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元户”“百货帮”“五朵金花”“重庆第一高楼”……
版次:009 作者:来源: 2023年03月20日
20世纪80年代的重庆长江索道
20世纪80年代的重庆缆车
20世纪80年代的重庆解放碑
20世纪80年代,繁忙的朝天门码头
□张卫
很多人在怀念20世纪80年代。
它单纯、热烈、激情、奔放。它让所有的汗水都流在了该流的地方,所有的歌吟都能在原野上传唱。
如今的重庆犹如烈火奔腾,翻开美好篇章。但在渐行渐远的20世纪80年代,那些激情燃烧与刺激迷茫的岁月,依然值得我们回味……
1 “计划单列” 重庆的手膀子松开了
1983年2月8日,国务院批准重庆“计划单列”,率先进行大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行使省级经济管理权限。
同月,国务院决定撤销永川地区,并入重庆。重庆增加了永川、江津、璧山、大足、铜梁、合川、荣昌、潼南8县,区域扩展为“9区12县”。
是年,全市人口1379万,国内生产总值111.46亿元,人均GDP由1982年的724元降为489元。
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的格局出现。
这时的重庆仍属四川省管辖,但是“计划单列”,让重庆的手膀子松开了。
2 “万元户” 在重庆开花结果
“计划单列”的快意江湖后面再讲,先说说这一时期(1983年~1990年初)的记忆特点:刺激、热烈、迷茫。
刺激缘于南方沿海盛产的“万元户”,在重庆也开花结果了:发轫于市中区(今渝中区)新华路的“百货帮”,对国营商业形成挑战,本地产的摩托、彩电、冰箱及泰尔森838录音机等产品大量上市。
街头巷尾突然冒出很多广东人、福建人,他们抽良友、555、万宝路,吃大餐,住宾馆,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从海南贩运来渝的丰田、尼桑,替代了破旧不堪的拉达出租车;录像机代替了录音机,松下L-15成为抢手货,青年们为看一部录像片,不惜穿越半个城区;而《走向未来》丛书等,重重砸痛学子们的心,他们在思索中积累,成就了日后的坚忍。
缠绕在人们心中的迷茫却始终未能解开:一些从“山上下来的人”(劳改释放者),凭啥就比一直规规矩矩的人更赚钱呢?拿剃头刀的凭啥就比拿手术刀的更挣钱呢?
矛盾初起,暂难化解。
这一时期,重庆产生了大量民间新词汇:个体户、万元户、广州跑货、抽高烟、三拖一(烫火锅)、乱劈柴、整外傻、医闷鸡、揪发条、雄起、下课……所有芜杂的词汇,乃人们对世间的褒贬与取舍。
3 新华路 “百货帮”的快意江湖
回到重庆“计划单列”后的快意江湖。
1983年2月,国家体改委召集国家计委、国防科工委等28个部委会商,对重庆综合改革试点进行部署,重点是国企改革包括军工国企改革,并试点大城市带大农村。
按照部署,中央在渝企业,除铁路、长航、民航、邮电、石油、电力、煤炭、军工等大型骨干企业外,其余全部下放市管,省属企业也下放市管。
这为重庆工业增添了生力军。
“计划单列”为重庆造就了首批万元户。譬如,在朝天门交易市场修建前,初起的“百货帮”在新华路摆摊,占道经营。由于无门面,晚上又要收摊,那时的摊档大多是行军床,床打开,货一摆就开卖。晚上床一收,拎包走人。这样的摊子在新华路有几千个,他们中间产生了最早的“万元户”。
“计划单列”期间,重庆工业除传统的冶金、纺织、化工、医药、机械等稳步增长外,最显著的成就是“军转民”和轻工“五朵金花”。
4 重庆摩帮 一个时代的印迹
先看军转民。
1984年,中国第一辆民用微车在长安厂下线,这标志着长安厂正式进军汽车产业。此后三十余年,长安汽车做大做强、美誉全国。
1984年,建设厂与日本雅马哈合作生产80型摩托车,累计产出300余万台,风靡一时。
嘉陵厂于1983年引进比利时猎枪弹生产线,年产上千万发,实现出口;其猎枪弹还与建设厂的虎头枪匹配,让射手张山先后在北京亚运会和巴塞罗那奥运会击败所有男选手,夺得双向飞碟金牌;
