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人立遗嘱以60岁到70岁为主 选择“配偶先继承”呈上升趋势

《2022中华遗嘱库白皮书》显示 立遗嘱人群越来越年轻化

版次:004    作者:来源:    2023年03月23日

工作人员为遗嘱人介绍相关情况 受访者供图

近日,21岁的重庆姑娘雯雯(化名)联系中华遗嘱库,立了份遗嘱。她在遗嘱中说,如果自己遭遇不幸,财产全部捐给公益机构。她的财产包括存了多年的压岁钱和一个玩了多年的游戏账号。立遗嘱是送给自己的成年礼物,她觉得这是“一种未雨绸缪的行为,还很酷”。

3月21日,《2022中华遗嘱库白皮书》正式发布,白皮书对25万份遗嘱进行了大数据分析,首次公布了未婚不婚人群遗嘱、涉虚拟财产遗嘱、中青年人群遗嘱等一批广受关注的遗嘱数据,并对重庆等地数据进行了详细分析。

重庆人立遗嘱多在60岁到70岁 选择“子女直接继承”有所下降

34岁的黄先生在重庆从事金融工作,长期在各地奔波,已经5年没有回老家见父母了。黄先生工作十年攒下了一笔存款,但他一年中有300天都要熬夜加班,身边有同事因熬夜身体撑不住,年纪轻轻就走了。“我希望父母能有一个保障,在网上偶然知道了中华遗嘱库,所以立下一份遗嘱给父母,是一个安心的保障”。

黄先生只是个案。《2022中华遗嘱库白皮书》显示,截至2022年12月31日,重庆地区立遗嘱人群总体以60岁到70岁之间为主,且比例逐年上涨。重庆立遗嘱人群婚姻情况多数集中在已婚(均一次婚姻)状况。但根据近几年的发现,离异人群开始重视遗嘱订立。从遗嘱分配方案上来看,遗嘱人选择“配偶先继承,子女后继承”的分配方案有上升趋势,选择“子女直接继承”的分配方案有所下降。“这表明分配方案的选择上,遗嘱人也开始考虑子女直接继承的弊端,更愿意给到配偶更好的保障。”中华遗嘱库管委会主任陈凯表示。

此外,重庆地区立遗嘱人群主要处分的财产以不动产为主,保持在99%的水平线;银行存款类财产仅次于不动产。2019年开始,遗嘱中涉及财产出现公司股权、保险单等,财产更加多样化。

年纪轻轻为什么立遗嘱?

为给子女、父母一份保障

如今,立遗嘱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全国许多城市都有人立遗嘱。北京的江女士今年44岁,已结婚多年,有两个孩子。在婚姻存续期间,出于保护自己和孩子的考虑,她和丈夫订立了婚内财产协议。原本以为万无一失,但一个意外发现打破了一家4口原本平静的生活——丈夫瞒着江女士在外养了一个私生子。“作为一个妻子,我可以生气,甚至不顾一切地离婚,但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我要为他们争取该有的权利。”冷静下来后,江女士做了一个决定,订立遗嘱,一旦将来自己发生意外,两个孩子能有所保障。协商后,江女士与丈夫赶到中华遗嘱库,立下遗嘱,对自己的财产作出安排。走出中华遗嘱库,她的心结解开了,开始与丈夫商讨离婚事宜。江女士说,立完遗嘱的那一刻,是自己这几年里最坦然的一刻,压力、焦虑都消散了不少。

像江女士这样,选择中华遗嘱库以立遗嘱的方式为自己、家人做规划的,并非个例。南京“90后”丁先生经常出差,每次遇到飞机颠簸、汽车急刹车等情况,他总会想,要是出现意外怎么办,年迈的父母怎么办?通过网络了解到中华遗嘱库后,他决定通过立遗嘱为父母留下一份保障。“有人可能觉得这么年轻就立遗嘱,想得太早了。但我认为一点都不早,它会让每一个人更加正视自己的人生,更深地体会到人生的意义。”丁先生说。

今年是中华遗嘱库走过的第十个年头。10年来,中华遗嘱库已向社会提供遗嘱咨询服务37.6万余人次,登记保管遗嘱25.1万余份,目前已生效遗嘱6362份。谈起10年的发展,陈凯感慨万千:10年前,遗嘱服务对绝大多数人来讲,是从未想过的一件事情,现在已变成一件可以被摆到台面上讲的事情,这种变化无疑是可喜的。而变化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老年人口不断增加,单身主义、不婚主义、少子化、空巢化等逐渐为人们所认知,以及除了财产的安排,人们越来越关注情感表达等。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孟强告诉记者,提前订立遗嘱,让人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处理身后事,对自己的财产和相关事务作出最符合自己利益和心意的安排,这既能保证自己对财产处理的最大自主权,也能避免亲属后辈围绕遗产而发生纠纷。否则,只能按照法定继承去处理。

