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0 作者:来源: 2023年03月03日
□李正权
重庆是山城,到处都有“崖”和“岩”,其中叫“岩”的地名全市有12600多个。查词典,“岩”一是指高峻的山崖,如岩壁;二是指构成地壳的石头,如岩石;三是指险要、险峻的地方,如岩险;四是指山中的洞穴,如芦笛岩(在广西)。
重庆地名中“岩”,几乎都是指山崖。山崖简称“崖”,读作yá,旧时读作ái。“岩”读作yán,重庆人却读作ái。既然读作ái,就与“崖”的旧音相同。按理说,观音岩、曾家岩、虎头岩之类的“岩”,都应写作“崖”,但重庆人对“崖”字不感冒,偏要写作“岩”。只好把“岩”看作是方言,只能按照方言来读。但是,诸如《重庆方言词解》《四川方言词典》之类书中,却没有收录这个“岩”字,没有标明“岩”读作ái。用普通话向外地人介绍,就只好说观音yán、曾家yán、虎头yán,重庆人听起来就怪眉怪眼的了。
洪崖洞是洪崖下的洞,偏偏又写作了“崖”。按旧音读,就是洪ái。事实上,老一点的重庆人几乎都把洪崖洞读成“洪ái洞”。如今按普通话读作“洪yá洞”,背离了重庆方言的本义,消解了方言那种古朴的韵味,听起来也怪眉怪眼的。
事实上,除了洪崖洞这个特例,重庆所有的山崖都被写作山岩,都被读作山ái,例如鹅公岩、华岩、马家岩、聚贤岩、后丰(峰)岩等。据《元史》和《宋史》记载,彭大雅筑重庆城就有洪崖、千厮、镇西、熏风、太平五座城门。虽然当年重庆人可能把“洪崖”写成“洪岩”,但彭大雅是文人,籍贯为江西,觉得那“岩”字不妥,于是加以订正,把“岩”改为“崖”,把“洪崖”二字写到城门上。有了洪崖门,那山崖和山崖下的“洞”也就只好跟着用“崖”字了,于是就有了洪崖和洪崖洞。字虽然改了,用的还是旧音,依然读作洪ái。直至重庆成了网红城市,外地人来多了,又要推广普通话,洪崖洞才读作“洪yá洞”。
还有一个特例是红岩村,位于虎头岩下。虽然虎头岩也是山崖,但红岩村离那山崖有很长一段距离,并不是因虎头岩而得名的。侏罗纪时,重庆是古地中海的边沿,由于地壳运动逐渐突出,地中海退缩,留下了大片大片的红色页岩。页岩容易风化,当年红岩村那地方到处都可以见到红色岩石,因此得名红岩嘴,后来雅化为红岩村。如今绿化太好,树木掩映,红岩村里很难看到那红色的岩石了。
虽然“岩”也有山崖的意思,但在现代汉语中其主要含义却是岩石。“崖”虽然也有多义,但主要是指山石或高地陡立的侧面,与重庆的“岩”更切合。用“崖”来代替重庆的“岩”(红岩村除外),可能更适合。从读音上说,“崖”的旧音为ái,按旧音读,也与重庆人的读音相同,可能并无多大的违拗。
除了行政区划地名之外,其他地名大多都是约定俗成的,大家叫惯了,写惯了,也不必那么认真,更不必一定要去纠正。曾家岩就曾家岩,何必要写做曾家崖呢?即使要说普通话,洪崖洞就不要说成是“洪yá洞”了,说成“洪ái洞”岂不更好;虎头岩之类,也不必一定要说成是“虎头yán”,说成“虎头ái”,并进行一点解释,是不是更有趣味呢?
(作者为重庆市公安局政治部退休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