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赞其“画鸽应数古今第一人” 画作成为中国国礼送给罗斯福总统

日军飞机十多次狂轰滥炸 张书旂硝烟中画完《百鸽图》

版次:010    作者:来源:    2023年02月17日

张书旂,原名世忠,字书旂,后以字行,别号七炉居士,浙江省浦江县人。

□朱渝生

他擅长中国花鸟画,亦工山水画,尤以画鸽最著名;他是中国继近代海派巨擘任伯年之后又一位中国绘画写生派画家领头人,他与徐悲鸿、柳子谷并称“金陵三杰”。他,就是中国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中美文化交流的使者——张书旂。

1940年,重庆,张书旂倾情创作了一幅名为《世界和平的信使》的中国画,并作为中国国家礼物,赠送给美国总统罗斯福。

一 任教师

1937年7月7日傍晚,震惊中外的“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大举入侵中国,抗日战争由此全面爆发。不久山东沦陷,学校被迫停课。我的父母和奶奶何思霞及山东大学外文系同学毛怀荫家人一道,由鲁西平原千里迢迢历经数月来到大后方,在山城重庆开始了异地全新的学习与生活。

这年秋天,国立中央大学由南京内迁重庆沙坪坝松林坡,与重庆大学相邻,并在此组建新的教学体系。1938年3月,父亲与山东大学部分迁渝的学生整体并入中央大学各自专业继续学习。

1939年暑假,我父亲的表弟何方华在渝报考此时已迁渝、徐悲鸿为系主任的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就这样,这对来自异乡的表兄弟,有幸在山城再次成为同校文科学子。

当年国立中央大学名师云集,徐悲鸿任艺术系主任,授课的主要老师有:吴作人、傅抱石、黄君璧、陈之佛、张书旂等教授。张书旂负责写意花鸟画教学,创作和研究。何方华就这样进入了张书旂门下学习。

1940年,父亲即将从中大毕业。就在这年春夏之交的一天,父亲到艺术系找表弟何方华商量毕业之事。不巧,他在教室上课,父亲就从后门进去,一看正是仰慕已久的张书旂老师在台上讲授花卉翎毛画技法。机会难得,父亲便悄悄地坐在最后一排旁听,并领略这位名教授、名画家授课语言和技法示范的风采。父亲所学专业是中国文学,在中大读书时非常活跃,曾和徐中玉、张健等人发起组织“中大文学会”(地下党外围组织),亦对书画有浓厚兴趣,并写得一手标准的“颜字”。从宽范讲,张书旂先生也是父亲“一课之师”。

二 重写生

在父亲早期的一篇对中大任课教授回忆录中,有一段对张书旂先生的描述:“张书旂先生与我们文学院诸位任课教授交往甚密,其个性豪爽、且交际甚广。每遇朋友和学生有困难,总是伸以援手,慷慨解囊。他乐于助人、处事豁达乐观。饮酒、划拳、下棋、打牌、吹箫是他的嗜好”。张书旂先生曾自嘲“拳棋牌箫酒,天下无敌手”,常在醉意三分时,借酒兴作画,不乏得意之作。

张书旂在中大任教11年,其教学主张是:“取法乎上、博采众长、广益多师”。在他的画作中可以看到黄荃、徐熙、八大山人、任伯年的痕迹。

据表叔何方华回忆,他在中大艺术系入学考试时,张书旂曾布置试题是一枝胡豆花的写生。这在当时的艺术院校的入学考试中是很少有的举措。可见张书旂重视国画写生的艺术主张和教学方法及精研致用的艺术精神。

张书旂先生是仁者,是名师。他在课堂上示范表演,思如泉涌,挥洒速疾,一幅范画顷刻而就。据父亲和表叔何方华讲:看张书旂老师作画,不仅可学到写意花鸟画技法,而且振奋精神,启发画兴,使人受益匪浅。

可惜,当时张书旂在中大艺术系授课未满一年即去美国办画展、讲学、创作,后来他们就再没有见面并得到他的教诲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三 画国礼

1940年春,张书旂在重庆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教书时,站在中国国家的立场上,创作一幅以花鸟为题材的中国画,后定名——《世界和平的信使》,赠予美国传奇总统罗斯福,祝贺他连续三次连任美国总统,以争取美国尽快加入国际反法西斯斗争及建立世界和平新秩序的行列。

张书旂认真构思、起稿,并和助手到沙磁区古镇磁器口买来家鸽,放于笼中饲养,日夕观摩,从构思成熟到动笔至最后完成创作,共用时三周。全图以三个大的部分组成,画了整整一百只各具动静姿态的鸽子,故此画又有《百鸽图》之称,本名《世界和平的信使》反而不为人所知。

