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一个家族 绵延200年历史
版次:007 作者:来源: 2023年03月04日
罗永周家
笔者(右二)在岩居客厅采访主人(坐者)
□朱渝生
壬寅之夏,山城持续高温。
2022年8月23日,我和人类学博士、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邱正伦教授一行8人,冒着酷暑齐聚三峡库区的丰都。在丰都县美协主席谭和平、副主席何良树陪同下,驱车来到丰都县暨龙镇乌羊村境内的老溪沟,探秘在崖壁上搭建的家园“岩居”。
说起岩居,大概可以追溯到史前刀耕火种时,聪明的先民利用崖穴岩洞筑屋,和陕北选择窑洞有异曲同工之妙:冬暖夏凉,安全舒适。
300多平方米,十余间房屋
丰都县暨龙镇原镇长林明方是谭和平的老友,曾在“岩居”辖区任镇长,对此地情况极为熟悉。据林明方介绍,罗氏家族在清中期就辗转居住于此,至今已近200年的历史。如今岩居男主人罗永周的祖辈就曾在此居住、劳作、生活,很是清苦,木料作梁,茅草当瓦,择岩而居,代代留痕。
深山藏大美,暨龙岩居,坐北朝南,绿树环抱,空气清新。
据了解,上世纪岩居先后进行过四次改建和修缮,到1976年,罗永周的父亲罗刚常请来木匠,花了一千多元改造成现在四楼一底的楼房。
我们去的时候,罗永周还在田间劳作。主人得知客人来访,便放下手中工具带我们回去参观。放眼整幢房屋,依山而建,石梯步道,框架为木结构,柏木地板。经仔细查看,300多平方米,大小十余间房屋,楼房具有巴渝传统民居风格,颇具乡土韵味,家中石壁立有牌位。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一应俱全,如锄头镰刀、木工工具、打米机、粉碎机、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消毒柜等。传统与现代碰撞出社会的进步与文明。
另一处岩居因不慎失火被烧
楼道周边堆满了金黄色的包谷,在二楼一角挂满自家秘制老腊肉,有序排列,透过窗外阳光照射,如出土编钟,颇具诗意和画面感。交谈时主人脸上不时流露出丰收的喜悦。新农村建设乡村公路已经家家通,全覆盖。他们生活于此,过着山区自给自足的平民生活,颇具满足感和幸福感。
山崖顶端及房舍左右两侧,郁郁葱葱的树木,根深叶茂,秀色可餐,白云怡意,清泉洗心,让人酷暑中心情愉悦。
溯源暨龙岩居的时间,虽然只有200余年历史。但是,这座岩居的建筑结构、空间布局,以及它所蕴藏的居住方式、生命方式,都传承了远古东方民族,特别是大三峡地区人民的居住传统。
林明方补充说:在当地还有一处更宏大的岩居,当年鼎盛时居住有十余户人家,其场面非常壮观。遗憾的是多年前,因不慎失火被烧,之后已无人居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今日你们考察、探秘之处,是丰都县唯一的、独特的、有人居住的原生态岩居。
三个子女都在外地工作学习
罗永周文化不高,种庄稼是一把好手,木工、酿酒、养蜂、打米他看什么会什么。他坚信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和饭碗,几年来硬是靠顽强的毅力,早出晚归,在岩居附近开挖出了四五亩荒地。今年,他养了不少鸡,几头肥猪,开的荒地里种植了洋芋、油菜、红薯、包谷等。另外,各种时令蔬菜也不少。
我特别关注罗家的饮用水。罗永周说,他们这里也有自来水,但因为崖壁有山泉,可直入水缸,所以他们都是饮用山泉水。缸中的山泉水清澈可鉴,清凉润喉。若用缸中之水沏茶,想来一定口感甚佳。
罗永周说:“当时家贫,三个小孩儿有时候冬天都在包谷堆堆里面取暖睡觉,但童年还是非常愉快的。目前,只有我和老伴在此居住生活,三个子女已经长大成人,他们都在外地工作学习。虽然他们一年回到岩居家中的时间不多,但孩子们对这个特殊的家,却有着深深的情愫。尽管是陋室,但毕竟是儿女们出生栖居之地,镌刻着他们童年诸多的美好记忆。”
罗永周说自己今年快60岁了,尽管住的位置有点偏僻,但并不冷清。西边距离县城90公里,大约两个半小时车程。然而,如今交通便捷,几乎每周或三四天都会有慕名而来的参观者,有美术、摄影工作者在此驻足创作,还有国内一些高校、科研院所从事社科研究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家学者。中午,若客人玩兴甚浓,亦可在此搭伙品咱岩居人家的特色饭菜。
结束釆访时,邱教授愉快地和男女主人罗永周、黄世碧合影留念,肯定他们多年来的传承与坚守,并向主人表示敬意。
临别时,我问罗永周,若给500万,让你搬迁到县城周边居住养老怎么样?
他毫不犹豫地说:“住习惯了,也看习惯了,多少钱都不得搬,娃儿也支持。”
(作者系西南大学中国当代城市美学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本版图片由何良树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