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帷帘、两张茶桌、几件锣鼓,复兴场的川剧打围鼓开演

鞋匠1米8 演祝英台惟妙惟肖

版次:011    作者:来源:    2023年02月27日

后台的“音响师”们 (资料图)

□陈猷国

川剧(家乡人称“川戏”),以表演典雅隽永、语言生动、幽默风趣,及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家乡人喜爱。笔者老家所在的重庆市北碚区复兴古镇(也叫复兴场),多年来活跃着一群酷爱川戏的玩友(业余爱好者),他们的戏艺谈不上精湛,更无名角撑场,服装道具也是多年流传下来或自己制作的,很简陋,但玩友们以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幽默的语言艺术,为劳作疲惫的乡民解乏,在无电视手机的年代,成为家乡父老最喜爱的娱乐活动。

戏迷的痴迷度不亚于追星族

玩友们最多的活动方式就是打围鼓(座唱,也叫打玩友)。他们通常在赶场天下午或晚上聚在茶馆打唱,也就是拼上两张茶桌,上盖一块红布,桌前支一副红绿黄相间的耳帐,上挂一幅“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帷帘,桌面上摆几尊寿星或八仙之类的瓷像,显得戏味浓厚。一侧坐着鼓、锣、钹、镲等打击乐和胡琴唢呐等乐手,稍髙位坐一司板鼓者,家乡人称鼓师,是整个打击乐的指挥。自古有七分锣鼓三分戏之说,特别是座唱。别小看这几件锣鼓,它能将戏中的喜怒哀乐以及风云雷雨的特效表现得淋漓尽致。

另一侧坐的是唱角,在铿锵有力、振奋人心的锣鼓声中,唱者通常是一只手端茶碗(早期无话筒),另一只手掌托着腮帮,微闭双眼,扯开喉咙,韵味十足地陶醉在戏角中。玩友们多是能打(锣鼓)能唱(戏)的全能者,打唱的戏目多为《夜奔》《五台会兄》《南阳关》《杀奢》《斩黄袍》等折子戏。

解放初期,复兴场打玩友的戏窝子在兴隆街中段的陈子和茶馆,茶馆前厅宽敞,中间上三步楼梯进入楼座,后面还有个吊脚小茶廊,总共可容20多张茶桌,是复兴场最大的茶馆。屋梁上悬挂一幅巨大的水墨画《喜鹊闹梅》,梅技上几十只鸦鹊栩栩如生,据说是出于本土画家贺瑞卿之笔,为茶馆平添浓郁的文化气氛。这里也是江湖艺人说评书、唱竹琴、打金钱板的地方。

随着咚咚咚咚的闹台锣鼓(乡民们戏称“唤狗锣”),戏迷们纷纷走进茶馆落座,每人泡杯盖碗茶,不一会茶座坐满,后来者只好站在门口蹭戏。戏迷们沉浸在唱腔婉转、锣鼓悦耳的艺术享受中,他们对川戏的痴迷度绝不亚于今天的追星粉丝。

围鼓往往打到深夜。散场后,陈子和老先生通常会甩给玩友们两三条香烟,算是酬劳,玩友们从不计较,自娱自乐就行了。围鼓已成家乡时尚,乡民们凡遇红白喜事,总要请玩友们去打一台,图个吉祥热闹。

玩友多是无固定收入的小商贩

家乡的玩友多由没有固定收入的小商贩组成。如乡民们公认的当家男旦李德荣,职业是替人纳鞋底的鞋匠,别看他近一米八的汉子,在川戏《访友》中,却把一个才貌双全、优雅多情的祝英台演得惟妙惟肖;在《斩黄袍》中扮演宋朝皇帝赵匡胤的刘学文,台上幽默风趣,赢得观众笑声不断,而台下则靠摆水果摊为生;在《五台会兄》中扮演杨五郎、被乡民誉称“罗花脸”的罗绍文,则是扛包子的搬运工;而在《放奎》中扮演陈蓉的刘子均,是排管站的退休职工,还是当地贺家拳的非遗传人;小有名气的锣鼓兄弟周盘卿、周应谦,都是杂货摊主;而当家鼓师谢志成则是附近村民。他们都是铁扞玩友,在一代代老玩友言传身教下,顶着家人“不务正业”的埋怨声聚在一起。没有一分钱的回报,没有名利可图,甚至常为演出服装、道具、场地等发愁。在那文化生活十分匮乏的年代,为家乡父老带来欢乐,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除了打围鼓,玩友们还时常在惠民宫粉墨登场,在演出中不时有喷火、变脸等川戏绝技表演,深受乡民追捧。玩友们除了在本场镇演出,还经常到周边的悦来、江北煤矿等地交流演出。当地的戏迷甚至把玩友当明星,并尊称为“某老师”。还有一些平时老实巴交的乡民,因斜披一件红黄相间的腰鼓服、头扎一条红布巾、在戏台上走两圈“8字形”台步、吼一声“呼哦”的吼班(龙套),而自信爆棚,走在街上腰扞挺得直直的。

曾是家乡父老的“精神牙祭”

每逢传统节日,一些在外地工作的老玩友返乡,总要聚在一起打围鼓过戏瘾。笔者幺爸陈培根就是一名老戏骨,每次从铜梁回来,第一时间必定是赶到茶馆打围鼓过戏瘾。记得一次在惠民宫演唱《南阳关》,幺爸饰演武生伍云召,出场前一声马门腔,“恨杨广斩忠良,馋臣当道啊!”赢得台下一片喝彩声,那俊美的扮相和高亢的唱腔,获得掌声不断,深受家乡戏迷和玩友们尊重。还有一位在外地工作的冉孟雄,不但戏唱得好,一把京胡也拉得出神入化,韵味十足,每次返乡必定要为家乡玩友助兴。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乡的川戏又涌现出了一大批新的玩友,古镇成立了川戏玩友会,还组织了一个三十多人的业余川剧队,常在本场镇和周边乡镇演出。在物资和文化生活匮乏的年代,家乡父老甚至把川戏当成“精神牙祭”。可以说,笔者就是看着川戏玩友的表演长大的。

随着电视和网络科技的发展,专业川剧团体开始举步维艰,家乡的川戏玩友与戏迷逐年减少,如今很难再听到家乡那亲切、热闹的川剧锣鼓了。

(作者系成都铁路局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