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染粉色头发遭网暴 和抑郁症抗争半年多

痛心!那个24岁的杭州女孩走了……

版次:006    作者:来源:    2023年02月21日

引发网暴的郑灵华社交网络内容截图

遭遇网暴后,郑灵华将头发染回黑色。

曾经“元气满满”的郑灵华

24岁的杭州女孩郑灵华去世了。这个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或许有点陌生,但是去年7月,她曾因一头粉色头发而成为舆论焦点,并遭遇大规模网络暴力,最终患上了抑郁症。

2月19日下午,郑灵华的朋友小唯(化名)在小红书写道:我深深地感受到她的绝望和无助,抑郁症没有立效药,我只能不断地用言语去治愈她……疫情开放后我想去找她,她住了院。后来有几日没有联系,我以为她出院后想断开网络世界清静清静,没想到等来的是她父亲的一通报丧电话……

时间回到2022年7月,在被保研到华东师范大学后,郑灵华在爷爷的病床前记录下了和爷爷分享录取通知书的瞬间,并将照片和视频发到社交网站作为纪念。对她来说,爷爷是世上最爱她的人,成为爷爷的骄傲也是她考研的动力之一。她连信封都没舍得拆。说到染粉色头发的初衷,她说希望毕业照上的自己能是明媚而鲜艳的。

没想到内容被盗用,有营销号搬了她的图,编出“专升本”的故事,卖起了课,许多人针对她的粉色头发,辱骂她“陪酒女、夜店舞女、不正经……”;甚至还有人攻击她生病的爷爷,造谣称“老人带病考取研究生,还娶了一个小女生”。

谣言和网络暴力迅速包围了郑灵华。本来是喜悦而温馨的瞬间,却因此成为噩运的开始。

和抑郁症抗争

郑灵华出生于单亲家庭,与爷爷感情深厚,但网暴蔓延到了爷爷身上,让她觉得“我变相伤害了爷爷”。

去年7月,郑灵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件事十分影响我的生活和学习,现在无论怎么努力,学习效率已远不如从前,情绪和精力都被这件事给打搅了。因为这个事,我现在抑郁很严重,昨天我又去医院拿了诊断报告。我现在整晚整晚地睡不着觉,白天吃饭也没有胃口,我现在不敢去看一些经常登录的社交媒体,我知道肯定有一些正直的网友为我鼓劲加油,但肯定也会有负面的声音,这是不可避免的,我现在对这些很敏感。我正在努力地调整,无论是通过看书进行自我调节,还是求助于专业的心理医生。”

8月,记者曾与郑灵华进行长时间谈话。当时,她已经将头发染回黑色。她说,9月份的雅思考试迫在眉睫,她曾一度尝试卸载各个App,但被汹涌恶意淹没的深夜里,那些语气尖锐、用词粗俗而具有攻击性的评论仍在她脑海里盘旋。

她因此患上了严重的抑郁,每周需要心理医生的帮助。她用雅思课、健身团课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努力寻求自救。

去年9月份,郑灵华开始了研究生生活。“在她读研之初,我们以为一切都在好转,她能够走出来去追逐自己的梦想。”灵华的大学学妹米米(化名)告诉记者。

然而10月底,她的抑郁症再次复发,不得不中止学业回到杭州治疗。

来自温州的小唯是走入郑灵华现实生活最深的网友。小唯比她大1岁,是一家医院的护士。在郑灵华写给小唯的信里,这个年轻的姑娘怀念过去的自己,热烈、有目标、精力充沛。而在10月抑郁症复发后,情况越来越糟糕,她慢慢无法和身边的人交流,吃药后说话越来越困难,每天被消极想法围绕,不想说任何话。“真的很对不起大家,真的没有勇气再走下去了。”她在结尾处这样写道。

曾直面网暴者

其实,郑灵华一直尝试着维权,她把各个平台上的诅咒和辱骂用截屏或录屏的方式保存下来,打印成厚厚一本,在律师的帮助下,要求平台提供侵权人和网暴者的信息。

在和记者聊天时,郑灵华发现了一张之前被自己忽视的截图。截图中一位并不相熟、没什么交集的学弟在一条攻击郑灵华的朋友圈下附和,侮辱性的言辞意指她遭受网暴是自作自受。郑灵华要求学弟道歉时,对方先是语气强硬地否认,摆出置身事外的态度。在郑灵华列出法条和相关措施后,他隔了好几个小时,语气软化表示“请不要用你的主观揣测当成事实”。第二天,在辅导员的介入下,对方终于承认了自己的不当言论,为他给郑灵华带来的伤害道歉。

恶意来自四面八方,郑灵华常常会整理恶评到深夜。第一个和郑灵华道歉的是一位中年男性用户。在视频下方的评论区里,他对郑灵华冷嘲热讽,认为她是在炒作、出风头,被骂也是正常的。当郑灵华回复后,他私信道歉表示自己并不了解事情的原貌,“实属是被一些言论带昏头,抱歉。”

她发现,网络暴力很容易陷入一种循环。“有时候我会想,把网暴者挂出来之后,有的支持、帮助我的网友也可能会用网暴者那些不太好的方式再去攻击他们,这样循环下去,什么时候才是尽头呢?”但这是当时的郑灵华,唯一能尝试和网暴者沟通的途径。

