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20亿身家打造29个博物馆 被誉为“中国民间收藏第一人”

樊建川的重庆缘

版次:010    作者:来源:    2023年03月08日

樊建川:祖籍山西省兴县,1957年出生于四川省宜宾市,1976年底参军,1979年考入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1981年毕业分配到重庆第三军医大学,先后任理论教员和宣传干事。1987年转业回家乡宜宾市,1991年任宜宾市常务副市长,1993年辞职下海,之后创办房地产开发公司,富裕后先后用20多亿元,打造出成都、重庆两个建川博物馆聚落,2018年被评为改革开放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

樊建川(前排左一)在三医大宣传队演出照片。

2018年春,笔者夫妇应樊建川之邀到成都建川博物馆与樊建川(居中者)合影。

建川博物馆展出的藏品

□贾昭衡

“他以强烈的责任感来搜集民族的记忆,他以深切的责任心来收藏国家的盛衰、个体的悲欢……正是他,使我们的集体找到了回忆,使很多的个人找到了自己灵魂的皈依之处。”

这是一段颁奖词,获奖者是被众多网友称为“牛人”的樊建川,他先后用20亿身家,陆续打造出29个内容独特的博物馆(含三个主题广场),名动天下。

笔者与樊建川在重庆第三军医大学(现陆军军医大学,下称“三医大”)宣传处共事6年,对其与重庆的情缘,相知颇深。

牛气惊世 副市长辞职投身商海

瘦高身材加一副眼镜,衣着随意有时甚至军帽都没有戴正,这是1982年秋天,我从原沈阳军区调到三医大宣传处时,建川给我留下的最初印象。他先我一年多从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毕业,分到这里担任政治经济学教员,不久到宣传处担任理论教育干事。

那天,政教室教员罗勇与西南医院护士范晓君准备结婚,我和建川准备合写一副对联致贺。当我拟出一联“白衣天使饱览人生奥秘,绿色园丁阅尽世间春色”,建川当即拿出红纸,挥笔悬腕写了出来,那龙飞凤舞的行书,着实让我吃了一惊。此后见他活跃于学校宣传队,或朗诵或表演,初知其非等闲之辈。

岁月不居,我和建川在三医大的时光就这么流淌着,似乎可以到永远。

然而,1987年的某天,建川突然兴高采烈地告诉我:“老贾,我终于把领导的工作做通,马上准备转业回宜宾了。”

那一刻,我简直怀疑他是哪根神经突然短路了。然而,一番恳谈,我渐渐地理解了他的选择。

相比军校内严规严纪的特性、四平八稳的生活,军营外那如火如荼的改革风云,更会让基因里追梦细胞频频跳动的建川激情澎湃。

我知道一切劝解都是洒向火山熔岩里的杯水,只好在家里备上酒菜,特意为这位满怀抱负的战友壮行。

1987年底,建川回到宜宾市。4年后的1991年,34岁的他就担任了宜宾市常务副市长。这似乎也在情理之中,开放的年代,具有开放性思维的人,很容易进入决策者的视野。

一切似乎顺理成章,就在众人以为建川会在仕途上更上层楼时,他又给了所有人一个“惊讶”。1993年初夏,他主动辞去副市长职务,到成都“下海”。

如此牛气十足的举动,战友们自然一片惋惜之声,可我相信,他绝不是一时冲动。

暑假期间,我和家人到成都游玩。抽空,我和妻子去看望建川。此时,他已是一家港资房地产公司的副总经理。走进他的办公室,七八十平方米的房间里,红色的地毯加高档的沙发和写字台,很是气派。

在这家港资公司,人家先是让他当办公室主任,月薪3000元。可没干几天,老板一看这家伙可是了得,立即提拔他当了副总经理,月薪也涨到了8000元,年底还有百分之八的纯利润分红。

我清楚,慧眼识珠的老板所看中的,不仅是他当副市长所积累的人脉资源,更重要的是那颗勤于思考、观天识象的大脑。

牛劲十足

博物馆最初选址重庆

春花秋月又一年。那天我打电话询问建川的近况,话筒里传出略带几分自豪的声音:“我已经离开那家公司,自己干了。”

他也要搞房地产开发公司。

不得不佩服他灵敏的嗅觉与精明的大脑!在房地产公司闯荡一年多,他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个行业如花似锦的潜力,便一改初衷。这与1998年中国全面推进福利房制度向住宅商品化改革相比,他早了近四年,无疑是捷足先登。

此后,他的公司可谓“大鹏一日乘风起,扶摇直上九千里”,自然也赚得金银满仓。

2000年,春草初绿,已转业到重庆媒体的我到成都出差,事毕来到了建川独门独院的公司。

走进二楼近200平方米的办公室,我与他寒暄了两句,便惊奇地发现,这里更像是一个博物馆,四周靠墙处,一个接一个摆满了储物柜或博物架,上面装满了大大小小的各类文物古董。

这老兄,啥时候又迷上了收藏呢?

原来,他学生时代、当知青及参军后,就喜欢把一些诸如成绩单、证书、“文革”宣传品之类的东西收藏起来。某天,三医大礼堂放映国产电影《血战台儿庄》,其中川军将领王铭章率领全师官兵与日军血战到最后一人时,从容而英勇地拔枪自尽的场面,在建川心灵上产生了从

未有过的震撼:如此可歌可泣的历史,为什么长期以来却鲜为人知?此时,出生于山西兴县、曾参加过抗战的父亲讲过的一些往事,也一齐涌入脑海,使他陡然生出一种神圣的使命感:为什么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把那些渐渐被遗忘的历史收藏下来呢?

