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夺得日本诗赛冠军 作为少将见证日军投降仪式

一个重庆诗人的传奇人生

版次:010    作者:来源:    2023年03月06日

□李中石

他出身于重庆书香世家;从小就熟读《诗经》、唐诗、宋词等中国古典文学作品,16岁开始用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律写日文诗,20岁被日本文坛誉为“熠熠发光的金星诗人”;后来从军,见证了侵华日军投降仪式……他就是已故四川外国语大学日语系教授黄瀛,一位曾经蜚声日本文坛的重庆诗人。他的一生极具传奇色彩。

黄瀛(1906年—2005年),出生于重庆。父亲黄泽民是具有留日背景的教育家,曾任重庆师范学校校长;母亲太田喜智是日本人,也是一位教育家。而他则是在日本诗坛上留下美名的中日混血诗人。日本近代文学馆(即近代文学博物馆)出版的《日本文学大辞典》在黄瀛的小传中,称“他是唯一曾活跃在20世纪日本诗坛的中国诗人”。

歌乐山下四川外国语大学日语系办公楼前,有一座诗碑,背面用日文刻录了黄瀛的诗《夜》;无独有偶,日本千叶县铫子市中央公园也建有一座诗碑,黑色大理石上则镌刻着黄瀛日文诗《于铫子》的一部分。远隔重洋的两块诗碑,在默默讲述着同一个人的传奇故事……

1

蜚声日本文坛的“重庆诗人”

上世纪80年代,黄瀛先生在四川外语学院(今四川外国语大学)任教。1987年初夏,喜欢“舞文弄墨”的我拜访了他。年过八旬的黄瀛,看上去只有60来岁,身材瘦削、精神矍铄、思维敏捷。从外表完全看不出他是一个学识渊博的教授,更像是一个从事体力劳动的邻家大爷。畅聊中,黄老向我谈起了他的过去……

黄瀛1906年出生于重庆,父亲是前清举人,母亲是日本人。8岁时,黄瀛随家人居住在日本东京,东京大地震时,他正在天津探亲。震后,他回国在青岛的日本中学就读。

父亲对他读书要求甚严,从小就要求他背诵《诗经》、唐诗、宋词等古典文学作品。深受中国古典诗词的影响和家庭文化的熏陶,他尝试将中国古典诗词的深远意境和优美韵律,运用到日文诗的写作中去。

16岁时,他的第一首日文诗,在日本诗人协会主办的杂志《诗圣》上发表。随后一发不可收,他的一首又一首诗、一篇又一篇随笔和诗论,在东京《朝日新闻》《铜锣》《太平洋诗人》《历程》《诗神》《诗与诗论》等报刊发表。

1924年,日本诗话会机关杂志《日本诗人》举办盛况空前的诗歌比赛,不少日本诗人参加角逐。然而,让日本文坛大跌眼镜的是,年仅18岁的黄瀛脱颖而出,获得“日本诗人赏”第一名,成为当时轰动日本文坛的一大新闻。

1926年,黄瀛由著名诗人高村光太郎推荐,进入东京文化学院文学系学习。同年,东京BON书店出版了他的抒情诗集《景星》。1928年,东京鸟羽书店出版了他的第二本诗集《瑞枝》。

20多岁的黄瀛,被日本文坛誉为“熠熠发光的金星诗人”。

2

弃文习武,见证侵华日军投降仪式

“那您为什么没有继续在日本文坛发展呢?”我提出心中的疑问。

他深深地吸了一口烟,缓缓地说:“母命难违哦。当然,升官发财、光宗耀祖的思想也起了很大的作用。”成名后的黄瀛,按家里的安排“弃文习武”,走上从军的道路。

1928年,他进入日本著名的陆军士官学校学习。

后来,他的妹妹嫁给了时任国民政府军政部长何应钦的侄儿。1929年,何应钦托关系把黄瀛带回中国。

黄瀛来到南京,担任参谋本部上尉参谋,少校、中校、上校……他的仕途一帆风顺,节节高升。

抗战胜利后,黄瀛以“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少将特别高参”的身份,参加了湖南芷江侵华日军投降仪式,参与翻译了中国致日本的文件和日本的投降书。亲眼见证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的历史时刻,这成为他一生中最为自豪的事。

