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令人愉快的地区,我们在灰色的轻雾里穿行,在每条小溪谷里,有一级比一级高的小块梯田;山腰上有宽大漂亮的农舍,精美的庙宇,以及牌楼和牌坊”
版次:009 作者:来源: 2023年03月15日
伊莎贝拉·伯德 又名毕晓普夫人(1831年~1904年),英国人,世界百大探险家之一。1879年和1896年,先后到达中国的广州、东北和中西部地区,著有《通向金色半岛的路》《长江流域—中国旅行记》等。
1909年,四川万县的道路。 美国人张伯林 摄
当时的四川民居 美国人张伯林 摄
1909年的四川精美牌坊 美国人张伯林 摄
□李玮
“梁山是座古老而引人注意的城市。城里有许多精致的庙宇;城市生产纸,还生产印花棉布、华丽的丝绸等等。”
——伊莎贝拉·伯德《1898:一个英国女人眼中的中国》
《1898:一个英国女人眼中的中国》一书,是英国人伊莎贝拉·伯德在中国旅行的一本游记,记叙了沿途的风光古迹、民风民俗,反映了晚清社会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情况。该书曾被评论家誉为“十九世纪末,一本最耀眼的,彻底证明中国价值的书”。
1898年2月26日
伯德夫人一行七人出现在古道上
1898年2月,伯德夫人从上海乘船到达万县,然后取陆路经梁山(现重庆市梁平区)、渠县、成都,再进入川西藏区。在途经梁山的几天时间里,她详细记述了所见所闻,并拍下了现存最古老的有关梁山的照片。
仲夏时节,大地一片葱绿。我与好友初探万梁古道北大路及传说中的荔枝古道:从万州分水兔儿梁开始,经马王槽、孙家槽、赛白兔和四川大竹石桥铺等地,长约200公里。这条路线,也正是伯德夫人当年途经梁山时行走的路线。
万梁古道是从荆楚吴越入蜀至川西的必经之道。我们着布衣拄手杖戴草帽,早上5点出发,重走“伊莎贝拉路”,穿越时空对话伯德夫人,去找寻千年险途的烽烟往事。
时间回到1898年2月26日,万县孙家槽到梁山城东响鼓岭的万梁古道上,来来往往的马帮,拥挤的客栈,唱着山歌的挑儿,日日夜夜,熙熙攘攘。年已67岁的伊莎贝拉·伯德和她的随从一行七人出现在古道上,这条路乃万县西入和梁山县东出的重要通道,始建于明代,古道由青石板铺成,宽近2米,可供八抬大轿通行。
从分水下道,七八分钟车程,我们就来到了分水镇兔儿梁,山下就是梁平的曲水镇三合村。长约2.5公里的梁万古道花岩段,梯道或石梯砌成或于悬崖上整石开凿,是目前渝东地区保存最好的一段古道。古道一面乃万丈深渊,一面壁立于万仞花岩,还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然卡门,以及悬泉瀑布飞流山涧。
伯德夫人在书中讲述了当天路过万县亭子垭时的情景,她写道:“从崎岖的孙家槽关口的顶点,我们顺着山路下行,来到有耕种的土地,在一个大村子里,我留宿在一家小旅店里。”
伯德夫人所说的大村子,就是孙家镇的天宝村,本地人都称亭子垭。亭子垭是万梁古道有名的幺店子,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往来客商、挑儿都喜欢来此歇息过夜。老街不长,街面全由石板铺就而成,保存完好。徜徉在老街上,那些斑驳黝黑的墙壁,破旧的木板门,仿佛穿越一段过去的岁月,让人感到时光的倒流。
1898年2月27日
“这是一座庄严的城市,它坐落在山下”
1898年2月27日,伯德夫人一行到达梁山县响鼓岭。她在书中说:“山腰上有宽大漂亮的农舍,大型的石墓,精美的庙宇,路边的神龛,以及牌楼和牌坊。”
伯德夫人介绍的就是今天的梁山街道响鼓岭,曾是当年马帮、挑夫、商贾歇息打尖的好地方。在这里,最核心的吊脚楼夯土建筑,与1909年美国地质学家张伯林来此所拍的一张图片十分相像。在同一个角度,我也用手机拍了一张图片进行对比,随行的朋友说相似度达六成。
作为万梁古道上的重要站点,这里西可到重庆、成都,东可抵达万县,再坐船出峡。想当年,官宦显贵、贩夫驿卒、商贾游子、僧道匠伎、囚徒狱吏……数百年来每天川流不息,让这个偏僻的角落兴盛一时。来此歇脚最多的是“梁山挑儿”,他们挑着担子,扁担两头高翘,走起一溜一溜的,还拄着一根棍,喊着号子,一路风尘仆仆。
时光荏苒,响鼓岭的庙宇、神龛和牌楼、牌坊不再,沿途可见不少断垣残壁,无声地诉说着古道经历的屈辱与沧桑。繁华,不过如梦。
