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都夜话》背后那些不曾言说的夜话

版次:009    作者:来源:    2023年03月31日

光影交织两江汇 据重庆日报 (资料图片)

马及人

作者和马及人(右)

《雾都夜话》拍摄花絮

□陈显涪

“这不是电视剧,这是真人真事,是我们老百姓,自己演自己的故事。”

这是重庆电视台栏目剧《雾都夜话》的片头语。这令人耳熟能详的声音从1994年开始,在空中回荡了30年。许多重庆人从懵懂天真的童年听着它长大成人,更多人听着它由朝阳喷薄的岁月走向人生的夕阳无限……

就是这档重庆人自己演自己故事的《雾都夜话》栏目剧,缔造了近30年的重庆电视艺术传奇。它陪伴了一代重庆人,说起这个节目,都竖起了大拇指!

有人说,它是一幅山水画,画出了山水相连的田园山庄。

也有人说它是一幅人间情,演绎了纷繁复杂的红尘真爱。

创办于1994年10月的《雾都夜话》,至今已近30年,拍摄播放了上万集。三十而立,《雾都夜话》立起来了,它创下了重庆电视台文艺节目收视率之最,是重庆地区收视率和收视份额唯一进入全国栏目总排名前十名的栏目。它为重庆争得了荣誉,重庆方言和重庆的电视艺术由此走向了全国,全国所有的电视台纷纷效仿。

笔者近日采访了栏目剧创始人,《雾都夜话》栏目制片人、总编导马及人,从他的口中,我们获知了一些《雾都夜话》背后那些不曾言说的“夜话”。

迫于压力放弃方言 北京观众一通电话让重庆话复出

烟花三月,我见到了马及人,此时他的身份又多了几重——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微视频、短剧委员会会长,国家二级导演、重庆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等。

“一个无聊的人,创办了一个无聊的节目,吸引了一大群无聊的人。”马及人第一句话就说,一个自觉追求“三贴近”的节目刚诞生,既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以上就是反对者戏谑他的“名言”。忆往昔,他这个为老百姓讲故事的人感慨万千——

创业难!马及人创办节目之初走街串巷调查民意,明白了老百姓爱看发生在他们自己身边的故事。于是提出:我们的主体观众是中下层,我们的忠实观众是女人!并努力让节目做到“五化一性”,即:形态的生活化,内容的平民化,演员的群众化,语言的地方化和情景的真实性。但是——

“形态生活化”被反对者谑虐:粗糙!不高大上!

“演员的群众化”遭詈骂:群众上电视是群魔乱舞!

“情景的真实性”反对者呐喊:戏剧不是新闻!

“语言的地方化”被攻击:讲重庆话太低俗!

马及人解释,朴实无华的节目形态与老百姓更近,能多快好省地长期坚持“小成本运作”。演员的群众化让人民拉开了挡在屏幕与观众之间的幕布,让许许多多有故事的人走进屏幕,自己演自己的故事;让电视与人民情感相连,让人民自己也参与办电视。所谓情景的真实性并不是要讲像新闻一样绝对真实的故事,而是讲的故事要让观众觉得很真实。至于“讲重庆话低俗”的说法,马及人讲了个真实的故事:

迫于种种压力,我们拍了几期让演员讲普通话的节目。有一天,突然接到分明是从北京打来的电话,典型的京腔,一种训斥的口吻:“喂,你就是那马及人吗?”我吓了一跳,操起椒盐普通话,“就是,你是……”对方:“你们怎么不着四六啦(北京土话,怎么不实在了)?”我语塞:“啊,怎么啦?”对方:“怎么改啦?为什么要改呀?好好的重庆话,听起来多有味呀!改什么普通话,听起来真腻味!”我恍然大悟:“哦,对不起,请问你是,怎么称呼您?”对方:“甭客气,我什么也不是,就一开出租车的,你们那节目真棒,平时把车停了我都得把它看完。记住啊,改回去说重庆话,否则我就不看啦……”从那以后,马及人更坚信重庆话的魅力。

节目差点被“砍掉”

广大观众投票让它实现关键逆袭

不到一年,在还没有“收视率”这个名词的日子,观众来信如雪片般飞来,“声讯电话”的铃声久久不息!在看完《雾都夜话》讲述的故事以后,观众有的哭了,有的再也坐不住了,纷纷提起笔,拿起话筒向节目组倾诉自己永远都说不完的故事……

