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丞相,活百岁,青城山曾修了座庙祭祀他

黔江人范长生,人生大赢家

版次:009    作者:来源:    2023年03月23日

彭水县长生观旧址上的长生小学 彭水县长生镇冯洪瑞供图

黔江城内长生桥(闸桥)夜景

□铁笛

清晨,如果你在重庆黔江,如果你漫步黔城河滨长廊,你会见到一座气势雄伟的风雨廊桥,桥名长生桥,当地人习惯叫闸桥。桥长140米、宽25米、高约30米,分为桥、塔、亭三部分,桥身为纯木结构,穿枋将各排串联为一体,形成长廊。

廊桥两端横楣上,镶嵌黑底泥金行草“长生桥”三字匾额,桥底两端和中部有三座桥楼,为三亭四角歇山式五重檐楼阁,翼角翚飞,走栏周匝,腾空而起。晴好之日,在碧水蓝天和两岸绿树映衬下,廊桥显得轻盈纤巧、亭亭玉立。夜晚浮光掠影,更显婀娜多姿,蔚为壮观。

长生桥,因黔江历史名人范长生而名。

生于黔江

他因战乱迁入青城山

范长生(218年至318年),一名延久,又名九重、名支,字元、延寿,别号蜀才。旧时涪陵丹兴(今重庆黔江)人,天师道首领,曾任与西晋并存的大成国丞相(定都成都),被封为四时八节天地太师、西山侯。

公元218年,范长生出生在丹兴一个豪族之家。丹兴是黔江旧名,以山出名丹而得名。古代巴人“蛮事鬼,夷事道”,道士们用丹砂炼丹,自信能炼出长生不老之药,吃了白日飞升。丹兴属“白虎夷”世居地,青少年时期的范长生,耳濡目染了较多的黄老之学和炼丹术。

221年,刘备蜀中称帝,建立蜀汉政权,定都成都,与曹魏、孙吴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史称三国。蜀汉后主延熙十一年(248年),涪陵少数民族首领徐巨起义,刘禅派车骑将军、江州都督(治渝中区)邓芝讨伐。250年,战乱平息。

之后,邓芝给刘禅上书说,为避免再生祸端,可将涪陵郡徐、蔺、谢、范豪族五千余户迁往成都,以达到削弱当地少数民族势力的目的。

迁徙名单中,有范长生一家。

圣旨下达,限期启程。范长生让家人们收拾金银细软,备好干粮,装好自采的丹砂和伏牛山出产的盐巴,还不忘带上一大块灶泥。启程之日,范长生和家人一起祭拜祖坟,揖别故宅,含泪踏上西行的路。

至成都,范长生和族人被安置在青城山。

求道养志

他成为成都天师道首领

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是天师道的祖山祖庭。

汉顺帝时,宦官外戚专权,朝野黑暗,人民灾难深重,反抗情绪激烈,于是沛国丰邑(今江苏丰县)人张陵(又称张道陵)弃官入川,学道于鹄(鹤)鸣山、青城山等地。他结合民间原始宗教信仰,著书立说,馥革当地民族原有的巫道,开创五斗米道。凡入道者,须出五斗米,故得此名,又称为“米巫”“米贼”“米道”。道徒出门,可不带食物,义舍(相当于驿馆)内存有义米义肉供人酌量取用,以示天下大同。(陈寿《三国志》)

张陵死后,传子张衡,张衡传张鲁。张鲁通过其母取得益州牧刘焉(刘璋父亲)信任,出任督义司马并率军攻灭汉中太守苏固。刘焉死后,张鲁在汉中建立政教合一的割据势力,自称“君师”,用教义治理地方,从此,五斗米教在巴蜀、汉中、陇右,特别是成都一带盛极一时。张鲁死后,犍为(辖今彭山、乐山、宜宾、资阳、简阳全部或部分地)人陈瑞继承其教义,改称天师道,入道时无须交米,改为交一斗酒、一头鱼。

落籍青城后,范长生也加入了天师道。他长期岩居穴处,求道养志,不求闻达,为此数易其名。他注重信义,博学多才,又乐善好施,深得天师道教徒敬服,被拥为成都一带天师道的首领。

筑城自守

他资助起义军夺取蜀地

西晋元康年间,秦雍羌民起义,兵荒马乱,民不聊生。298年,天水、略阳六郡十多万氐羌流民涌入巴蜀乞食,流民首领是李特、李庠、李流等李氏集团,他们的先祖本是巴地賨人(板楯蛮),东汉末迁到秦州,也信奉天师道。

