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0多年前 谁在这青山绿水之地 为自己修了座跃层

版次:006    作者:来源:    2023年02月11日

岩嘴崖墓

崖墓第二层(局部)

崖墓一二层连接处

崖墓第一层(局部)

□宋六梅

客厅宽敞,窗外绿树掩映,环境优美,墙面有规则的石纹;楼上外间10多平方米,光线明亮,视野开阔……谁也想不到,这座“跃层”是两千年前的南平僚人为自己修的崖墓,名叫岩嘴崖墓。

墓群位于万盛经开区金桥镇星河村下榜社白岩山山头崖壁处,崖壁宽10.1米、高12.5米,坐东北向西南。从外面看,下层2处墓室,上面1处墓室。如白岩山凸出的嘴,故名岩嘴崖墓。

万盛经开区文物局当天随金桥镇工作人员一起去巡查文物,老杨说:这崖墓有两层,我进去过,你们进去瞧瞧不?”我犹豫着,其实心里有些发怵。老杨连忙说:“是不是怕里面还有棺材之类的,其实里面啥都没有,不怕,走嘛,一起进去看看。”老杨恰到好处地“点黄”,再加上好奇心,我决定爬进去探个究竟。

我们同行五人沿着小道往上走,接近洞门的小台阶只够放下脚尖,手脚并用,我们终于小心翼翼地爬到洞门口。

弓着身子钻进洞,这是个小间,进去后只能弯着身子。穿过小间进到侧边的洞,哇,这个“客厅”宽敞,2米左右的高度。洞门比旁边的大,向洞外看,绿树掩映,环境优美,墙面有规则的石纹,看起来非常别致。墓顶呈拱形,中间有个洞口,从这个洞口可以上到上面一层。

没有工具,如何上去呢?还好,这里离住家户不远,热心的老杨从老乡那里借了一个楼梯。楼梯来了,我们满怀希望。左——右——上——下、横着——竖着,我们想尽办法,可是,楼梯就长那么一点点,怎么都放不进中间那个洞口。

就这么放弃了?近在咫尺,上不去,岂不是遗憾。老杨说:莫忙,你们在这等到,我去借板凳。

不久,老杨又借来一高一矮两根长凳,农村那种老式长凳。一根板凳稳稳放地上,另一根板凳横着放,两只脚在上面,另一端由人抬着。作为同行唯一的男同胞,老杨自告奋勇先上,老杨站上去,俩手臂可以横放在石洞上面,向上使劲一腾,爬上去了。后面三位女士可费力了,上面拉,下面托,我们相互帮忙,连拽带拉,费尽老力,终于爬上去,身上到处是泥灰。

楼上外间10多平方米,光线更加明亮,豁然开朗,洞口眺望,视野开阔,风景独好,心情格外舒爽。四周墙壁依然是有规则纹路,墙上有两个小洞格子,估计是放东西的地方。有趣的是墙上有一处别致的洞口,长70厘米左右,由粗变细,感觉像枪洞。洞顶中间有凹处,上有图案,像一只巨大的手掌。二楼两间纵深排列,里间也有10多平方米,光线较暗,我们用手机电筒照亮巡了一番。

上去容易下来难,从洞口下来悬空的感觉更觉害怕。在嘻嘻哈哈和尖叫声中,我们终于平安下到第一层。历经岁月风霜,地上仅有些散落泥沙堆积,崖墓里果真空空如也……

东汉末年至北宋年间,渝南黔北万盛、綦江、南川、江津和贵州桐梓、正安、道真等高山峡谷地区,曾生活过一支古老神秘的民族——南平僚。他们过着与世隔绝原始的群居、渔猎生活,其葬俗以崖墓葬为主。

从东汉至南北朝400多年间,南平僚在渝南黔北留下了大量依山傍水的崖墓群。万盛已发现崖墓群20余处、墓穴200余穴。

走出崖墓,回望洞口。

1800多年前,这些崖墓是如何在坚硬的岩石上开凿出来的呢?在没有现代工具的情况下,这些崖墓,可能穷尽数十人一生之力。

人的最终归宿的形式,既反映着生者对死者的眷念追思,也影响着生者自身的精神状态和物质生活状态。明代唐伯虎有诗云:“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飘流在异乡。”也许,对崖墓的主人来说,死既不可怕,也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以另一种形态在延续,即所谓的“向死而生”。不管怎样,在历史的长河中,再强悍的肉体,终逃不过时间的流逝,最终灰飞烟灭。

(作者单位:重庆市万盛经开区文旅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