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认为城里带“村”的地名源于“城中村”,那就错了
版次:009 作者:来源: 2023年02月21日
嘉陵新村(资料图片)
国际村(资料图片)
四德村街景(资料图片)
长安厂老厂房
□李正权
重庆城有很多带村的地名,例如新德村、重庆村、人民村、嘉陵新村等。有人望文生义,说这些“村”就是所谓的“城中村”,其所在的地方原来是农村,是农村的“村”,后来城市扩展,把这些农村的“村”裹进城市里来了,顺便把“村”字也带到了城市。这种牵强附会,正如把北京的中南海和北海真正当作“海”一样荒谬。重庆城的“村”不是农村的“村”,也不是村庄的“村”,虽然它们也有那么一点点关联,但却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明明是高楼大厦,繁华闹市,怎么会是“村”呢?重庆“村”地名是怎么来的?来看重庆“村”地名背后的故事。
1
重庆农村只有院子,没有“村”
“村”和“庄”原本都是“乡下聚居的处所”,但与北方农村不同,重庆农村几乎都是散居,这可能与“湖广填四川”有关。从湖广“填”来的农民,“插苫为业”,一家一户占据一块土地,不可能聚居,只能散居。散居的处所不能称为“村”。重庆农村没有“村”,只有院子。一个院子不管规模大小,往往住一家人或一姓人。如果规模大到一定程度,或者有了异姓人家,往往就形成“场”。“场”开始可能是规模较大的院子,由于地处要道,便于散居的农民交际、交流和交换。一旦固定了交际、交流和交换的日期,就有了固定的赶场天。
重庆农村地名中,几乎没有“村”,也几乎没有“庄”。大竹林那边有叫康庄的地铁站,那是借用附近的“康庄美地”住宅小区得名的,从前那儿没有“庄”。如今重庆农村虽然有了“村”,却不是聚居的处所,而是行政村,包括了若干个大大小小的院子,由政府依据一定的规则,划片而成,与自然形成的“村”和“庄”有所不同。百度地图上标示的“村”,大多都是行政村的驻地而已,与北方农村的“村”和“庄”完全不是一回事。
2
重庆最早的“村”,或为四德村
重庆乡下聚居的处所不叫“村”,城里就更没有“村”了。重庆本是军事要塞,一直偏重于“城”,直到晚清开埠后才真正发展为市。20世纪20年代后期,重庆在两路口、上清寺一带开辟新市区,大量修建房屋。当年,江浙一带经济发达,成为重庆的样板,官员富人均以江浙一带的东西为时髦,于是就把江浙一带的地名“村”引了进来,重庆才开始有了“村”。
最早的一个叫“村”的街巷,可能是四德村。四德村位于通远门外,当年还是坟山墓地。中区干道修通后,为鼓励大家搬家,四川军阀刘湘带头,在干道北侧修建了6栋房子,作为其老婆的公馆,以“德、言、容、功”四条女德取名为“四德村”(后改名为新德村),可谓附庸风雅的一个例子。还有华一村,原是荒坡。1929年,刘湘部下李文彬等人在该地开办华一房地产公司,修建了300余栋别墅,因风水好,重庆不少富商名流都在该地置办宅院产业。该地取名为华一村,也是附庸风雅的例子。
3
20世纪30年代起,“村”涌现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村”作为重庆城市道路通名,如雨后春笋到处涌现。比如,1936年三个木匠在现牛角沱公交枢纽附近各修了一幢房屋居住,其中一个木匠的未婚女儿因孝顺父母、友好邻居,死后被立碑纪念,该处就取名“孝友村”。又比如,1937年聚兴诚银行在中山三路设立分行,在分行后面坎下修建了职工宿舍,取名为“聚兴村”。国民政府迁渝后,位于其东侧山坡上的居住区被命名为“国府村”(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人民村)。抗战时期,美国记者楼和英国海军俱乐部建在王家坡后面、遗爱祠下面的那面陡峭的山坡上,其附近又有美国、澳大利亚、土耳其、丹麦等国的大使馆或公使馆,山坡和小路上经常都有不同国籍的人来来往往,于是取名“国际村”。
