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的生活从家长生火做饭开始 孩童在街头打陀螺滚铁环踢毽子 逢年过节居民们排队买肉买粮油 ……

你可向往老万州的旧时光

版次:010    作者:来源:    2023年04月07日

清库前的文明路电影院(骆仁新摄)

民国时期的环城路西门段

□骆仁新

我出生于原万县市城区的环城路,爷爷、奶奶在那里把我抚养大。屈指算来,除了随父母居住过近两年、下乡当知青两年外,前后在环城路住了23年有余。我在那里读了小学、初中,走入社会、下乡落户、读完中专、参加工作,度过了懵懂童年、发蒙少年和黄金般的青年时代。

在我成家后爷爷去世前,也常回环城路看看。环城路有我不少儿时伙伴、中小学同学和街邻朋友。有邻居叮嘱我一定要写写环城路,欣然应允。

千年古城池

环城路是原万县古城所在地。史载,万县自东汉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始独立设县,县治置长江南岸羊飞山下长滩井(今万州区长滩镇),名羊渠县。西魏废帝二年(553年)徙治江北,选址与长江相交的支流苎溪河东岸,襟山带水设立县治,时称鱼泉县。县城迁建至此后,无论体制、名称如何变化,城址再无变更。

万县县城自明朝发轫以土筑墙,设东、南、西三座城门。因长江大水致城墙多次坍塌,官署、民房亦被淹溃,万历三年(1575年)改筑石墙。后来,因长江大水仍致墙崩城淹,尔后再于城墙外增筑堡坎,修建排水沟。

万县城池为什么没有北门?因为北面是山。这座呈水滴形、面积约一平方公里的小城,东、南、西三面环水,犹如天生的护城河,再修城墙、谯楼、兵房和炮台拱卫;北枕都历山(亦称珠顶山、北山),山上又建石城相助。如此,城虽小,但依山傍水,扼北山之咽喉,呈高屋建瓴之势,易守难攻也!由此可见,冷兵器时代古人建城选址时,除了以水为生命之源逐水而居外,尤其注重防御功能。

官署衙门坐北朝南,设在南门之后,大门前一坡宽大石梯直对南门,由此出城下河即是码头。故南门处一直为州、县署衙,以及后来的市、区政府所在地。清代时,倘遇战乱,署衙内凡知县署、儒学署、营都司署等,均暂避北山石城公干。1949年后,署衙成为万县市政府(1955年4月—1968年4月称人民委员会,简称人委)驻地,将大门改在原侧门文明路,便利车辆进出。

长江之滨、苎溪河畔、北山脚下这座古城,至2002年底三峡工程清库时拆毁,跨越了十五个世纪,作为万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1370余年,在万州区的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

现代环城路

民国十四年至十七年(1925年—1928年),杨森主政万县,制订建埠规划,大兴埠政,环城路就是其主持修建的第一条城市公路。

民国十四年(1925年),万县被北洋政府宣布正式开埠后,商贾云集,人口激增。同年11月,万县在老城成立商埠筹备处。后杨森改为万县商埠督办署,聘任商埠筹备处委员任海暹为辟埠建城工程师,负责规划和修建埠城。工程建设则主要由木工出身,后从事建筑施工,被誉为县中“鲁班”的著名工匠陈裕发承揽。

之前的万县,道路宽度不超3米,皆为青石路面,因兼具江城与山城特点,坡坎纵横,既狭且曲。呈圆环形的环城路绕城一周,故名环城路。同时在居中处再建一南北向公路,将环城路分成两个半圆,名“文明路”。建路时,夷高堙下,通沮去塞,拆房拓宽。

环城路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初建成,全长774米、宽9米;文明路长142米、宽9米,均为泥结碎石路面。之后改建为三合土、混凝土兼沥青路面。