张书旂动笔期间,正值日机对重庆疯狂轰炸,画家以饱含激情的笔墨,用悲愤的心情,在重庆沙坪坝松林坡进行创作,夜以继日。当时,条件艰苦,吃的是糙米,住的是简易平房,宣纸、颜料十分紧缺。加之随时都遇空袭警报和轰炸,常跑防空洞,心情沉重且不安宁。他在创作过程中,经历了日军轰炸机10多次投弹轰炸,当画到97只鸽子时,日军轰炸机再次袭击山城重庆。炸弹像雨点般倾泻而下,寓所附近不少房子被夷为平地。但他肩负使命,置生死安危不顾,在硝烟中完成了这幅扛鼎之作。

该画全长355.6厘米,宽162.5厘米。以和平鸽为载体,橄榄树和杜鹃花为衬托,整幅画面百羽翔集,或啄食或嬉戏,鸽鸣咕咕,神态各异,设色典雅,栩栩如生,“祈求和平”的呼声跃然纸上。

张书旂用其智慧的头脑和灵巧的手,将象征和平的鸽子拟人化了,并注入了新的含意和内容。从画中及画题就能见证,可谓翰墨传情,妙笔生花,高明至极。此画是历史上进入美国白宫的第一幅中国画,而用鸽子作为世界和平的象征,也早于西班牙画家毕加索10年。

张书旂完成这幅画全部创作后,当时国民政府首脑蒋中正在画上题签:“信义和平”四字。时任国立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教授作诗一首题于画上:“拨乱犹余不世功,平章正义范群雄。会看寰宇休兵日,信使联翩绕白宫。”

这幅特殊画作的正式赠送仪式,于1940年12月23日在陪都重庆嘉陵宾馆举行。陈立夫、王宠惠、罗家伦、张书旂和美国驻华大使詹森等参加了赠画仪式。

四 当使者

1941年初春,张书旂应罗斯福总统邀请随画访美。随后以国民外交使者的身份前往美国各大城市和欧洲各国巡回举办画展,又应聘在美国高等院校讲授《中国美术史》《中国画传神论》与《中国花鸟画技法》等多门课程。

张书旂到美后,勤奋笔耕。一是不顾战争创伤给自己带来的离乱之苦,并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把中国文化艺术带给美国人民;二是为苦难的祖国和人民募集资金,支持抗战。在美前3年,他先后在芝加哥研究院、旧金山美术馆、波特兰美术馆、西雅图美术馆、加拿大多伦多国立美术馆、渥太华美术馆等10余个地区艺术馆举办画展,义卖所得约10万美元,先后数次通过中国救济总署寄回祖国,为支援抗战奉献自已的爱心和力量。

1945年抗战胜利后,张书旂于1947年初由美回国,之后再次任教中央大学艺术系。后于1948年春再度赴美传授画艺,并定居美国旧金山。后在美创办书旂画室,创办画院,招生传艺,同时在美国各地讲学、写生和创作,从事中美文化交流活动。

张书旂在美10多年,一直没加入美国国籍。虽身在异乡,却无时无刻不思乡。从他在美期间画作题款上可清楚地看到,常署“浦江张书旂”,足见他对祖国和家乡的眷念之情。他早想回国,用艺术报效祖国,但遗憾的是他未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在美期间,他身患胃癌,至1957年旧病复发,胃癌转移肝脏。

1957年4月,张书旂自知病将不起,却抓紧时间,呕心沥血编成《书旂画法十章》和《画法入门》一书。又尽两个月之力,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编写完成了《翎毛集》两大册,本拟再写姊妹篇《花卉集》,但病情加重,难以执笔之时,他致书国内友人柳子谷,信中有“此生回国已成绝望,至感痛苦”。

1957年8月18日晨,带着对祖国深深的眷念和憧憬,张书旂病逝于美国旧金山湾东寓所,年仅57岁。当年人民日报载文称其爱国主义画家。

五 留遗风

张书旂学过西画,能将水彩的用色方法融入花鸟画中,进而发展了任颐等人在写意花鸟画中用粉的技法,从而形成了柔和恬静又浓丽典雅的绘画风格。另外,张书旂在创作时,常用熟宣和高丽纸作画,尤以用粉著称,有白粉主义画家之誉。其花鸟,取法任伯年,作画喜用白粉调和色墨,画面典雅明丽,颇具现代感。又得高剑父与中国近现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和艺术教育家吕凤子亲授,形成色、粉与笔墨兼施的清新明丽之风而独树一帜。

在业界,人们把张书旂的画称为“写生派”风格。他的写生花鸟画绘画艺术是近代中国花鸟画发展中的一种新的绘画技巧,对近代花鸟画的影响巨大。他作画,用笔劲爽,章法巧变,题材多样,雅俗共赏。

吕凤子对张书旂的评价是:“书旂画花似闻香,画鸟若欲语,技法卓绝,当代无与抗衡者。”

徐悲鸿也认为:“其气雄健,其笔超脱,欲与古人争一席之地”“画鸽应数古今第一人”。难怪蔡元培先生曾在张书旂的画上题过“一经妙笔,耐人寻思”之句。

张书旂的艺德和作品影响了许多人,在重庆代表性传承人中就有四川美术学院的何方华教授、西南大学美术学院的苏葆桢教授等先生。

(作者系西南大学中国当代城市美学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本文照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