不仅老城外到处都有取名“村”的地方,老城内也有。19世纪90年代修建若瑟堂后,定远门(闭门)城墙边逐渐成为教友居住之地。1930年民生路建成后,该处被命名为“民生村”(现民生里)。白象街城墙外本是荒地,清末民初就形成街巷,因是贫穷人家居住,20世纪30年代被命名为“平民村”,也写作“贫民村”(后更名为复兴村、复兴坡,现已拆迁消失)。
抗战时期,大量企业内迁重庆,企业往往将员工宿舍修建在厂区附近。这样的居住区往往形成片状,大多都以“村”作为通名。21兵工厂(现长安机器厂)有雨花村、富强村、合作村等,50兵工厂(现望江机器厂)有黄泥村、望江村、大溪村之类。影响所及,后来重庆新建企业,职工居住区也以“村”命名,例如九龙坡火车站(重庆南站)就有铁路一村、二村、三村、四村,还有诸如工人村、电测村、冶金村、大庆村之类,不一而足。化龙桥曾是重庆著名的工业区,除了化龙桥正街等主干道之外,原来的地名大多以“村”为通名,例如华村、后村、山村、虎岩村、江南村、黄桷村等。
4
“村”名进城,丰富了重庆地名
作为城市道路的“村”,其形态与街、巷、路是有所不同的。
一般来说,街、巷、路、道等表示的道路往往是一条线,即使弯曲,即使有拐,甚至有若干岔道,但都有相应的起点和终点。“村”则不同,一般是指一片,片内道路可能有多条,相互交叉,甚至错综复杂。
在“村”没有引进之前,一片街区里有多条道路,往往就要用多个地名来指称。这也是重庆老城街巷特别短、地名密度特别高的主要原因。原临江门城外那近百条标有地名的街街巷巷,如果以“村”来取其名,只需划成若干片,用几个“村”来指称就可以了。如果没有“村”作为通名,像国际村那一坡,可能就要用好几条甚至十来条“巷”来命名。因此,引进“村”,不仅丰富了重庆地名的通名,也适应了重庆城市地形地貌的实际情况。
(作者系重庆市公安局政治部退休工人 图片除署名外由作者提供)
链接
红岩村原名红岩嘴
侏罗纪时,重庆是古地中海的边沿。由于地壳运动,逐渐突出,地中海退缩,留下了大片大片的红色页岩。红岩村突出于虎头岩下,其处到处可见红色岩石,因而得名红岩嘴。1930年,重庆著名女实业家饶国模买下红岩嘴,开办农场,取名刘家花园(她丈夫姓刘)。1939年饶国模在红岩嘴建成了一栋两楼一底共三十多间房子的大楼,提供给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渝办事处使用,红岩村因此扬名天下,重庆也因此有了红岩精神。
雨花村来自雨花石
雨花村在江北,东与五里店相望,西与大兴村相邻。1938年,原在南京的金陵兵工厂迁来重庆,落脚江北陈家馆,更名为兵工署21厂。1943年,工厂在现建新东路以北修建家属住宅区。金陵兵工厂原在南京雨花台附近,老职工大多来自南京,怀着对家乡的怀念和光复南京的期望,便将这片家属区取名雨花村。雨花台得名于雨花石,那是一种彩色的有丰富花纹的鹅卵石,极具观赏价值。雨花村让人想象,让人陶醉,让人能够感受在国难当头的年代里,中国工人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中美村改为富强村
中美村系21兵工厂(现长安机器厂)家属宿舍区,位于现建新东路中段南侧,分为一村、二村、三村、四村。全面抗战爆发后,原金陵兵工厂内迁重庆,在陈家馆新建厂房,恢复生产。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美国对重庆兵工企业多有帮助,21兵工厂将家属宿舍区命名为中美村。1950年7月5日,重庆市政府将其改名为“富强村”,有自力更生、追求富强的含义在内,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