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1 作者:来源: 2023年03月07日
□肖焕新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印记。车渡,就是重庆人挥之难去的记忆。
当年,主城区没有修建大桥之前,市民到繁华热闹的市中心几乎全靠轮渡往返。而汽车过江则只能依赖车渡运载,车渡是汽车过江独一无二的交通工具。
随着时代的发展,主城区两江上建起了很多座跨江大桥,车渡悄然结束了自己的使命,陆续退出了历史舞台。前不久,我专门开车去北碚水土镇,只为看一眼主城最后一个车渡。
水土车渡建于上世纪60年代,迄今已有60多年历史。服务区是2019年新建的,主要为过往车辆和游人服务。车渡免费向市民开放,岸边的茶舍也不收费。江边巨石上雕刻的“陵江驿渡”四个大字,尤其引人注目。
登上服务区的一栋三层小楼,站在二楼落地玻窗前,看到的是整个车渡码头以及停在江边公路上等候过渡的车辆。
凭窗远眺,水土嘉陵江大桥钢索斜拉桥影显得格外壮观,这是重庆主城区建设的第三十五座特大型跨江大桥,桥上行驶的车辆影影绰绰。
渡口告示栏显示:车渡每天的运行时间为7:30至18:30,早晚高峰每半小时一班,其余时间约一小时一班。
将汽车开上车渡,船上的调度要求把车排列整齐,车与车之间的缝隙尽量小,以便挪出更多的空间停车,这可有点考司机的手艺。车开上船停好后,码头上的乘客才徐徐登船。
嘉陵江并不是很宽阔,车渡航行的时间只有五六分钟。大家很珍惜这观江观景的宝贵时光,都忙着用手机拍照,欢笑声洒落在淡绿的江面上。
站在甲板上,江风吹拂面颊,纵情饱览两岸田园风光,别有一番情趣。
站在车渡崖上,江风吹起一段段历史尘烟。追溯重庆车渡历史,最早始于20世纪30年代,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搬迁到重庆作为战时首都。当时,有30多个国家在渝设了大使馆,40多个国家或地区设了办事处,连接东南亚战场的交通命脉中缅公路渝黔线直通重庆,大量的人流物流都要过江。“黄山官邸”在南岸黄山,各国政要上下山都要过车渡。那时,重庆主城的车渡至少有十多个,海棠溪车渡是最主要也是最有名的车渡。
记得有次去市里参加一个重要会议,中巴车早上七点多钟就等候在海棠溪江边码头,因浓雾锁江车渡无法启航,4个小时后雾散赶到会场时,只能无奈地与散会出来的人流汇合。
1966年上清寺第一座嘉陵江大桥通车,1980年石板坡第一座长江大桥通车,才开始逐渐减轻车渡的巨大压力。
车渡,不只是一个交通工具,它身上还承载了历史文化符号,现代文明与历史传承并不相生相克,国内外不少地区已有很多保存传统历史的成功范例。正像留下一个音符,也能感受整首乐曲的奥妙一样。
夕阳照耀在嘉陵江上,江面泛起点点涟漪,我却陷在久久的沉思之中。
(作者系文史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