3

多次与鲁迅会面,两人相谈甚欢

“与鲁迅先生的交往,我毕生难忘。”黄瀛又点燃了一支烟,无限深情地缅怀往事……

上世纪30年代,黄瀛虽在南京参谋本部任参谋,但心中依然放不下写诗。他每到上海,都会到日本人内山完造的书店买书,书店老板内山与他一见如故,相谈甚欢。

有一次,内山告诉他,鲁迅想见他。黄瀛早就知道鲁迅,而且还翻译过鲁迅的作品。得知鲁迅的会面邀请,他非常高兴,欣然从命。

第一次见面,鲁迅给黄瀛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那是一个冬天,天上飘着雪花,他和鲁迅在内山书店后房见面。鲁迅身材瘦削,穿着一件长袍,围一条粗毛线织的深棕色围巾,抽的是很便宜的金鼠牌香烟,和蔼而严肃。他们围坐在火盆旁,一边烤火,一边抽烟交谈。让黄瀛没有想到的是,鲁迅写文章是那么锐利,但与人交谈却是那么关怀体贴。

黄瀛和鲁迅会晤过好几次,为表示对鲁迅的敬重,还专门买了进口香烟送他。

他们所谈的范围,涉及文学、艺术等许多方面。谈到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鲁迅说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尽管当下两国关系不好,但总有一天两国人民是会友好起来的。他还建议黄瀛把《聊斋志异》译介到日本去。

黄瀛最后一次去内山书店,是专门告诉鲁迅,自己不能再见他了。原来,黄瀛多次到上海接触左翼作家,特别是会见鲁迅,已经有人打了“小报告”,把这件事传到何应钦那里。此后,黄瀛就再也没有见过鲁迅了。

4

重返日本,传奇诗人刮“黄瀛旋风”

1949年,贵州水城,黄瀛以少将副师长身份起义。后来,他转业回到重庆,没有安排正式工作。为了维持生计,他曾经到街道伙食团管过账、到民办小学代过课,还教过成年人扫盲识字班……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给黄瀛落实了政策,他被调到四川外语学院日语系担任教授。祖国改革开放的沸腾生活、家乡重庆的绮丽风光激荡着诗人的情怀,唤醒了他心中沉睡了近半个世纪的“缪斯”。他重新拿起笔写诗。

“啊,夕阳映照的嘉陵江,行船不用橹和帆。船儿顺着江水流哟,悠悠然然不停留……”优美的诗句流露出他对家乡重庆的热爱。

几十年过去了,日本人民并没有忘记这位曾经摘得日本诗坛桂冠的中国诗人。

1984年,他回到阔别半个多世纪的日本,在日本文坛刮起一股“黄瀛旋风”。在短短半个月的访问时间里,《读卖新闻》《朝日新闻》《东京新闻》对他的访问,作了连续追踪报道;他到各地欢迎会讲演,受到热烈欢迎……

他早年在日本的照片、诗稿被日本近代文学馆珍藏。东京《美的》杂志,专门出版了他重返诗坛写的抒情小诗特集;日本近代文学馆重版他早年的诗集《瑞枝》,封面是日本著名雕塑家高村光太郎创作的黄瀛21岁时的头像;《日本文学大辞典》《日本近代诗辞典》《中国名人录》《日本近代文学大事记》等都收录有他的小传……

如今,黄瀛先生离开我们近二十年了,但在四川外国语大学日语学院繁花盛开的花园中、在日本千叶中央公园的绿草坪中,两座诗碑交相辉映,默默地向人们讲述着这位曾经蜚声日本文坛的重庆诗人的传奇……

(作者系重庆苎麻纺织总厂干部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