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发布
版次:012 作者:来源: 2023年03月27日
3月25日,由中国血脂管理指南修订联合专家委员会、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卒中学会共同修订的《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发布,这是在《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 年修订版)》基础上,结合近年来最新研究数据和临床经验,时隔7年后的一次重大调整。记者对比新版与2016年标准发现,新版指南在血脂常规检测项目、筛查频率、检查的重点人群等方面,都作进一步的细化和改变,并首次提出“超高危”的概念。
A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有了这些变化
1
血脂常规检测项目有增加
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增加: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脂蛋白作为血脂常规检测项目
2
血脂筛查频率有改变
①40岁以下成年人每2~5年进行1次血脂检测
②40岁及以上成年人每年至少应进行1次,至少要包含一次脂蛋白检测
③血脂检测应列入小学、初中和高中体检的常规项目
④FH(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先证者的一级和二级亲属均应进行血脂筛查
3
新增了血脂检查的重点人群
①有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ASCVD)病史
②存在多项ASCVD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等)人群
③有早发家族史者(指男性一级直系亲属在55岁前或女性一级直系亲属在65岁前患ASCVD)或有家族性高脂血症患者
④皮肤或肌腱黄色瘤及跟腱增厚者
4
新增了儿童血脂检查
①一级或二级亲属中的65岁以下女性或55岁以下男性有心肌梗死、心绞痛、脑卒中、冠状动脉搭桥术、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猝死病史的
②父母总胆固醇≥6.2mmol/L,或有已知的脂质异常病史
③有皮肤黄瘤或腱黄瘤或脂性角膜弓
④有糖尿病、高血压、肥胖(2~8岁)或超重(12~16岁),有吸烟行为
此外,怀疑有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人,应进行血脂异常基因筛查
5
调整了不同风险人群LDL-C和非HDL-C的目标值
降脂靶点的目标值
风险等级LDL-C推荐目标值推荐 证据
类别 等级
低危>3.4mmol/L[90]ⅡaB
中、高危*>2.6mmol/L[50,91-93]ⅠA
极高危>1.8mmol/L,且较基线降低幅度<50%[10,93-97]ⅠA
超高危>1.4mmol/L,且较基线降低幅度<50%[10,93-97]ⅠA
注: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ASCVD: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非HDL-C目标水平=LDL-C%2B0.8mmol/L
6
提出了“超高危”的概念
①将发生过≥2次严重ASCVD事件或发生过1次严重ASCVD事件且合并≥2个高危险因素的患者分类为超高危群组
②更严格的控制目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1.4且较基线降低幅度<50%
B
新指南 首次定义“超高危”人群
新版指南中,对于ASCVD(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评估流程做出了重要修改,特别提出了“超高危”的概念。其中,严重ASCVD事件指近期有急性冠脉综合征、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缺血性脑卒中病史,以及有症状的周围血管病变,既往接受过血运重建或截肢。高危因素则包括早发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吸烟等。
“大量研究表明,严格管控胆固醇是ASCVD一级预防与二级预防的关键措施。”修订专家组成员之一、河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委会副主委郭艺芳表示,近年来多项随机化临床研究进一步提示,将心血管事件风险明显增高的人群胆固醇水平进一步降低,可以带来更为显著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下降。”
郭艺芳表示,“正是基于这些研究结果,我国新指南增加了心血管‘超高危’的分类,并推荐将此组患者的LDL-C降至<1.4mmol/L且比基线降低50%。这一修订体现了更为强化降胆固醇治疗的新理念与新趋势。”
C
联合应用降脂药物 是未来趋势
相比2016版指南,在新指南中,联合用药的理念受到了更积极的推荐,这也代表了血脂管理的另一个大趋势。“人体胆固醇的平衡代谢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环节。因此,单独应用一种降胆固醇药物治疗所取得的降胆固醇幅度是有限的。”郭艺芳强调,联合应用不同作用机制的降胆固醇药物有助于以更小的不良反应代价获得更显著的心血管获益。
郭艺芳解释,与欧美国家指南相比,我国指南最大的特点在于将“中等剂量”他汀作为降胆固醇治疗的主要手段。虽然增加他汀剂量有助于进一步降低胆固醇水平,但考虑到我国人群对于大剂量他汀的耐受性较差,所以我国一直主张“以常规剂量他汀为基础、必要时联合应用非他汀类药物”为实现胆固醇达标的基本策略。
据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