在直面网暴者的过程中,郑灵华总结出了一些网暴者的共性。“他们为什么来网暴我,有的是根本没了解清楚事情全貌,有的是现实生活不如意、想借机发泄情绪,有的是看到我的质询恼羞成怒的,甚至有的是为了赚钱。”

她告诉记者,希望粉色头发能成为一种抵抗网络暴力的象征。而当记者询问“成为象征的过程不会很痛苦和煎熬吗”,她想了想,回答道:“我会努力坚持下来的。”

曾经元气满满

据媒体此前报道,郑灵华是音乐学院的学生,朗诵、唱歌、跳舞、主持、表演样样行,拿过许多奖项。

舞台上的她自信耀眼,生活里的她和许多“95后”女孩一样,喜欢拍照、美食、旅行,会到厦门的海边看一场日出,或去南京的音乐台喂鸽子,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

虽然爱折腾,但她干起正事也毫不含糊。比如,她曾经“20天通过高中音乐教资笔试”,也顺利“保研逆袭”至心仪的院校。

2022年5月,为了拍毕业照,她把头发染成了喜欢的粉色,还被一些网友要了“攻略”。她如愿拍到满意的照片,配文“在明媚的夏日开怀大笑”。

综合钱江晚报、澎湃新闻

网友们说

@雪山:网络留言实名制立法势在必行。

@杨柳溢溢:有些人就喜欢喷人,跟你无冤无仇,这样喷礼貌吗。

@红伟:网暴的这些键盘侠也应该要受到法律制裁。

@Kara:心痛!呼吁每一位网友在网上尽量能给陌生人传递多一些的善意和美好,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爱满人间,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

@汉龙:这方面的法律要完善起来。

@凡凡:支持网络实名制发言,网暴者必须接受惩罚。

@向日葵:急切呼吁:1.建立健全网暴预警预防机制;2.强化网暴当事人保护;3.依法从严处置处罚。

媒体评论

泼脏水、放冷箭是病态现象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各类社交平台的兴起,网络暴力问题愈加凸显,网暴造成的后果也越来越严重。这种向别人泼脏水、放冷箭的行为,是一种病态现象,暴露出偏狭的心理。

任由网络抹黑、网络暴力蔓延,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受害者。情绪先行,就容易成为“谣言传声筒”;理性后置,结果就会沦为“网暴扩散器”。要知道,匿名和虚拟不是“张口就来”的理由,道德和法治才是“言由心生”的前提。

表达有边界,流量有底线。企业做得越大、平台越活跃,相应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就越大。需要看到,一些社交平台、门户网站在防范网络暴力行为方面,还存在责任认识不充分、角色定位不准确、履职尽责不到位、制度机制不完善、管理操作不规范等问题,一定程度导致违法和不良信息禁而不绝。

“天下苦网暴久矣!”来自网友的一句感慨,道出了治理网络暴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治理网络暴力,需要你我携手同行,既要把控自己的“言论边界”,以身作则维护网络文明,又要保护自己的“权利边界”,避免在自身权益遭受侵害时手足无措。据人民网

致命网暴何时休?

一次又一次的悲剧,展示着网暴的巨大杀伤力。那些操纵键盘的手指,频频化为出鞘的刀剑,刺向无辜的受害者。心理上的伤害看不到鲜血,却同样致命。但要追究网暴者的责任,却难上加难。

是什么样的戾气会导致一些人频频向陌生人投掷恶意?是什么样的人热衷于对无辜者进行谩骂、恐吓、造谣?

人们常常低估了一句恶言的伤害,并以“无心的”“开玩笑”等理由解释自己的行为。但是,当一个个悲剧呈现在我们眼前时,任何理由都无法成为开脱的借口。与网络相连的,是一个个真实的人生。在现实生活中应该遵守的道德和礼仪,难道在互联网上就不需要遵守了吗?网络的匿名性,不能成为网暴者的保护伞。

我们无法挽回这个年轻的生命,但我们可以反思互联网舆论场的生态,可以推动网络暴力治理手段的进步——这些,是我们对这个女孩的亏欠。据澎湃新闻

别轻易放过那些刽子手

每当有类似事件,我们总是忍不住慨叹:多好的一位姑娘。逝者已矣,我们已经无法清晰地知道,导致她最终离世的,到底是网暴的因素多一点,还是抑郁症的因素多一些,但从报道可以看出,网暴又是导致抑郁症的因素,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也正是因为网暴和抑郁之间有着联系,对于这类抑郁症的治疗不仅应该是医学意义上的,还应该有社会学意义上的。比如,最直接的,透过郑灵华的案例,我们到底应该打造一个怎样的网络发言空间?如果只是单纯地指望受害者自己去维权,就等于是一个人和庞大的网络恶意作战,处于极其弱势的地位。

面对这样一个结果,我们还是要做些什么。针对那些典型的、已经形成了一定舆论规模的网暴事件,或许我们应该尽快走出“当事人是否诉诸法律”的被动模式,开辟公益的或者属于公共责任的维权通道,主动为受害者提供帮扶力量,通过强有力的司法主动,对网暴形成强大的法律震慑。

郑灵华努力过,但没能熬过。接下来,我们也该努力了,不能轻易放过那些“刽子手”。据红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