当天黄昏,伯德夫人一行抵达梁山县城。她记录了梁山县城给她留下的第一印象:“这是一座庄严的城市,它坐落在山下,入城要通过坚固的城墙下一段特别深邃的门道,还要上一段拐弯的陡峭阶梯;周围都是非常别致和奇特的建筑。城门几乎是个隧道,里面是整整一英里半的街道,宽不超过10英尺,有商店、旅店和表面装饰辉煌的庙宇,各类政府建筑分布于整条街。”
这一天,伯德夫人还路过了梁山县富里根。富里根就是现礼让镇原玉石村,位于佛耳岩下。当年,这儿煤炭储量丰富,可谓百年老矿。如今煤矿坑口及生产辅助用房尚在,似向偶尔路过的行人默默诉说昔日的荣耀与喧嚣。
地处百里竹海深处的古驿道,是川陕地区保存最完好的荔枝古道。伯德夫人经过的百里竹海古驿道,在当地也有人称“荔枝古道”,现保存较好的大概有5公里,它起自礼让镇玉石煤矿,上行2.5公里翻越佛耳岩、再下行2.5公里来到文家坝经赛白兔到袁坝驿。是经往大竹、川北、陕西、甘肃等地的交通要冲。
古驿道上铺满竹叶,踩上去十分柔软。竹林里一片寂静,我们自由呼吸着林间竹叶的味道,还有野花的气息,一种说不出的轻松和释怀油然而生。
1898年3月1日
“几英里外就可望见林立的城堡”
伯德夫人一行2月28日路过竹山后,第二天便到达了塞北渡。在这儿,他们见到了壮观的城堡群。
伯德夫人在书中写道:“第二天早晨,天气放晴。翻越了1720英尺(约524米)高的塞北渡关口,几乎是在难以企及的高岩上,几英里外就可以望见避难所林立的城堡(寨子),这是一种特别的奇观。”
塞北渡其实叫赛白兔,距竹山场镇约3公里,是通往袁驿的重要关口,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更是大唐时期“荔枝古道”的重要通道。梁山有两道防御外敌的天然屏障,东有蟠龙蜀道,西有竹山赛白兔。在《梁山县志·卷六 武备志·防御》中有一段记载:“由大竹进攻可堵木鱼池、黄泥,由三汇来攻则堵朱家槽至内卡、凉风垭、赛白兔……”讲述了清嘉庆元年白莲教进攻梁山的防御措施,这足以说明赛白兔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赛白兔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赛白兔关口,建有高大的牌坊、牢固的碉楼。站在关口往下俯瞰,一条陡峭的古驿道由青石条铺成,是古时袁驿至赛白兔的唯一通道,位置极其险要。《梁山县志》记载的名称很恐怖,叫“阎王坡”,可见当时道路的险峻和闭塞、历代战争和百年匪患留下的血雨腥风。
随后,伯德夫人一行来到了梁山县袁驿镇。袁驿镇的刷房街,曾是名噪一时的年画街,家家户户刷年画,并通过梁山古驿道销往全国。其实,在梁平绵延百里的古道沿线,除了留存有大量石刻题记可以品味温醇厚重的历史,还聚合了年画、抬儿调、灯戏、草把龙、豆干等国家级、市级和区级非遗保护项目40多项。
岁月悠悠,盛极一时的梁平木版年画已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曾经染红了的袁驿河也恢复了原本的清澈。
1898年3月2日
“走路成了滑行,坐轿使我出尽洋相”
史籍记载,最古老的出川通道被称为峡路,谁控制了峡路,谁就可控制富庶的荆楚大地。
在没有机械动力的古代,蜿蜒的水道影响了船行速度。从重庆行船出川,动辄就要数月。于是到了明代,一条重庆经由陆路至万州的古道形成,大大提高了峡路出川的效率。《川鄂峡路档案》记载,这条古道由重庆出发,先至合川,经四川广安到渠县,继而向东经大竹、梁山而到万州,再由万州走长江水路一路东进。这样的行程大大缩短了在长江水路上耽搁的时间,成为明清两代经由重庆出川的主要陆路。
这一天的艰辛行程,也让伯德夫人受尽了折磨,她记录说:“走路成了滑行、涉水、跌滑和跌入深泥里,坐轿使我出尽洋相,与苦力所经受的一样一路跌跌撞撞,行进缓慢而烦人。沿途运输繁忙,给我的感想是:如果有更好的交通手段,运输量会大大增加。中国当务之急是有好的道路。”
从万州区分水镇到大竹石桥镇,历时14小时,我们走完了伊莎贝拉·伯德夫人100多年前在梁山的几天行程。行走在悠悠古道上,感受到的是时代变迁和厚重的历史足音。昔日繁华古道已渐渐荒废,长达200公里的梁山古驿道多数地方已名存实亡。当我们重新踏上这些曾经繁华熙攘,如今却荒凉静寂的古道时,发现历史在这里似乎被刻意地封存了,沧桑的古桥、挺立的牌坊,依然保守着千百年来不变的容颜,守护着那些早已磨得没了棱角的石梯。
古道依然通往远方,千百年的传奇继续在时光中浅吟低唱。
(作者系重庆梁平区作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