遗嘱人平均年龄下降

三十而“立”走进现实

白皮书对25万份遗嘱进行大数据分析,发现订立遗嘱在社会越来越普遍,且立遗嘱人群有年轻化趋势。数据显示,2013年通过中华遗嘱库订立遗嘱人数为6804人,从2016年起至今,每年订立遗嘱人数平均约3万人。与此同时,十年间立遗嘱人群平均年龄从77.43岁逐年降至68.13岁。细化来看,从2017年开始,60岁以下立遗嘱的人数逐年上升。2022年,60岁以下订立遗嘱的人群中,30~39岁年龄段人数的比例为29.74%。这部分人群涉及不动产的占比最高,其次为银行存款,公司股权占比有着明显的升幅。

“这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财产呈现多样化,也反映出市民对财产保护意识明显提高。”中华遗嘱库管委会主任陈凯表示。此外,2020年中华遗嘱库推出“微信遗嘱”服务,截至2022年年底,共收到近9万份微信遗嘱。数据显示,留下微信遗嘱的人群中,20~30岁之间的人群占比35.9%,20岁以下的人群占比26.57%。“虽然‘微信遗嘱’实际是一种‘情感遗嘱’,不作为法律意义的遗嘱,但从数据来看,‘微信遗嘱’颇受年轻人青睐,说明了年轻人对遗嘱并不抗拒,反而愿意接受。”陈凯告诉记者。

“80后”立遗嘱人数近两年暴涨

“00后”财产以银行存款与虚拟财产为主

不同年龄群体订立遗嘱有何特点?白皮书也做了分析。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年底,“80后”在中华遗嘱库订立遗嘱一共有3009人,他们大部分家庭内部无纠纷、且本人身体健康,订立遗嘱主要是“未雨绸缪”。他们的遗嘱97.3%涉及房产,另有13.5%涉及公司股权,14.2%涉及证券基金,二者比例远超其他年龄段的立遗嘱人。

在中华遗嘱库(广东中心),记者碰到了前来办理安心预嘱(在自己意识清楚的情况下预先为自己伤病末期或临终时做的医护安排)的吴女士。吴女士生于1986年,这次办理遗嘱是想纪念自己即将到来的生日,此前她也已经订立了遗嘱。“我觉得立遗嘱就像买保险一样,都是为了解决未来不可预测的风险,同时能够表达对财产分配的意愿,没什么好避忌的。”吴女士说。值得注意的是,白皮书显示,2020年订立遗嘱的“80后”为503人,2022年则有1023人,两年增长了两倍。陈凯表示,“80后”订立遗嘱人数的上涨,或与之前新冠疫情的暴发有一定关系,“‘80后’是家庭的中流砥柱,不但压力较大,而且身处各种家庭关系的中心,因此很多人会主动考虑尽早订立遗嘱,将财产分配前置化,避免日后产生家庭纠纷。”

与此同时,“90后”“00后”订立遗嘱的人数同样呈现每年稳步上升的趋势。“90后”的遗嘱中,83.4%涉及银行存款,72.1%涉及房产,还有一部分是虚拟财产,他们订立遗嘱的主要原因是“避免财产下落不明”。“00后”的遗嘱中,98.1%涉及银行存款,17.6%涉及虚拟财产,房产占比少。截至2022年,已有357名“00后”通过中华遗嘱库订立遗嘱。

首次公布未婚不婚人群遗嘱数据

女性比例高达70.85%

白皮书还首次公布了未婚不婚人群遗嘱数据。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共有1369名未婚不婚者在中华遗嘱库登记保管遗嘱。从2017年至2022年六年间,这个数据总量增长了12倍。

从年龄层看,60周岁以下订立遗嘱的未婚不婚者占比77.5%;从性别上看,女性未婚不婚者所占比例达70.85%;从职业分布上看,35%为“企业高管”,25%为“专业技术人员”(主要指律师、理财师、会计师、工程师、建造师等持有专业从业资格的人),12%为“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相比于已婚、离异等群体对“避免纠纷”的需求,未婚、不婚人群“父母继承”是其订立遗嘱的主要目的,“简化手续”“指定非法定继承人”也是其考虑的重要方面。陈凯分析,未婚不婚人群中,非法定继承人主要是朋友、伴侣;而有1.72%为了照顾子女,说明非婚生子女的情况客观存在;还有4.61%将财产捐赠给公益机构。

据华龙网、羊城晚报、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