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市街 原来是卖猪的 油市街 其实叫牛市街

母城百年街巷 回忆流逝时光

版次:010    作者:来源:    2023年03月28日

解放碑老照片

解放初期,解放碑邹容路拓宽工程现场。 据重庆日报

重庆长江大桥通车前,储奇门车渡码头拥堵不堪。

1989年的好吃街。

□林文郁

母城,重庆渝中。

这里所说的街巷,是指渝中曾经的老街巷及后来的新街巷以及它们的相关故事。

关于渝中街巷,重庆文史研究馆原副馆长彭伯通在《古城重庆》里这样说,“从旧的街名到新的街名,有一种实质的变化。原来的街名具有一定的内容,反映出街道的特征;新的街名不再具有原来的意义,而是一种代号。不过,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名词,从这种意义来讲,代号也是一种时代的反映。”

在渝中,从清末开始到民国初年,虽然有一些街巷与原来的命名已相去甚远,如“售珠市街在早为售猪市街”(彭伯通语),油市街原为牛市街,但仍有一些街巷依然是当初命名时的含义,如川道拐正在拐上,衣服街依然出售衣服,通远门可以通达远方……

本文希望提供一个新视角,以便大家了解母城渝中的街巷在百年历史中曾经有过的变化,回忆那段已经流逝的时光。

1

民国初年的街巷

三门洞梅子坡属“四时不干”

老古楼木牌坊则是繁华之处

民国《重庆乡土志》记载:“重庆地形,地势刚险,重屋累居;沿岸结舫水居者千有余家,九门舟集如蚁。陆则受廛,水则结舫,计城关大小街巷二百四十余道。酒楼茶舍,与市闼铺房,鳞次栉比。”这是民国初年对渝中市貌及街巷的一个总体描述。

那时的街巷是一个什么状况,以及有何特点呢?这可从民国3年(1914年)5月傅崇矩所编制的《重庆街道新图》中读出一二,此图所说重庆,主要指母城渝中。这张地图为墨线勾勒,单色印刷,比较简单。地图分上半城与下半城,符合当时的实际,并按三种类型将重庆的街巷作了区分。

地图上,“四时不干之街巷”被列为一类。所谓“四时不干”,并非指天气,而是指人气。即这些街巷因主要分布在码头附近,系“九门舟集如蚁”的所在,是重要的货物集散地,因此人流量大,一年四季周而复始,日夜川流不息。这类街巷,较有名的有三牌坊、四牌坊、十八梯、金紫门、三门洞、绣壁街、夫子池、横街、梅子坡、朝天门等。

第二类是“有坡坎之街巷”,这类街巷共有102条之多。以“坡坎”名之,充分反映了山城重庆爬坡上坎的地理特征。这些街巷有神仙口、杨柳街、太平门城墙街、新古楼、状元桥、县庙街、回水沟、黑市(丝)机房、草鞋街、小梁子、铁板街、九尺坎、过街楼、石门坎等。

而人气最旺的街巷则被纳入“最繁盛之街巷”。此类街巷多位于下半城,可见当时重庆的经济发展是由下半城发端,并逐步延展至上半城的。这类街巷有陕西街、白象街、花街子、老鼓楼、半边街、老古楼、大梁子、木牌坊、绣壁街等。

从地图中也可看出,到了民国初年,由于较场坝环形区域开阔,形成了磁器街、衣服街、草药街、木货街、铁货街及荒货街等。也因小商品的流通而日趋繁荣,成为新的商业贸易集中地带,“酒楼茶舍,与市闼铺房,鳞次栉比”,已与陕西街等同列于重庆最繁盛之街道了。

2

抗战前的街巷

朝天门差点改为“中山门”

三层土地变成了“中山路”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西迁不久,重庆母城街道更换了名称。这次更换,绝大多数人以为是国民政府迁来后的动议,其实换名早在1936年就提出来了,只是阴差阳错地挨到了1939年。

1936年2月,重庆的报刊刊登了重庆市新生活运动委员会向当局提出的改换街市城门名称的建议,原因是“因旧名多含迷信及封建意识”。建议有三个方向,“(一)查改换街名,拟初以马路或地当要冲之处入手,俟成习惯时逐步更换。(二)本市各区街道,凡以庙冠名者,请逐步酌加改换。(三)兹开列先行更换之街名如后。”

