方式起源于成都、自贡,后流行重庆。

大小食店不屑一顾的街头巷尾,就是担担面纵横驰骋的天地。“煮碗面”!听到食客一声招呼,担主马上应允“要得”,立即寻个平坦的坝儿卸担,把水烧开,抓起一把面丢进锅里,然后一只手端碗,另一只手飞快地把所有作料依次往碗里加。动作令人眼花缭乱。担子上的作料一应俱全,红酱油、化猪油、麻油、芝麻酱、姜水、葱花、红油辣椒、芽菜、味精等十多种。片刻之间,汤沸面熟,食客端着香气四溢的面条,用筷拌和,或站或蹲,希里呼噜吃起来。面条柔软滑爽而富有弹力,这里面有辣椒与芝麻酱的混合香,葱花的芳香,芽菜的浓香,豌豆尖的清香,这些香又复合成让人欲罢不能的充满诱惑力的面香。

重庆担担面调味上分有不同流派,大河帮(长江)重麻辣;小河帮(嘉陵江)偏酸辣;本城帮主柔和,多芝麻酱,不用花椒、蒜水和醋。

B

抗战前后重庆有近两百家担担面

由于负重不能致远,担主们在自己相对方便的地段游走讨生活,久而久之,担担面开始划分势力范围,逐渐形成了两帮,即上半城帮与下半城帮。上半城帮从临江门、走马街、铜鼓台、会府街至较场坝为止;下半城派以朝天门、陕西街、商业场至较场坝为止。互相不能越界,越界被视为侵占人家市场。抗战前后,两帮的担担面担子分别就有八九十挑之多。到后来,那些有特色的面担前有了数量可观的食客群,既有贩夫走卒平民布衣,也不乏西装革履之名媛雅士。于是担主便在人流量大的路口“安营扎寨”设立固定摊子经营,挂上一块“担担面”招牌,重庆小吃名店“正东担担面”也就是在这时崭露头角的。

担担面色香味俱佳,经济实惠,方便快捷,立等可食,是“夜班族”宵夜的首选。据说,戏剧家、作家阳翰笙当年就是担担面的铁杆“面粉”,从上清寺到朝天门的很多担担面摊都光顾过。爬格子的文人往往有熬夜写作的习惯,一碗担担面下肚,浑身通泰舒坦,一鼓作气又一篇妙文从笔底流出。

C

最后的担子1961年才拆除

重庆的担担面摊,一般只卖面条、抄手,卖水饺的不多。因为面条、抄手操作简便,而水饺,从选料到加工、调味、包制,花工费时,技术性较强,没有一定水准和实力的摊主是不敢问津的。“正东担担面”在设固定摊位时卖面条、抄手,也兼卖红油水饺,它的红油水饺不同于北方或其它川味水饺,饺子不封口,形如豌豆角,香鲜甜辣味,蒜泥尤突出。后来,正东担担面跟其他担担面一样,搬进店堂内经营,或许是难以忘怀那挑着担子奔波的经历,或许是为了显示自己的面条正宗,正东担担面登堂入室后,仍将那副担子,摆在店门口,直到1961年才将担子拆除。至此,重庆担担面最后一副担子,从主城区消失了。

担担面的担子消失了,但那细长如丝的担担面却在香辣氤氲热气飘逸中,延伸着重庆人的记忆,这是刻在骨子里的一个暗记,以至于许多离别家乡多年的“老重庆”,回渝后非要痛快吃一碗担担面,方才有了回到家乡的感觉。

未经授权 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