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碑》《砥柱铭》为黄庭坚的传世杰作,其书法艺术得益于川江船工“点拨”
版次:010 作者:来源: 2023年02月27日
1950年的西山碑亭
□陈志
川江之上,号子声里,一条木船在激流险滩中颠簸沉浮、破浪前行,一位儒雅老者坐在船舱中,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船工搏风击浪,右手食指随着船工荡桨的节奏不停划动,饱经沧桑的脸上露出豁然顿悟之色……这是我凝视黄庭坚书法杰作《西山题记》时,脑海中浮现的动感画面。
《西山题记》,又名《万邑南浦西山题记》《西山南浦行记》等,俗称《西山碑》,现立于重庆市万州区高笋塘广场一侧。
去年年底,通读文史学者、书法家陶梅岑先生关于黄庭坚《西山碑》的书法论文集,我深受启发。随着探究的深入,黄庭坚《西山碑》隐藏了900多年的“心灵密码”,在我脑海中渐渐浮出水面。
1
巴蜀谪居岁月
解读《西山碑》,绕不开黄庭坚被贬谪到巴蜀后,度过的六个春秋。
黄庭坚(1045-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后世称“黄山谷”,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1067年(英宗治平四年)进士,系“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张耒、秦观、晁补之游学于苏轼门下,四人并称“苏门四学士”。后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黄庭坚命运多舛,仕途坎坷。1094年(绍圣元年),新党章惇、蔡京等人,打着“革新”的旗号排斥异己,给黄庭坚扣上“诬毁先帝”的罪名,谪贬为“涪州(今重庆涪陵)别驾”,“黔州(今重庆彭水)安置”。次年正月,黄庭坚在长兄元明的陪伴下,从陈留(今河南开封)出发,渡汉江直达江陵,取水道溯江而上。船行三峡数日,峡江的激流险滩、两岸的凄厉猿啼令他百感交集,于是在巫山过江,弃舟改走陆路,“过一百八盘,涉四十八渡”,翻山越岭,涉溪过河,备尝艰辛,于四月廿三日抵达乌江畔的黔州,后在此生活了整整三年。年过半百的黄庭坚,亲自经营居室,买田种菜,维持生计,自称“黔中一老农”。
1098年,朝廷以其表兄张向调到夔州(今重庆奉节)任职应避嫌为由,将黄庭坚移往更远的戎州(今四川宜宾)。这年三月中旬,黄庭坚离开黔州到达涪州,逗留一个月后,逆江而上,于六月到达戎州。他先住在州南一个寺庙里,后来才在寺旁筑了一栋小屋。信仰禅宗的黄庭坚,将小屋取名“任运堂”,以示其“随缘任运”的心态。
1100年,黄庭坚奉诏复出,结束了六年的巴蜀谪居生活。1104年,他因《承天院塔记》被指控为“幸灾谤国”,被押送到宜州(今广西宜山),实行“管制”。1105年,黄庭坚客死宜州,终年60岁。
谪居巴蜀六年,对黄庭坚的思想、书法实践和诗文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热情善良的巴蜀老百姓待他如亲人。他不以迁谪为意,胸怀豁达,“以登览文墨自娱”,创作了60余首诗词,作品情感真挚、格调高远,是其诗词中的精华。后期,他潜心于书艺。彭水“绿荫轩”、涪陵“元符庚辰涪翁来”、万州《西山碑》等题刻至今留存,为当地增添了厚重的人文色彩。
黄庭坚卓越的文学和书法成就,如巨星般光照西南文坛。一批有志青年,杖履追陪,登门求教。对慕名求学的青年,他来者不拒,从不收取任何“束脩”。他谆谆教诲蜀中士子,培养了一批蜀中文学队伍。巴蜀文学在北宋后期曾涌现大量作家,再次掀起文学高潮,与黄庭坚的贡献密不可分。
2
晚年传世杰作
1100年,宋徽宗继位,召他复出做官。当年十二月,56岁的黄庭坚告别戎州,乘船东归,到了江安,县令石信道留他过年,并把女儿许配给他的独子黄相。
据陶梅岑先生考证,次年二月廿七日(或廿八日),心情愉悦的黄庭坚抵达南浦(今重庆万州),其好友、南浦太守高仲本盛情相迎,邀请他到西山游览宴饮。高仲本请他留下墨宝,他欣然应允,但未及动笔。廿九日(庚申),高仲本及其从事谭处道陪送黄庭坚到夔州(今重庆奉节),当天游览香山寺后,他题写了《香山寺行记》。三十日(辛酉),黄庭坚在奉节挥毫写就《西山题记》,高、谭二人如获至宝,携回南浦刻于一形如牛心的山石上。
