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三峡地区最早水电厂

瀼渡水电厂如今已80岁 仍正常运转

版次:011    作者:来源:    2023年03月01日

“飞虹”引水渡槽 汪昌隆 摄

仙女洞厂区 汪昌隆 摄

□大熊

瀼渡河从铁峰山南麓蜿蜒而来,1200米的海拔落差,经十几道瀑布跌落,奔流而下,汇入万里长江。2000多年来,瀼渡河滋养了巴渝山水的风情,见证了巴渝人文的传奇,沉淀了三峡儿女的智慧,书写了三峡文化的瑰丽。

三峡地区现存建设时间最早的水电厂

瀼渡电厂,隐匿于瀼渡河距长江5公里的山涧密林之中。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国民政府迁往陪都重庆,西南、西北成为抗战大后方。国民政府筹划利用四川丰富的水力资源,发展水电。一条古老的河,就这样与三峡地区现存建设时间最早的水电厂——瀼渡电厂联系在一起。

这年冬天,四川省政府与国民政府经济部资源委员会洽商,投资合办万县水电厂。1939年5月,成立瀼渡河水力发电工务所。1940年5月,成立资源委员会瀼渡河水力发电工程处。经过4年的建设,最终建成总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总装机容量为656千瓦的瀼渡电厂。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多次技术改造,增加到现在的1680千瓦。

张光斗首次全面主持设计的水电站

张光斗是中国水利水电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被誉为中国“水利泰斗”。1934年,他从上海交大毕业,并以排名第一的成绩得到了公费留学的机会。1937年,张光斗在美国获得工程力学硕士学位后,毅然放弃继续深造的机会,回国投身到水电建设工作中。

张光斗从繁华的上海来到偏远的四川穷山沟,参与龙溪河水电站建设。1940年5月,他被任命为瀼渡河水力发电工程处主任,全面主持设计建设瀼渡电厂。1944年建成发电,至今运行良好。张光斗一生足迹遍布祖国名川大河,主持参与过的水利水电工程灿若星斗,瀼渡电厂是他从美国回来第一次全面主持设计建设的电站。

水利水电文物保存完好如初

青山绿水之间的耍坝子拦河坝,1944年建成,长近60米、坝顶宽3米、最大坝高6.8米,坝顶有72个大小一模一样的跳蹬石,一端圆弧、一端尖头,整齐罗列。下游的鲸鱼口拦河坝,坝体平面呈拱形,坝长50米,坝顶有61个跳蹬方便通行。两道大坝上的跳蹬石依次铺摆于坝上,组成一排如钢琴键盘般的“琴桥”,横卧瀼渡河两岸,便于滚水过坝时,行人过河。

沿着乡间小路向瀼渡河下游而去,只见两岸青山对峙,绿树滴翠。透过草丛灌木缝隙,在茂林修竹间,脚下左侧540米长的引水渠,清流潺潺,怪石卧波。引水渠末端落差处,一条长170米、桥墩最高14米、共有17孔石拱的高架引水渡槽,横亘在我们眼前。引水渡槽长满苔藓和杂草,槽身宽1.8米、深1.2米,中间两孔原有杨森题的“飞虹”二字。青石砌成的渡槽身上,留下的全是斑驳岁月淘洗的痕迹。

瀼渡电厂有仙女洞和鲸鱼口两个相距仅500米的厂区,在战火连天的岁月修建厂区工程已属不易,而厂区所需发电设备的购置安装更是一波三折。更为令人惊奇的是,这些发电设备今天还在正常运转。

三峡水电工业公园呼之欲出

2019年10月,瀼渡电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默默无闻运行了80年的水电厂,一夜之间成为人们瞩目的“国宝”。

瀼渡电厂选址科学,与周边环境完美融合,所用的主要建筑材料都是就地取材,最大限度节省了工程成本。虽经数次扩建和灾后翻修,文物本体和整体布局始终保持建成之初的原貌,而且从未中断发电,这在国内水电站中极为少见。

如今,瀼渡电厂原址正在打造三峡水电工业公园,一个兼具发电、科普、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文化风景区,即将诞生在瀼渡河畔。瀼渡电厂用河流的自然落差实现电力梯级开发,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为抗战内迁落户万州的工矿企业提供电力支持,彰显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抗战到底的决心。张光斗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始终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是瀼渡电厂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重温逝去岁月的艰难时光,感怀灯火璀璨的中国气象。历经风雨洗礼和时光沉淀,国宝级三峡水电活化石的瀼渡电厂,守着这方山水,在历史的长河中,依旧保持着如初的活力,留下一抹时代的光亮,把一种叫“水电”的光芒撒向广袤的三峡大地。

(作者单位:重庆万州区文旅委二级巡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