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做好4件事 稳住你的血压

版次:012    作者:来源:    2023年03月28日

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明明刚睡了一宿觉,起床时大脑却昏昏沉沉,甚至出现头晕。许多人认为这可能是大脑供血不足,却忽略了来自低血压的影响。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告诉你低血压是如何引起头晕的,并提醒你春天尤其要稳住血压。

A

起床后头晕

可能是低血压“捣乱”

早晨睡醒后,人体由抑制状态转入兴奋状态需要一个过程。如果立即起身穿衣、洗漱,身体没适应过来,血流也比较慢,不能及时将氧气输送到大脑,就容易出现头晕、眼花等不适。若起床后经常头晕,就要警惕“体位性低血压”。临床上,这种病的发生率达20%~50%,以65岁以上老人居多。研究显示,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近三成患体位性低血压,若合并高血压则患病率更高。

正常情况下,人体平躺或下蹲时,体内分布在下肢的血液相对较多,改为站立后,血液能很快回流到上半身,保证大脑、心脏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一旦身体的调节功能下降,血液不能及时回流到大脑和心脏,就会影响身体其他部位的供血,出现血压下降现象,还会头晕、虚弱、晕厥。

需要提醒的是,为了避免跌倒,起床时一定要慢,尤其是老年人,睡醒后过3分钟再坐起来,在床边坐3分钟再慢慢站起来,能有效减少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若出现体位性低血压症状,应尽快下蹲、坐下或躺下,帮助维持血压。

此外,以下原因也会造成起床后头晕:

♦血黏度增高

♦颈源性眩晕

♦后循环脑缺血

♦心源性头晕

B

清晨,

每日血压的“第一道坎”

正常人的血压并非一成不变,在一天中呈现以下变化规律:

♦晨起后 人们需要从事各种活动,交感神经变得兴奋,血压升高,各种脏器供血增加;

♦夜间 人体活动减少,迷走神经系统变得活跃,外周血管扩张,一般来说,夜间血压平均较白天下降10%~20%,器官活跃度也会下降;

♦次日清晨 交感神经再次被激活,血压升高,脏器功能活跃。

血压每日这样周而复始,但有些老人和高血压患者在昼夜交替中,血压调控机制失灵,就会出现血压晨峰现象。如果此时段家庭血压测量平均值≥135/85毫米汞柱、诊室测量血压平均值≥140/90毫米汞柱,即可诊断为清晨高血压。研究显示,清晨高血压会对心脏、大脑、肾脏和血管等产生严重损害,是心血管事件高发的首要危险因素,可加快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增加左心室肥厚发生率,以及中风发作风险,损害肾脏过滤功能。

C

做好4件事

血压才不会“乱窜”

刚入春早晚温差大,寒冷容易刺激血管收缩,引起人的血压升高和波动,诱发头痛、头晕等症状,也就是中医认为的“春气者诸病在头”。对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或脑血管病的患者,血管收缩可造成心脑的供血减少,增加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等风险。

气象学家研究发现两个“血压波动规律”:

♦气压下降到最低值、气温上升到最大值时,心脑血管发病患者最多;

♦气压在最低值急速上升或在峰值急速下降时,发病人数也较多。

专家建议做好以下细节,稳住血压“乱窜”:

①注意保暖

开春后不久,北方地区通常会停止供暖,如果觉得室内温度偏低,可打开空调、电暖气等保暖设备;开窗通风及外出时,记得增添衣物。老年人尤其要注意减少清晨和大风、降温天气外出。

②饮食重点分3个阶段

※早春:适合清补,建议吃高蛋白食物,如瘦肉、鱼、鸡蛋、虾等,辅以通阳的佐料,如生姜、葱、蒜、香椿、韭菜等;

※中春:温差较大,骤冷骤热,血压容易突然升高,建议吃一些春天特有的食物,如菊花脑、枸杞芽、螺蛳、河蚌等;

※晚春:气候偏温热,此时食物不能太温太燥,建议以清淡为主,特别是高血压病人,要严格控制盐的摄入,限制热量,稳定血压。

③坚持锻炼

前提是活动量要适度,避免久行、久立、久坐、久卧。病情较重者不要突然改变体位,上下楼梯、上下汽车时注意安全,防止踩空、跌倒等。

④避免长时间如厕

保持大便通畅,忌大便用力及长时间蹲厕,以免血压急骤升高而致脑卒中;同时,尽量不用蹲坑,要使用坐式马桶,相对不易发生脑血管意外。

据健康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