《西山题记》为摩崖石刻,碑高1米,宽2.6米,21行,凡173字,字径10厘米左右。这是一篇融记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记游散文,自然朴实,清新隽永。它像一张永不褪色的摄影作品,为我们真实再现了900多年前的西山美景。其中,“凡夔州一道,东望巫峡,西尽郡䣕,林泉之胜,莫与南浦争长者也”告诉人们,上至宜宾下至巫山,自然风光数万州最美。黄庭坚笔下的由衷赞语,为万州打了一个响彻千年的广告。
《西山碑》书法艺术价值更高。全碑朗润清新,气势开张,透着春天的气息。笔画如长枪大戟,线条波折连绵,旷达雄健,收放自如,饱含生命的张力。《西山碑》充分展现了黄庭坚晚年创造的“黄体”风貌和臻于至善的书艺,是他书法风格形成的里程碑。
黄庭坚的西山留题,吸引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并留下了很多题刻,题刻文字中多有“步涪翁后”“置酒赏西山”等语。咸丰七年(1857年),长沙府解元冯卓怀来万任知县,将其石刻拓片送呈好友曾国藩。曾国藩十分欣赏,赞其为“海内存世,黄书第一”。
2010年6月3日,黄庭坚行书体杰作《砥柱铭》亮相拍卖会,总成交价高达4.368亿元。当年中国艺术品拍卖成交价的世界纪录自此诞生。据考证,《砥柱铭》落笔于1101年1月(建中靖国元年正月),即《西山碑》书成前一个月左右,两者均为同一时期的巅峰之作,风格极为接近,堪称“姊妹篇”。央视纪录片《中国书法五千年》第6集《行云流水》,将黄庭坚这两件传世杰作相提并论,以《砥柱铭》开篇,以《西山碑》压轴。以这两件作品为代表的“黄体”书法,备受历代书家青睐,影响深远。祝枝山、文徵明、徐渭、吴昌硕等书法名家均师承其书,日韩两国众多名家也师宗黄庭坚。万州不少书法家都曾从《西山碑》吸取营养。
3
得益于川江船工“点拨”
“黄体”书法是如何炼成的?这还得从苏东坡与黄庭坚师徒二人的一则轶事说起。据《宋人轶事汇编》记载:有一天,二人信口闲谈,点评各家书法风格,苏东坡打趣黄庭坚道:你的字虽然风格清俊劲爽,但看上去太瘦削,好像挂在枯枝上的死蛇。一句玩笑话点中了要害。黄庭坚被贬前的书法已颇有声望,索者甚众,但未臻至善。他曾自谓“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太露芒角”“笔意痴钝”“用笔多不到”,未形成“自家面目”。
寂寞的谪居生活给了黄庭坚反思的机会。他除了习悟古人的笔法,还留意从自然和生活中获得启示。他在《书自作草后》说:“余寓居开元寺之怡偲堂,坐见江山,每于此中作草,似得江山之助。”在自述中写道:“山谷在黔中时,字多随意曲折,意到笔不到。及来僰道(今四川宜宾),舟中观长年(艄公)荡桨,群丁(船工)拨棹,乃觉少进,意之所到,辄能用笔。”这两段话,透露出他的书法艺术正是得益于巴蜀江山的襄助,得益于川江船工的“点拨”,为人们解读其“心灵密码”提供了钥匙。他将船工扳大橹、荡长桨,搏风击浪的形象化入笔端,创造了中宫紧敛,长大的撇捺横竖向四面辐射的“黄体”行书风貌,从而全面成就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尊崇地位。
静心凝视此碑,如见风涛之势,似闻铿锵之声,正如陶梅岑先生所言:“观此碑如亲见船工在滔滔大江中,健臂撑篙、撸桨搏浪,其强悍蓬勃的生命力与斗争精神,给人心灵以巨大的震撼。”
4
险毁于拓工之手
自被曾国藩盛赞后,《西山碑》名声大噪,拓摩者众多。当时的价格是一幅墨拓本要二两纹银,一幅朱拓本要四两纹银。西山碑拓本成了高雅的礼品,夔州府进京赶考的学子,都要带上几本送给京城的亲朋和师友,以打点关系,求得关照。
清末之前,拓摩的人虽多,原摩崖石刻几百年来只有微损。后来,拓工中兴起一种十分恶劣的“潜规则”:拓工在自己拓后,人为地把有损处扩大,以显示自己拓本比后拓者早,价值更高,以卖个好价钱或赢得些许虚名。
1929年前后,著名书法家刘孟伉在万州卖字为生,他见《西山碑》风化日重,刻残日甚,不辞辛苦寻觅早期拓片,补齐缺字,亲自双钩摹写,请名匠复刻于一块梨木板上。刘孟伉书法精湛,摹写精细,甚得原碑神韵,受到行家称道。后来市面流行的大都是刘先生的木刻本拓片。这一举动客观上阻止了石刻拓工的破坏,起到了保护原碑的作用。刘先生的木刻原件珍藏于万州区图书馆,木刻拓片展陈于西山碑亭内。
为了延缓《西山碑》自然风化,早在1893年,万州人就在石刻上盖起了护碑亭(现西山碑亭),《西山碑》及其旁边的《万州西亭记》从此结束了栉风沐雨的历史。1961年《西山碑》成为四川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成为重庆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系重庆万州区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