嘉陵厂生产的摩托车,至少上千万辆,加上民企“摩帮”的数千万辆,让重庆成为骑在摩托上的城市,风驰电掣。
重庆的第一代摩托人已然远去。数十年后的2022年8月山火,重庆新一代摩托崽儿面对烈焰拍案而起,为摩托之城留下壮丽画卷。
随着20世纪80年代中期部分旧城改造,望江厂转产生产“峡江牌”热水器,重庆人冬天能在家里热乎乎地洗着澡。
川汽厂生产的cq261重型卡车,载着海军装备参加了国庆35周年大阅兵。
1986年,造坦克的空压厂更名西南车辆制造厂,转型生产铁马重型越野车;1995年441辆铁马车出口泰国,创下当时中国重车出口的最高纪录。
5 山城奶粉 小时候最温馨的记忆
再看轻工“五朵金花”。
它们均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其时,市场需求旺盛,重庆工业抓住机遇,开发生产了众多轻工产品,坊间称之“五朵金花”,其实不止。
家电“金花”,即红岩三洋彩电(含金鹊彩电)、三峡电扇、三峡洗衣机、五洲阿里斯顿冰箱(含将军冰箱)、五洲自行车,均为市场抢手货。其中,五洲阿里斯顿冰箱与青岛的“琴岛·利勃海尔”是同一级别,后者(即海尔)如今畅销全球,前者与其他4朵“金花”全部香消玉殒。
日化类“五朵金花”,即华陶瓷器、奥妮洗发水、北盛玻璃、重庆啤酒和冷酸灵牙膏,其中奥妮广告中刘德华的“黑头发、中国货”和周润发的“百年润发”,让植物一派的洗发理念深入人心。
产销两旺,让很多工人的奖金超过了工资。那时的银行和事业单位,还没多少人愿去。
从20世纪80年代前期起,重庆乳品公司(现天友乳业)生产的山城奶粉突然畅销。其时,知青一代进入生育期,全市迎来生育高峰,但许多孕妇无奶。
因此,重庆的80后,绝大多数喝过山城奶粉,这给他们留下最温馨的记忆。
6 工贸大厦 曾经的“重庆第一”
城市的高楼刺破天际线。
1988年,高103米的工贸大厦在南坪拔地而起,成为重庆第一高楼,高楼下设立的工贸车站被市民一直叫到今天,虽然工贸中心早已烟消云散。
从这时起,重庆进入旧城改造期。成片摇摇欲坠的吊脚楼消失了,高楼一栋高过一栋,笋子般插满渝中半岛和两江四岸。
1989年,重庆第一家涉外的扬子江酒店开业,吸引了来渝旅游的大部分外国团队和国内重要宾客。有趣的是,刚开业时生意冷清,中方经理将中方员工大量放回,工资只拿一半,外方经理得知后坚决不同意,说客源降、服务质量不能降,即使贷款也要发给职工全薪。
外方全新的管理理念,让扬子江酒店在重庆饭店业中独树一帜,生意日渐红火,几年就还清了三千多万美元贷款。
20世纪80年代中期,位于天星桥的西南制药三厂与日本藤泽药品株式会社合作,生产先锋霉素头孢系列产品;与瑞士罗氏药厂合作,生产散利痛;与英国葛兰素公司合作,生产哮喘气雾剂。技术上的领先优势,为西南药业上市奠定了基础。
7 旧西装 年轻人的前卫潮品
民间的散点记忆还包括:
1986年,街头突然流行旧西装,卫疫部门虽及时焚烧了27145件,并告知市民旧西装来自日本、中国香港等地,有些甚至是从病人、死人身上扒下的,穿不得,但青年们认为有型,仍趋之若鹜。
呵呵,不瞒你说,这样的旧西装我也曾穿过。就像《子产不毁乡校》里说的:堵塞,何如疏导?今天,当杉杉、雅戈尔等品牌崛起后,旧西装还有市场?
1987年10月,长江索道建成运行。这是万里长江上的第一条索道,长1166米,除4条承载缆外,其余设备均为国产。今天的索道,成了重庆网红打卡地。
同年,重庆无线寻呼台开通,首批用户40人,最初预计全年可发展到250余户。
1988年初夏,一股抢购旋风突然席卷重庆。人们像疯了,连脱漆、断腿的处理品也被买走,有的家庭抢回数十斤酱油、盐巴或几百斤大米、面粉,结果生了蛆。
同样在这个夏天,一个叫夏明宪的汉子挥汗如雨,用榔头、电钻做防盗门。门极简陋,是为“美心”的初始。二十多年后,“美心门”成为全球最大的防盗门企业之一,年销售额50多亿元,以至老夏得意地说:“世界那么大,订单那么多!”
世界真的大,重庆也不小!一座山水大城已经崛起!
(作者系重庆资深媒体人 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