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年前大家都没有收藏意识 大师示范的画,都当废纸扔了
版次:011 作者:来源: 2023年03月30日
鱼香肉丝
苏葆桢作品
□卢郎
建厂时期的川维厂,是很吸引国人眼球的一方热士。
《红岩》作者之一的杨益言,曾来体验生活几个月,漫画家马丁、作协黄济人、王群生等,都曾来川维讲课。1978年夏天,国画大师苏葆桢来川维,为美术爱好者授课,讲了三天。
自己坐车来,没报酬,也没接风宴席
苏葆桢是川维厂工会负责美术工作的杨扬老师请来的,两人是好朋友。苏葆桢是自己坐车来的,没有任何报酬,也没有接风宴席。当时川维只有职工食堂,外面也没有饭馆!
我当时在车队工作,与杨扬老师是邻居,常看他画画,也去了。
教室青砖平房,油毛帖屋顶,屋内摆着长条椅,黑板前面放着一张条桌。苏葆桢讲课,没有稿子,国画的精髓随着他挥舞的手臂,如涓涓细流,流进学员心田。
我去的时候,已是讲课的第二天下午,外面骄阳似火,热气从屋顶透溢下来,犹如置身蒸笼,没有风扇——那时没有这“奢华”东西!
苏葆桢教授不只讲,还作示范。将宣纸贴在黑板上,边讲边拿起毛笔画。一笔轻轻一挑,淡墨,大约是给葡萄定位,再一笔斜着轻柔地一旋,然后笔一顿,一颗晶莹水灵的葡萄就画成了。苏葆桢胖,天气热,屋子又不透风,一会儿后背就湿透了。杨扬老师关心地劝他:“看你累的,天热,你就多讲讲,让小方来画。”
苏葆桢笑笑回答:“大家都热,你这些学员好,我不能让他们只听课一无所得呀。”
小方是随苏葆桢来的弟子,有时苏葆桢累了,也让他给大家示范。小方不能在黑板上画,就将宣纸铺在条桌上画。这时秩序就乱了,学员们都往前挤,伸长颈子围上去看。
遗憾的是,当时的人都没有收藏意识,大师示范的画,都当废纸扔了。
那时的大师,纯粹得不像个大师
当天我听到课讲完,才随众人离去。到食堂吃饭时,见人很多,就站在外面,想等人少时再进去。这时,我看见陈哥陪着生活科科长走来。陈哥是我铁哥们,在指挥部开北京小吉普,这哥子肯定来弄肉吃!打了招呼后,我用勺子敲着吃饭的缸子说:“我也要一份。”
他叫我在外面等着,就同生活科长进了食堂。
就在这时,杨扬老师陪同苏葆桢教授及小方,从食堂对面的招待所出来,边走边说着什么,还用手去拖苏教授的大搪瓷饭碗。
我同杨扬老师打声招呼,说里面人多,热,等会人少再去打饭。
杨扬老师想请苏葆桢及小方到他家去吃饭,说饭菜都做好了。苏葆桢坚持不去,说大家都只有那点粮票,就在食堂吃,不麻烦了。
杨扬老师仍在劝,我玩笑地说:“杨老师,不如这样,等他们打好了饭,端到你家去吃,边吃边摆龙门阵。”
苏葆桢教授连声说好。杨扬老师一时也无语。
这时,陈哥端着一盘冒着热气的鱼香肉丝出来了,递给我:“吃完把盘子送进去。”就又进去了。
加上我,四个人的眼睛,齐刷刷地望着我手中的鱼香肉丝!那鱼香肉丝炒得油亮滋润,浓郁的鱼香味扑鼻而来。
这下我尴尬了,端着这盘鱼香肉丝走也不是,不走也不自然。想想,索性拖过苏葆桢手里的碗,将鱼香肉丝倒进碗里,递给他,再拖过小方手里的碗:“等一下,我去打饭!”
我以还盘子为名,插队打了半斤米饭,出来,将饭递给小方:“好了,这下你们可以到杨老师家吃饭了。”
三人愣怔了一会,连声说着谢谢,就随着杨老师走了。
看着三人走远了,我才发现:我忘了向小方要饭票了!鱼香肉丝我不心疼,反正我没出钱,但这半斤饭票,却让我心疼了好一阵。
多年的往事了,至今想来,那时的大师,真的不像个大师!
(作者系重庆古川菜研究院秘书长)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苏葆桢(1916—1990),著名国画家,师从徐悲鸿、张书旂、傅抱石等大家,西南大学教授(原西南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原重庆国画院副院长。2021年苏葆桢作品《硕果累累》(约15平尺)以56万元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