时任益州刺史的赵廞暗怀割据巴蜀之意,他派军强行遣返流民,还抢掠他们的财物,激起民变。官军和流民军打仗,赵廞战败被杀,西晋朝廷调梁州刺史罗尚主政益州,负责平乱。

罗尚是蜀汉名将罗宪之子,其人贪残凶恶,不得民心。蜀地民谣说:“尚之所爱,非邪则佞;尚之所憎,非忠则正。”(刘琳《华阳国志校注》引《载记》)

巴蜀久未平定,朝廷增派大军入蜀,起义军连连失利,李特、李辅、李庠、李荡等十余个李氏首领先后战死。太安二年(303年),起义军继任首领李雄从郫县(今成都郫都区)东北渡郫江(今油子河),攻杀汶山太守陈图(旹),占据郫城(时汶山郡侨治)。连年军荒,蜀民四处逃难,城邑空废,野无烟火,只有蜀汉时迁来的一千余家涪陵人在范长生带领下,聚居江西(郫江西岸),筑城自守。

李雄攻入郫城,百姓早已跑光,军队搜抢不到任何粮食,陷于无粮充饥只等饿死的困境。罗尚军中,有个叫徐舆的涪陵人,任参军,他对罗尚说,自己能联合范长生夹击李雄,但要罗尚任命他当汶山太守。罗尚拒绝把太守的职位给他,徐舆十分恼怒,借出使范长生的机会投降了李雄,并说服范长生资助李雄粮草马匹。起义军绝处逢生,士气大振,李雄还分军派李骧攻占犍为郡,截断罗尚粮道,官军因此人心惶惶,无心恋战。

西晋永兴元年(304年),起义军攻入成都,罗尚败逃江阳(今四川泸州),蜀地失守。

大成国立

他年逾八旬官拜丞相

攻占成都后,李雄派人送信给范长生说,十分敬仰他的名德,想拥立他为君主。但是,范长生不答应,回信劝李雄自立为王,李雄于是称成都王,国号大成。他派官员和仪仗去拜范长生为丞相,范长生坐着素舆(道家车驾)来到成都,李雄亲率百官出城迎接,他的堂弟李置因不愿列队迎候,被斩首示众。

李雄称范长生为范贤,尊他为四时八节天地太师,封西山侯。特许他保留私人武装,无须服徭役,封地租税都归范家。

西晋光熙元年(306年),李雄称帝,范长生已88岁高龄。在他辅佐下,李雄虚己受人,轻徭薄赋,立官学,兴文教以端风化,大成政权出现道不拾遗、夜不闭户、刑不滥及、狱无滞囚的太平景象。而北方则接续出现“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为黑暗、民众最为苦难的时代。由于巴蜀百姓富足,国库充实,社会秩序稳定,中原百姓到蜀中避难者络绎不绝,天水、武都等地都奉贡称臣,关中来归附的人也越来越多。

《资治通鉴》载曰:“长生博学,多艺能,年近百岁,蜀人奉之如神。”他治国辅政与前燕慕容恪、前秦王猛齐名,尤精书法,其笔触豪放,饱满大方。范长生另著有《蜀才易注》十卷,其说散见于唐李鼎祚《周易集解》,明代三才子之首、学者杨升庵(杨慎)誉之为“西山蜀才”。(光绪《黔江县志·张公范贤传》)

东晋大兴元年(318年),范长生辞世,享年百岁,李雄任命他的儿子范贲为丞相。334年,李雄去世,成汉统治集团变得腐朽残暴,国力也很快衰落。永和二年(346年),东晋大将桓温伐蜀,次年,成汉灭亡。晋军主力撤离后,成汉旧将邓定、隗文等人攻占成都,拥立范贲称帝。永和五年(349年),晋军再次攻破成都,俘杀范贲等人,蜀地暂获安宁。(《华阳国志·李特雄期寿势志》)

蜀地民众感念范长生的恩德,在青城山修建长生宫祭祀他,尊崇他为“长生大帝”。光绪十九年(1893年),黔江知县张九章撰写《范贤传》,集资在县城西门兴建范公祠,1992年因扩建新城而拆迁。2013年,黔江河上建起长生桥,武陵水岸将原范公祠所在地一段命名为长生苑,小南海镇十三寨重建有范公祠。清康熙初年,彭水县为纪念范长生,在迁乔乡(今长生镇)水田坝建有长生观,今为小学校。

俱往矣,时过境迁,唯有长生桥下依然流水潺潺。

(作者系重庆散文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