同时,新拟出了十二个建议名称。让人吃惊的是,朝天门也进入了改名的范围,甚至还被列为第一项。建议中说:“朝天门,为轮船抵埠时旅客必经之,请改为‘中山门’”。此外,接圣街、三层土地、字水街建议改为“中山路”;“复兴路”则包括了小什字、木牌坊、小梁子至过街楼;镇守使街、绣壁街和麦子市街,建议改为“平等路”等。

对照后来1939年的街巷改名可知,实际很多名称早在这次建议中就已提出,只是未实施而已,如民族路、民权路及民生路,几乎与1939年的改名一致。再如,中山路、中正路、复兴路及和平路等,虽然后来改动的不是本建议需要改动的街巷,但在彼时已经提出,只是改在了别的街巷而已。当然,后来改动的街巷名称,也并不是完全照此建议全收的,而是有所取舍与调整。

3

抗战中的街巷

纸码头盐码头消失了 神仙口二门洞不见了

抗战期间的1939年,重庆进行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街巷改名,涉及渝中、南岸、江北及沙磁地区。新中国建立后,一些街名进行了改动,许多沿用至今。

母城渝中部分,信义街是由原接圣街合并二门洞、三门洞后形成;陕西路是自状元桥绕道门口至大十字起,上中下陕西街及三元庙街;鱼市街至小什字,即鱼市街、关庙街、上下督邮街变成了民权路;自会仙桥起,小梁子经木牌坊、龙王庙,小什字至打铜街,成了民族路;旧名牛皮凼,从夫子池、牛皮凼穿售珠市、冉家巷至第三模范市场路段,是大同路;自临江门经夫子池、桂花街,穿民权路,沿三教堂、杨柳街至神仙口,则成了中华路。此外,合并洪崖洞、大院坝、新山王庙、老山王庙后,成了洪崖洞街;合并领事府巷、打枪坝后,成了新的领事巷;纸盐河街则是合并纸码头、盐码头、猪毛巷和大火巷而成。

经过一系列大规模的地名调整,老重庆原来的一些街巷大多换了新名称,而像神仙口、二门洞、纸码头、盐码头、存心堂、圆光门、段牌坊、箭道子等老地名,也就渐渐鲜为人知了。

在这些新地名里,最长的一条路要算“林森路”(今解放东路、解放西路):南纪门至过街楼,自麦子市起审判厅、绣壁街、镇守使街、段牌坊、石牌坊、三牌坊、二牌坊、一牌坊、鱼市口、四方街、老鼓楼、上下新丰街、县庙街、状元桥。

4

“文革”中的街巷

“红色街巷”席卷山城

飞来寺也改成了红旗坡

新中国成立后,渝中街巷名称在个别地方又进行了调整,如林森路改为了解放路,中正路改为新华路,民国路改为五一路,国府路改为人民路等等。

“文革”期间,许多历史街巷的名称又进行了修改。当时,以“红”字命名的街巷可谓席卷山城,比如,红港(原朝天门)、红港路(原陕西路)、红旗路(原中山一路、中山二路)、红卫路(原民族路)、红卫广场(原较场口、老街、韩家祠)、红星路(原中山三路)等。还有一些改名则让人啼笑皆非,比如飞来寺改成了红旗坡,原筷子街、药王庙街改成了红卫支三路,神仙洞街改成红旗支路。当时,甚至还有人提出:“重庆市应该改名,要改为红岩市才是最革命的,因为重庆两字是古人命名的,是封资修的东西,必须铲除!”令人哭笑不得。

此外,以东风、光明、曙光、光辉、向阳、向东等命名的街巷也为数众多,比如东风一街(原中大街)、光明街(原肖家凉亭、二府衙、仓坝子街)、光明巷(原操场坝街)、曙光街(原望龙门、芭蕉园)、光辉街(原凤凰台)、向阳路(原中山四路、上清寺后街)、朝阳巷(原书院街、爱人堂巷)、灯塔街(原石板坡正街)、勇敢巷(原四贤巷)、工农兵街(原张家花园街)、反帝路(原邹容路)等。

渝中街巷名称,多有来路和由头,富有历史文化底蕴,也是一个时代的见证与记忆。如今,这些街巷多已恢复了原有名称,使我们依然可以根据街巷名去追寻那曾经的历史烟云与文化印记。

(作者系重庆中华食文化研究会名誉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