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遇到坑 我们来帮你

版次:003    作者:来源:    2023年02月22日

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即将到来,你在消费中遇到过“坑”吗?在市场经营活动中,有些商家通过“套路”引消费者入“坑”,让消费者权益受损。

如何识别这些套路,避免消费陷阱?你遇到过哪些奇葩的商家?请讲出你的经历。即日起,我们向市民朋友征集“我与3·15的故事”,如果你在消费活动中遇到过“坑”或者正在经历消费维权难题,请将你的线索传到邮箱:yjcq2010@163.com,82984188@qq.com,我们将尽快与你联系并与你一道维权。

A

高中生寒假打工遭克扣工资

15.8元/小时变14元/小时

“招工时明明说的是15.8元/小时,结果到手的工资算下来不到14元/小时,太不合理了!”近日,在大足区上学的高三学生小陈向上游新闻反映,自己寒假期间和几名同学一起到铜梁区重庆某科技公司打工,辛苦工作了21天,没想到工钱一个人就少了三四百元,同学们对此气愤不已。

18岁的小陈是重庆资源与环境保护职业学院(中高职“3+2”贯通培养)的一名高三学生。不少学生会利用假期打工锻炼自己,小陈也不例外。去年12月底,她通过朋友推荐,和班上3名同学经过金英人力公司介绍,前往铜梁区的一家科技公司当起了操作工。

“虽然我们只是打短期工,当时中介公司负责人给我们说了,工作1小时15.8元,跟厂里的普工工资是一样的,我们就同意了。”几人随后从大足乘车到铜梁,签订合同、办理了入职手续正式上岗。

小陈的工作是组装电子电容零件。“每天从早上8点工作到晚上10点,中午、晚上可以休息1小时和半小时,算上加班,我基本上每天工作11个小时左右,最长的时候有近13个小时,一直到1月19日离职,我们工作了21天。”小陈算了算,按照进厂前说好的工时费,她应该能拿到3600元左右的工资。然而,2月15日工资到账了,她却只收到了3109元。同样,其他几名同学也比预期的少了好几百,“算下来平均1个小时只有14元左右。”

小陈说,当初入职时签订的劳动合同中也明确了工作是计件计时,1个小时是15元以上,但是只有公司保留了合同。拿到工资后,几人找到公司人事部门,“刚开始去的时候中介说了工资由公司直发,但公司人事部门又让我们找中介,中介又说是公司的问题,我们不知道到底该找谁?”

记者多次拨打该科技公司电话未果,随后联系上了金英人力的有关负责人。一蒲姓工作人员表示,当初招工时,给同学们讲的是每小时14元—16元,因为涉及到不同的岗位不同工种,具体的工资会有所差异。但对于几人收到的工资都离预期有差距,他会向公司反映此事,如果是公司的原因该补就补,如果是被厂方扣了,他会找厂方协调解决此事。

昨天中午,小陈告诉记者,中介公司负责人已和他们取得联系,答应补发差额的部分工资。

律师提醒

遭遇不公,一定要保留证据

那么,企业聘用学生当临时工有何要求?学生假期工作要注意什么?

西南政法大学公民权利与法律援助研究中心主任赵正华律师表示,按照《劳动法》要求,严禁用人公司招收未满十六岁的未成年人。虽然学生假期打零工,从法律层面上来说是劳务关系,但企业招聘符合条件的学生时,必须与聘用人员签订劳动合同。

对于学生来说,假期外出工作首先要注意甄别所从事的工作内容,有些工作环境是有毒有害的,人身安全是第一位的,建议同学们购买一个意外保险;其次,要注意收集和保留证据。和公司签订了书面合同后自己应要求保留一份,如果公司不让拿要录音录像;此外,入职之前要把控好公司是否是正规公司。同学们可以通过“企查查”等在网上先查询了解公司的相关情况,再决定是否上班。

如果工资被克扣,同学们可以先收集证据,有了相应的证据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支付拖欠的工资,也可以向当地的劳动监察大队寻求帮助。据上游新闻

B

“最终解释权”是护身符?