谈起那些重要文物的收藏经过,建川总是很得意:“我准备找一个合适的地方,与当地政府合作,用500亩土地搞一个博物馆系列,先从抗战文物、‘文革’瓷器、中国民俗博物馆做起。”

当我惊愕之时,建川突然郑重其事地对我说:“我这些文物,大多是抗战题材。重庆是抗战时期的陪都,是中国抗战的指挥中心,又有很多抗战遗址。我想,我这个博物馆系列建在重庆最合适。你在重庆媒体工作,可能有机会接触重庆官方,如果有机会,能不能牵个线,探探路,可能的话,我就亲自来重庆详谈。”

显然,他高估了我这个书呆子的能量。

回渝之后,一有空,我就琢磨着通过什么渠道去联系相关官员。我知道,一下让政府拿500亩地参与合作,拍板的官员得有多大的魄力与远见啊!这是急不得的事情,需要等待机会。

哪想到,两三个月后,突然接到建川电话,说他到了重庆,相约一谈。我急忙赶到他下榻的酒店。

“老兄,实话说,我通过其他渠道与重庆官方接触过了,看来,在重庆建馆没戏了。北京、上海,也没有什么希望了,我只有把馆建在成都的大邑县安仁镇上。”寒暄几句后,建川便直截了当地给我交了底。原来,他委托我之前,大邑县官方就明确地表示愿意按他的设想与他合作,只是他觉得更适合建馆的重庆等地,也应该努力争取一下。

他是个说干就干的人,他在安仁镇,通过拍卖获得了500亩建馆土地。

建川博物馆没有建在重庆,建川多少有些遗憾。

往后几年,他以马不停蹄的速度,追逐着自己的梦想。最终,在200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60周年的日子,博物馆中各自独立的中流砥柱馆、正面战场馆、川军抗日馆、飞虎奇兵馆、不屈战俘馆如期进行预展。一时间,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国内媒体都进行了高规格的专题报道。人民日报还发表评论员文章《从历史走向未来》,高度评价他这“了不起的义举”。

牛到极致

身后将博物馆全捐献

迄今,正式定名的“建川博物馆聚落”已形成了抗战、红色年代、民俗、地震四大系列29个场馆(含3个主题广场),总投资已超20亿元。只是,29个场馆中展示的藏品,仅仅是建川收藏的1000余万件文物(其中经鉴定的国家一级文物达404件)中的一小部分。

作为成功企业家的他,本着“为了和平,收藏战争;为了未来,收藏历史”的宗旨,以罕见的勇气倾亿万身家,抢救正逐步消失的抗战记忆,恢复其真实性,力求其完整性,令人敬佩。

2018年春天,笔者和妻子应建川之邀,来到了大邑县建川博物馆聚落。

走进占地万余平方米的抗战壮士群雕广场,国共两方215尊约2米高的铸铁合金抗日将士雕像,气势磅礴。漫步其间,你仿佛听到“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那激越的旋律,穿越历史的烟云骤然响起。

而占地约3000平方米的抗战老兵手印广场,其创意也备受万千游客的赞叹。

如今,成都建川博物馆聚落被评为国家AAAA景区,每年的游客已超百万人。中央电视台和香港凤凰卫视先后播出了介绍其博物馆聚落的8集和11集专题片。

2007年,建川在安仁镇郑重留下遗嘱,并征得夫人签字同意和正式公证:身故之后,将建川博物馆聚落全部无偿捐献给成都市政府。

这恐怕是建川“牛”到极致的义举了。

无疑,建川是一位物质与精神双重意义上的亿万富翁。2002年4月17日,国家文物局称樊建川为“中国民间收藏第一人”。

牛人相渝

抓住机遇梦圆九龙坡

虽然建川博物馆聚落建在了成都,但建川心中却始终有一种难以割舍的重庆情结。他耐心地等待着机会,总想为这个生活过6年的英雄城市做点什么。

机会终于来了。2016年6月中旬,重庆市九龙坡区政府准备在原建设机器厂一处旧址筹建抗战兵工遗址博物馆,特意将建川从成都请来论证谋划。建川当下便邀请当年同在三医大工作的几个老战友到会“参谋”,笔者是受邀者之一。见到数年没有谋面的老战友,自然是话题不绝。当然,最大的话题,还是他那个魂牵梦绕、名满神州的建川博物馆。

经多次协商讨论,双方最终确定利用旧址附近的24个防空洞,建设“重庆建川博物馆聚落”,先期建设8个馆。

严寒酷暑,他一趟趟奔走于成渝之间。2018年6月18日,“重庆建川博物馆聚落”正式对外开放。络绎不绝的参观者,催开建川脸上欣慰的笑意。

梦圆重庆,这下,他不该再有什么遗憾了。重庆建川博物馆和成都建川博物馆,宛若一对亲姐妹,在川渝大地展示出迷人的风采。

成名后,建川无意于接踵而至的令人炫目的头衔,却念念不忘自己的目标,在有生之年建成100个特色博物馆,真可谓野心勃勃。

但愿上天有情,赐给建川足够的时间,去兑现他那伟大的“野心”。

(作者系原重庆晚报高级编辑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