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92岁西山钟楼 原是海关收税计时钟

版次:011    作者:来源:    2023年03月28日

建成不久的西山钟楼(万州博物馆供图)

三峡移民搬迁复建后的西山钟楼(骆仁新 摄)

□骆仁新

“布帆一转见钟楼,落日青山古万州。”滚滚长江流经万州城区时,画了一个优美的弧形。数十年来,人们乘船来到万州,无论是顺江而下抑或溯流而上,只要一拐过弯来,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座傲立于大江之畔的巍峨钟楼,这就是与武汉江汉关钟楼、上海海关钟楼齐名的长江沿线三大钟楼之一——万州西山钟楼。

以雄踞西岩之麓而得名、以矗立长江之滨而闻名的万州西山钟楼,为中西合璧建筑。始建于1930年,于1931年竣工,通高51.71米,共十一层,是万州的标志性建筑和长江上游的重要景观。

七八里远也能听见钟声

据何朝俊所撰《西山公园史话》记:1930年,王陵基(四川军阀刘湘部下第三师师长)兼任万县市长,发动富绅捐献,修建钟楼……共贰拾万银圆,随即动工兴建。

修建钟楼的初衷,是为搬迁到西山路的重庆海关万县分关,方便计算商船船舶吨税的时间,并为长江上行驶的船舶起到航标和灯塔之用。

相关资料记载:西山钟楼聘请留学生建筑师董炳衡(一说董建恒)设计,他综合中国亭和塔的造型,又融入西洋建筑优点,达到了风格中西结合、造型别具一格、气势巍峨壮观的效果。

钟楼为砖、石、木、混凝土混合结构,建筑面积1184.98平方米,高50.24米。楼身横截面为正方形,每边长12.86米。2-4层四面有窗,5层四面开门并各有一个观景小阳台,8层有出外观景的回廊,其上为木质双层盔式八角形尖顶。

钟楼第5层为机房,安装德国定做的巨型机械报时钟驱动部分,通过连接机构定时敲响悬吊于盔式八角形尖顶内的吊钟。该钟于1932年5月30日安装完毕,每小时敲钟一次,1小时1响,12时则12响。钟声全城可闻,长江南岸七八里远的翠屏寨也能听清。

钟楼底层为高12.5米的畅厅,四面均为西式半圆形拱门,边上建有螺旋铁梯通二楼。畅厅中央有铁栏围护高7.7米、四面均宽1.34米的长方形石碑。碑体四面原镌刻有晚清拔贡谢仙庄所撰《处事格言》,人称《处事格言碑》,后来碑文被铲掉了。

西山钟楼甫一建成,即成为万里长江上一道靓丽的风景。它不依附于任何建筑而兀自独立,且高大雄伟、造型别致,在长江沿线三大钟楼中鹤立鸡群,吸引南来北往的旅人目光,成为万州当之无愧且无可替代的地标。2019年10月7日,它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日机炸弹落顶上也毫发无损

建成已逾92年的西山钟楼,如一位阅尽沧桑的耄耋老人,也经历了自己的风雨人生。

1940年7月28日,原万县市园林管理处副主任陈袭伟,曾亲眼看见了西山钟楼遭日机轰炸的情景:一颗炸弹落到钟楼顶上,瞬间又掉落到不远的地上,炸出一个大坑,钟楼却毫发无损。

之后,钟楼木质部分又遭白蚁蛀空。到1952年,其顶部行将坍塌,一些木结构也损毁厉害。当时的万县领导决定进行维修。这次维修,换掉了一个开裂的大梁,改建了挑梁,取消了一个小房子,在外墙面刷了水泥砂浆和灰浆。由于没有钢筋、水泥,多数部位仍用木结构还原。

1968年,钟楼顶部的木料又被白蚁蛀空,再次濒临垮塌,为消除安全隐患而将顶部拆除。此后长达十多年,钟楼都以秃头形象出现在人们眼前。改革开放后,钟楼维修提上日程。上报方案决定弃用木料,拟定钟楼顶部全部、其他部位也尽量改成金属结构。方案经批准后,于1981年再次拉开维修序幕。这次维修,政府拨款20万元。维修重点在七楼以上,用钢筋水泥重新浇注了圈梁和大梁,将木柱改成型钢和角钢,支撑吊钟的架子改成钢架,木楼板改成钢板,用铝皮重新制作双层盔式八角形尖顶,内墙和百叶窗也改成了铝皮。这次维修较为彻底,对外墙也进行了勘察和测算,看到的墙体均由较大的砖头砌成。因改成钢结构增加了重量,为保险起见又挖开了地基。这次维修直到1982年12月才结束。

后来,钟楼内发生了一次火灾,烧毁了中间几层的木结构。为彻底消除隐患,维修时将楼内所有木栏杆、楼板和楼梯,全改成了金属材料。

老吊钟报时早已成绝唱

2019年7月23日,笔者首次进入钟楼内部,一窥神往多年的秘密。来到二楼,一眼瞥见当中的谢仙庄铜像。这尊着清朝服饰、留长辫的谢仙庄全身塑像,将一位学识渊博、阅历丰富、正直儒雅的老先生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三方墙壁立有数块长方形木刻的《处事格言》。五楼保留有原机械钟的齿轮驱动箱,旁边则是改成电子石英钟后的智能塔钟控制箱。五楼和六楼之间,四面安装有直径约3米的巨型钟面,背后是不大的指针驱动箱。八楼即钟楼主体的顶楼,相当于房屋天楼,其上就是双层盔式八角形尖顶了。原来的机械吊钟仍在,只是连接机构已经拆除。如今,此处的四面小窗各安装了一个与智能塔钟相连的小喇叭,人们听到仿若原吊钟的报时钟声,都是从这里发出的。

近年,历时已近一个世纪的万州西山钟楼再次修葺一新,安装灯饰并升级改造后,依然傲立于美丽的高峡平湖之滨,散发出迷人的魅力。

(作者系重庆万州区文旅委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