这家公司因此被罚2000元

各类优惠促销、广告宣传中,“最终解释权”一词常映入消费者眼帘。一旦发生消费纠纷,商家就亮出“最终解释权”这道护身符,企图“化险为夷”。那么,“最终解释权”合法吗?

昨天,渝北一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因所售礼品卡标注“最终解释权”,被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依法处以2000元罚款。

日前,渝北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依法对位于渝北区龙塔街道黄龙路208号附2号的重庆某禾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开展监督检查时,发现当事人在微信公众号商城内“禾苗礼品卡5000元”“禾苗礼品卡3000元”“禾苗礼品卡2000元”的商品待售,点开商品详情的储值说明,标注有“最终解释权归某禾农业所有”等内容。

执法人员介绍,当事人向消费者提供的礼品卡制定格式条款含有“最终解释权归某禾农业所有”内容的行为,违反了《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第十二条第(六)项“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使用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的,应当以显著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与消费者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内容,并按照消费者的要求予以说明,不得作出含有下列内容的规定:规定经营者单方享有解释权或者最终解释权”的规定,构成格式条款中含有规定经营者单方享有最终解释权的行为。故依据相关规定作出以上行政处罚。

执法人员表示,“最终解释权”违背了公平原则,属于“霸王条款”。新修订的《合同违法行为监督处理办法》明确规定,经营者与消费者采用格式条款订立合同的,经营者不得在格式条款中排除消费者解释格式条款的权利。商家的“最终解释权”是无效的,并不能免除商家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执法人员同时提醒消费者,在遭遇“最终解释权”纠纷时,消费者首先应该和商家主动沟通。在沟通无果、且明确消费者利益受到损害的情况下,消费者可拨打“12315”消费者投诉热线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据上游新闻

C

想变美要避“坑” 三点提示要记牢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莫让“美容”变毁容。近日,重庆市卫生部门公布了全市61家在市卫生健康委登记注册的医美机构信息,消费者可以按需选择。重庆市药监部门作出三点重要提示,教你选择靠谱机构远离“黑医美”,同时请消费者提高风险意识,远离消费陷阱。

首先看机构资质。开展医疗美容业务的机构应当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或者备案证明并核准有相应诊疗科目,经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登记或备案后方可开展执业活动。规定美容牙科、美容皮肤科、美容中医科暂不分级;美容外科实行分级管理,即依据手术难度和复杂程度以及可能出现的医疗意外和风险大小,将美容外科项目分为四级,可开展一级、二级项目的机构为设有医疗美容科或整形外科的二级综合医院,设有麻醉科及医疗美容科或整形外科的门诊部;可开展一级、二级、三级项目的机构为美容医院;可开展一级、二级、三级、四级项目的机构为三级整形外科医院,设有医疗美容科或整形外科的三级综合医院。

其次看人员资质。从事医疗美容的人员除了是医疗卫生人员以外,《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对负责实施医疗美容项目的主诊医师、从事医疗美容护理工作的人员提出了特殊要求。医疗美容主诊医师的专业实行备案管理,核定的医疗美容主诊医师专业包括美容外科专业、美容牙科专业、美容皮肤科专业和美容中医科专业。不具备主诊医师条件的执业医师,可在主诊医师的指导下从事医疗美容临床技术服务工作。未经卫生健康主管部门核定并办理执业注册手续的人员不得从事医疗美容诊疗服务。

最后看诊疗活动。医疗美容机构作为医疗机构的一种,诊疗活动必须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医疗技术规范。结合医疗美容机构的特点,罗列医疗机构、执业人员有关事项清单作为重点自查内容。

重庆市药监部门提醒,选择医疗美容,消费者一定要提高风险意识。即使要接受医美服务,也要选择资质齐全的医疗机构和执业医师,远离“黑医美”。接受服务前,详细了解可能存在的风险,事先约定好突发状况处置办法、争议解决方式以及赔偿责任等。警惕“免费治疗、免费赠送、限时特价、活动价1折起”等诱导性宣传,以免遭遇价格陷阱。此外,要根据自身实际合理选择医美项目,办理“美容贷”要评估风险,避免后期还贷困难。

据上游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