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径行无伴,僧房宿有期。涂山来去熟,唯是马蹄知。”

白居易的《涂山寺独游》 真是写的重庆涂山寺?

版次:011    作者:来源:    2023年03月07日

□陈猷华

重庆涂山之巅的涂山寺,闻名遐迩,据说是重庆最古老的寺庙。寺中现有殿宇8重,房屋100间,占地1万多平方米,香火鼎盛,游人如织。

涂山寺简介说,涂山寺在西汉年间为禹王祠、涂后祠,庙宇供奉大禹和涂后的塑像……其后建禹王庙、真武寺(宫)。明万历九年,开始成为佛教寺庙。明清时期,寺庙有所扩大,真武寺(宫)因与禹王祠旧址合并,人们称为“涂山寺”。唐朝时,任忠州刺史的大诗人白居易曾写有《涂山寺独游》一诗。

那么,涂山寺到底得名于何时?白居易的《涂山寺独游》一诗写的究竟是不是重庆涂山寺呢?

唐代重庆涂山有无涂山寺?

按涂山寺简介所说,涂山上的禹庙已于明万历九年(1581年)与邻近的广化寺(老君洞)对换。王尔鉴编修《巴县志》是在清乾隆十六年至二十五年(1751~1760年),也就是说禹庙与广化寺对换将近200年后,涂山上的庙宇应该早已是寺院了,而且已改名为“涂山寺”。但诡异的是,乾隆时的诗人们仍然称涂山上的庙宇为“禹庙”。王尔鉴的《巴县志》上,既没有禹庙和真武宫与广化寺对换的记载,在寺庙卷也没有介绍涂山寺,诗文碑刻中几乎无人提及“涂山寺”,只是在“艺文志”卷末才录载了白居易的《涂山寺独游》。《巴县志》上,傅光宅、王尔鉴、施玉立、刘慈等众多明清朝代官员乡绅描写涂山上寺庙的诗则直接以“禹庙”为题。而且,清康熙时巴县人刘慈的《禹庙》诗还有对庙宇的描述,其诗说:“朱甍绣柱临江渚/……玄圭陈锡忆当时/江流今古怀明德/览胜扪碑读古词。”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在王尔鉴当巴县知县的乾隆年间,涂山上仍然只有禹庙,而无涂山寺?

由清乾隆年间上溯,明万历乙亥年(1575年)在涂山上修建的庙宇,从当时镌刻的碑文《重建涂山禹庙碑》可知,当时重建的也是禹庙,而不是涂山寺。再往上,元代至正壬辰(1352年),郡守费著主持重建的庙宇,也是禹庙。其碑“涂山碑”记述的是重建禹庙的原因及论证大禹娶涂山氏应是在重庆涂山,此碑与“涂山寺”无关。

从元代上溯至南宋,地理学家王象之所著的《舆地纪胜》提到重庆的涂山。宋理宗三年(1227年),“象之过重庆,使黎伯撰方类次图经,谓:‘重庆之涂山,上有禹庙,则其为古之涂山也明甚。’”可见,南宋时,重庆涂山上的庙宇是禹庙而非“涂山寺”。

现今的涂山寺简介和陈思成主编的《重庆真武山涂山寺及禹涂文化》一书,均以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有《涂山寺独游》为据,证明重庆涂山在唐代就有涂山寺了。

其实,白居易的《涂山寺独游》,本身就不能确定是写的重庆涂山寺,又怎么能当作证据呢?况且还是孤证。且不说南宋人王象之过重庆在涂山上看到的也还是禹庙。唐代的重庆涂山上,怎么会出现后世才有的涂山寺呢?

退一步讲,假设唐代重庆涂山上真有涂山寺,白大诗人也不可能“涂山来去熟”“唯是马蹄知”。白居易任刺史的忠州,距离重庆市区,现在高速路也有235公里,当时曲曲弯弯的步道应当在300公里以上吧,而且只能骑马或步行或坐轿,这么远的路程,怎么可能“来去熟”?白居易到忠州上任和离任回京,都是乘船从三峡出入,也没有路过重庆。再则忠州和渝州(重庆)分属不同的“道”(行政区划),没有行政上的关联。白居易仅在忠州待了一年零三个月,他常年在长安(今西安)为官,长安郊外恰巧就有一座涂山寺,诗人闲暇时能常去游玩。由此来看,说《涂山寺独游》是写的长安郊外涂山寺,更合乎情理。

重庆涂山寺可能得名较晚

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上记载的重庆涂山禹王祠,到宋代王象之看到的涂山禹庙,再到元代至正年间的《涂山碑》和明代万历乙亥年的《重建涂山禹庙碑》,然后是清乾隆王尔鉴《巴县志》上有关涂山和禹庙的诗文,不得不让人觉得涂山上承袭的庙宇一直是禹庙。甚至到了清道光廿一年(1841年),划定涂山庙产的碑刻也是称其为“真武古刹”,而不说“涂山寺”。这块石碑现就立于涂山寺内,其碑文首句即云:“盖闻涂山真武古刹新置田土庄房山场。”

重庆涂山上的“涂山寺”,似乎得名很晚。《重庆真武山涂山寺及禹涂文化》上说,“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至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道洪、正旭二僧历经苦心募化修建,逐渐扩大庙宇旧制。”僧道洪在明永乐年间苦心募化修建的庙宇,根据他是佛僧的身份,应当修建的是佛寺。吊诡的是,到了明万历甲戌年(1574年),也就是僧道洪募化修建佛寺161年之后,人们看到的也还是禹庙的废墟,而不是健全的佛寺或者佛寺废墟。1575年曹汴撰写的《重建涂山禹庙碑》载:“于是于郡东涂山之麓,得禹庙旧址,与元臣刘志道所题庙碑马顾碑,漫缺不可读。”我们是相信近年编写的《重庆真武山涂山寺及禹涂文化》一书,还是相信明代人曹汴撰写的《重建涂山禹庙碑》?

前面所引“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至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道洪、正旭二僧历经苦心募化修建,逐渐扩大庙宇旧制”,其中僧正旭在万历年间苦心募化,扩大庙宇,这是在涂山寺简介中所说的明万历九年(1581年)广化寺与禹王庙及真武宫对换之后,这时候涂山寺出现,似乎是符合情理的。但若据清道光年间涂山庙产碑刻,1841年之后才会有涂山寺之名。

涂山寺到底得名于何时,由于资料缺乏,说不大清楚。但不管怎样,在古代,禹庙及后来真武宫、涂山寺所在的涂山,一直是重庆的最佳景区,游人首选之地。涂山古今都是观赏渝城“万户云为宅/双虹水作都”(王尔鉴诗)的极佳地点,而山上的寺庙则是游人极佳观瞻之地。

(作者系重庆南岸区作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