有一天深夜,一位女性观众给马及人打来电话:“谢谢你,谢谢你们……是你们救了我,我,本来,今天晚上,想,想,自杀……”她说完突然放声痛哭,那哭声撕心裂肺……

原来,她是《雾都夜话》的忠实观众。她姓闵,与老公是外语学院的同学,婚后原本相亲相爱,生活幸福。天有不测风云,两年前她患上乳腺癌,手术后虽躲过死神,但因失去一个乳房而痛苦不堪!更痛苦的是,最近她发现老公已有外遇。遭尖刻而激烈地质问后,老公索性提出要和她离婚。伤心欲绝的她突然心生歹念,准备毒死老公后自杀。那天晚上,她照常看完了《雾都夜话》之短剧《回来吧!老公》,万万没想到的是,剧中女主角的遭遇竟然与她的现状惊人的相似,不同的是那女人用忍耐、用智慧撵走了第三者,让丈夫自惭形秽,回心转意,最后挽救了家庭。这个故事在她即将堕入罪恶深渊的那一刻拽了她一把!教育了她,说服了她,令她改变了主意,决定好好地活下去……

像以上这样的故事还有许多。即便如此,《雾都夜话》仍在“毁誉参半”的氛围中挣扎;在“管、卡、压”中艰难度日。马及人感叹道,那年月,他连领一盘拍节目的录像带都备受刁难,连评职称都有某反对者私下拉拢评委们不投他的票……

就在节目差点被“砍掉”的关键时刻,是广大观众举手投票让《雾都夜话》实现了关键的逆袭:

1999年,经大重庆千千万万观众投票,《雾都夜话》被评为观众最喜爱的电视节目第一名!

颁奖会上,一位面容沧桑的老农民讲了他自己的故事:他和他哥哥都是《雾都夜话》的忠实观众。他家在酉阳,与家在贵州的哥哥一江之隔,他家有电,但买不起电视机。哥哥买了电视机,但家乡常停电。于是,只要停电,哥哥就用背篼背起电视机划渔船过乌江,到弟弟家看完《雾都夜话》后再回贵州……听完他的故事,在场的许多人都为之唏嘘,连那些“反对者”的目光似乎也和善了几分……

创造雾都夜话现象

创始人说争取做点人民喜欢的事

从那以后,以湖南为最先,全国各省市到重庆来学习取经的人络绎不绝。由马及人率先实践的“栏目剧”如雨后春笋在全国各地处处开花。随着节目上卫星播出,全国东西南北的电视观众通过《雾都夜话》听懂了地道的重庆话;通过《雾都夜话》了解了重庆,爱上了重庆。不久,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专门成立了栏目剧委员会,推选马及人担任会长,负责全国栏目剧的普及、提高和评奖。之后的日子,全国的许多媒体纷纷仿效《雾都夜话》,开辟专栏讲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故事,一时间被业界称为“雾都夜话现象”。

2006年12月,《雾都夜话》之短剧《两个老头》和《烟酒老头》并列荣获全国第一届栏目剧评优一等奖,马及人被授予“中国栏目剧杰出贡献奖”。

2007年,权威杂志《市场观察》举办创新中国电视大奖评选,将“年度栏目剧”称号授予《雾都夜话》,其评语令他笑得有些苦涩——虽然曾被指责为一个无聊的人创办了一个无聊的节目,吸引了一大批无聊的人,却坚持小成本制作,运用普通人自己演自己的真实故事,牢牢抓住电视观众的收视人群,始终受到观众欢迎而经久不衰。

2009年10月,经中国广播电视协会评选委员会评定,《雾都夜话》被评为“新中国60年有影响的电视栏目”……

时至今日,每当夜色蒙蒙、华灯初上,山城重庆的上空总会回荡着广大民众熟悉声音:这不是电视剧,这是真人真事……

在与马及人告别之时,笔者请他言简意赅概括一下对自己事业的总结。他想了想:谈不上什么事业。我只是个讲故事的人。自古以来,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吃这碗饭总要做点事。尤其对亲爱的母城重庆,现在已经是欣欣向荣,综合发展居全国前茅,但影视行业却相对有些落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电视人,争取为人民做点事,做点人民喜欢的事不好吗?虽然我已经老了,但我还在继续努力!

看着那满墙壁的奖状,笔者心生敬意,马及人还抱出了全国各地发表有《雾都夜话》报道的杂志和报纸,那堆积如山的纸媒,更是令人难以置信。

那里面,浇灌了他多少汗水和心血,更蕴含着他无尽的追寻和探索。(作者系重庆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