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川渝要协同提升创新资源集聚效应

版次:006    作者:来源:    2023年03月06日

记者采访了我市三位专家,就全团提出《关于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建议》的内容发表看法。

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雷虹

协同深化创新资源要素开放共享

在全团建议中,有关科技创新和引进创新人才的内容,雷虹提出三点建议:川渝两地要协同提升创新资源集聚效应、借鉴长三角经验协同构建深度融合的创新网络、协同深化创新资源要素开放共享。

如何协同提升创新资源集聚效应呢?雷虹建议,应加大各级财政科技创新投入,健全竞争性经费和稳定支持经费相协调的科技投入机制;设立重大工程和项目专项资金,为集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提供更好资金保障。在协同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基地方面,要协同共建成渝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协同开展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协同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产业化;要充分发挥两地基础研究优势,共同争取智能科技、生命健康、绿色低碳等领域国家实验室布局成渝,争取布局建设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

在构建创新合作空间格局方面,可以借鉴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都市圈建设经验,依托成渝间交通动脉建设成渝科创走廊,推动重庆主城、成都两核与区域中心城市形成错位分工的发展格局,特别是要注重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知识流动枢纽功能,扩展知识流动的辐射范围;要强化科技合作交流,发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作用,以联合共建共享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切入点,构建以学术领军人才团队为网络的核心节点,促进成渝地区前瞻性基础研究合作网络深入建设。

在协同深化创新资源要素开放共享方面,要完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管理体系,建立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激励引导机制,加快成渝地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等数字化平台转型升级,要共同制定财税补贴、专项基金、示范项目、金融支持等科技创新系列政策,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曾建光

助力成渝双城经济圈能级提升

在成渝两地互联互通的过程中,解决空间限制和数据孤岛仍有空间。重庆大学教授曾建光认为,随着各类数字技术的不断深化,运用大数据和信息化手段可以为抵御信息壁垒导致的贸易风险提供解决方案。目前两地政府已采取系列措施,例如通过举办智博会等国际大型会展,共建创新发展试验区,推进大数据共享中心建设与应用。

数字经济与城市政务治理、服务业、工业的融合愈发紧密,成都、重庆已成为智能政府中枢和发展典范。数字经济时代,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相辅相成。曾建光建议,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助力成渝双城经济圈的能级提升。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为自由贸易区中的各大生产要素生成独立的身份信息,每个生产要素及其相关的信息均具有唯一标识的数字身份,用以确权要素在区块链的分布式网络中的流动和聚集。同时,确权相关的授权信息和访问信息都将被永久记录在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之中。

基于区块链平台,可以加强各个行政部门的信息沟通和数据共享。将区块链嵌入到自由贸易区,有利于促进行政管理和审批的效率和透明度,还能实现成渝两地的一体化建设,持续优化双城经济圈营商环境。

曾建光认为,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而言,重庆自由贸易区起着关键交流平台和联通桥梁的作用,创新赋能重庆自由贸易区,将从各个方面全面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战略发展,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能级提升。

重庆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葛垚

科研人才发展与创新链培育应相互嵌入

葛垚认为,产业技术创新转化,加快科技成果就近转化,将有助于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高度融合。这有利于提升成渝地区在全国创新版图中的地位,有利于加快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西部科学城等重要载体。

成渝地区创新型科技人才结构性不足,科技人才队伍的规模与结构存在不匹配的状况,主要表现为关键技术领域、重点学科领域的领军人才不多。以两院院士为例,在川两院院士有65位,在渝两院院士有18位,川渝地区顶尖人才队伍规模落后于国内多个省份。

技术转化人才与信息统筹平台均需加强,科技成果转化领域需要有高水平技术经理人和技术经纪人。

葛垚认为,科研人才发展与创新链培育应协同深度相互嵌入,要着力构建以创新创业环境优势、生活教育配套、人才可获取优势、生活成本竞争优势、城市宜业宜居优势为核心竞争力的国际人才高地。通过人才结构调整和人才层次提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发展能级。

首先要不断加大引育人才力度,创新高校、科研机构等编制管理方式,赋予其机构设置、人才评聘、定岗定薪等方面高度自主权;要持续办好“百万英才兴重庆”系列引才活动,优化人才引进软环境,强化“以才引才”“以会引才”“就地留才”。

同时要将紧迫人才需求和精准人才激励相结合,支持研发机构、平台管委会、合作企业等围绕重大项目攻关、重大平台建设,为关键人才靶向提供科研项目、住房补助、子女就学等工作和生活方面的激励和支持。

重庆晨报记者 陈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