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2 作者:来源: 2023年02月09日
智齿“移花接木” 替代缺失牙成患者新选择
本报讯 (重庆晨报记者 邱豪根 通讯员 曾理)春节后,因长期受龋齿困扰的黄英(化名)前往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桥医院)口腔科复诊,医生告诉她,半个月前在原来龋齿位置上为她“移花接木”的智齿经受住了春节大餐的考验。该院口腔科主任何海涛教授介绍,对于因各种原因导致牙需要拔除的年轻患者,利用看似“坏牙”的智齿或埋伏牙做缺失牙的“替补”,或将为患者提供一个全新的选择。
今年24岁的黄英从小备受龋齿困扰,十岁以前就已经是口腔科的常客了,去年底,她因一颗龋坏较深伴随疼痛的磨牙前往新桥医院口腔科就诊,医生经过检查后确认该牙缺损过大,评估后无法保留,需要及时拔除。而拔除该磨牙就面临着如何修复的问题,目前,常规修复方案就是镶牙或种植牙。
为黄英诊疗的李鹏飞博士和汤玉芳医生对其进行详细的临床检查和锥形束数字断层影像检查(CBCT),发现黄英右下后牙区有一颗位置不佳的阻生智齿。以往临床上都将这类智齿视作“废物”,会建议患者及时拔除。但该智齿大小与黄英即将拔除的残冠相仿,利用临床较为成熟的自体牙移植技术就能实现“移花接木”,完成拔除残冠的即刻修复。
据何海涛主任介绍,自体牙移植相对于种植牙治疗诊疗费用更低,移植牙的总成功率能达到89.68%,与十年的种植牙相当。相对于传统修复方式,自体牙移植方案可以将智齿变废为宝、合理利用,为修复缺失牙提供了一种新的修复方案。
乡村医生后继乏人 制定退出机制刻不容缓
本报讯 (重庆晨报记者 王宏伟)政协重庆市渝北区第十六届委员会二次会议今日闭幕,渝北区政协委员、中国民建会员邓丽莉在提案中表示,渝北区乡村医生人少钱少后继乏人,制定退出机制刻不容缓。
近年来,邓丽莉一直关注渝北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她通过调研发现,截至2021年,渝北区有村卫生室142个,乡村医生145人,平均每个村卫生室乡村医生数仅1.02人。可怕的是,由于待遇不高、后备力量薄弱,愿意从事乡村医生工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正规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宁可改行也不愿做乡村医生。针对乡村医生困境,邓丽莉提交《关于加强我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建议提案》,为广大乡村医生发声。
邓丽莉在提案中表示,目前乡村医生普遍年龄老化,学历层次偏低,大部分乡村医生难以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无法满足农村居民在家门口“看好病”的健康需求,服务风险和服务压力却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乡村医生老龄化情况较为严重,这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乡村医生从业人员紧缺的困境,但也阻碍了乡村医生退出机制的有效形成,增加了高龄执业风险。邓丽莉调研发现,对渝北的乡村医生而言,大部分是通过自己购买城镇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来解决养老问题,保障待遇不高。邓丽莉建议,结合本地实际,制订科学合理的乡村医生退出机制,对在岗乡村医生实施养老保险缴费补助,提高乡村医生的养老保障水平,解决乡村医生养老后顾之忧,以吸引年轻医学生从事乡村医生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