环城路、文明路建成后,单位和市民围绕公路建房。南门和西门段公路外侧就是城墙基础,成了上好又不需花钱的房屋地基,建房后还成了房屋建在高峻城墙基础之上的一道奇观。以致后来人们将原城墙基础,分别称为西堡坎、南堡坎、东堡坎。

在宽敞平坦的新修公路两旁建房造屋后,人们又在人行道栽植柳树。于是,老城由以前的木板壁、竹笆折、茅草房,变成了或中式宏阔大院,或中西结合的2-4层楼房,鳞次栉比,林荫夹道,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不但一改以前的低矮、简陋、破旧形象,还消除了多年来火灾频发,且一烧一条街、甚至半座城的安全隐患。

除了环城路,还在南门口建了宽大的下河石梯,建了北山公园,并在园内建了高大气派的图书馆(后改为公安局看守所)。尤以万安桥建成后,城区向西拓展,十多条城市公路及学校、医院、公园、运动场等配套设施陆续完善,现代生活方式随之进入。

难忘旧时光

小城的一天是从家长生火做饭开始的。因家中有人上班、孩子上学,所以天不亮就早早起床。那时没有煤气罐、天然气,燃料先是煤球,后是蜂窝煤,都需废纸和木屑引火。还要用蒲扇使劲扇一阵子,才能在烟雾弥漫中好不容易燃烧起来。

接着是女人们倒尿罐、夜壶,雅称“除后”。那时公厕少,且既简陋又脏,家里更不可能有卫生间,所以家家都有陶瓷尿罐、夜壶。早上天还没亮,护城寨关口的菜农就把粪桶摆到公路两旁。一条街上的女人用竹制的尿罐刷把,用力洗涮尿罐、夜壶,发出“咚咚咚、哗哗哗”的声响,犹如清晨的第一支交响曲,将沉睡了一夜的城市从寂静中唤醒。

那时虽然没有不断翻新的现代玩具,孩子们的娱乐同样丰富多彩。女孩子跳橡皮筋、跳房子、踢毽子,围成一圈丢手绢,或一个拉着一个的衣服玩老鹰抓小鸡;顽皮的男孩子花样更多,打仗、捉迷藏、瞎子摸鱼,打丁、飞画、占国,弹玻璃球、打陀螺、滚铁环,用树丫制作弹弓,用黏土制作手枪,用竹篾和纸制作风筝,用木块制作船模、航模。我还先后从二马路建国书店买来《科技小制作》书,按照介绍的方法,用牛皮纸制作纸锅,盛水后放在煤灶上烧,好奇地看究竟纸锅能否把水烧开又不被烧穿?还敲掉废灯泡灯头,去掉钨丝,盛水做放大镜;用硬纸板制作幻灯机箱,并粘嵌玻璃纸,绘上连环画故事制作幻灯片,最后用电筒作电源,用墙壁代银幕放映幻灯。

寒冷的冬天,课间休息时,男同学们背靠墙壁,聚成一团“挤油渣”取暖。炎热的夏季,下午三四点钟,一声吆喝,一条街的青少年都涌出家门,带着毛巾、肥皂和游泳裤,结队去涨水后的苎溪河游泳;或去杨家街口码头,从趸船上跃入长江,搭上二流水,畅快放游黄泥滩。

总之,男孩、女孩各有所爱,各有所乐,虽简单原始,却天然质朴。没有繁重的家庭作业、假期作业,没有花样百出的补习班,家长也没有子女输在起跑线的担忧,儿童少年爱玩的天性得到了尽情释放,好奇心和想象力得以自由发挥,观察世界和认识世界的大门,也在这无拘无束的玩乐中开启。

小城故事多

肉和食油都凭票供应,每人每月一斤肉、二两猪油。肉店距我家不远偏西门处。逢年过节人多,就临时改在我们居住的西堡坎下,一个叫“杨柳嘴”的冷清巷道长期摆放一张案桌处卖肉。

距万安桥不远的“荣芳照相馆”是个老字号,万安桥主体工程竣工时,杨森请了开县一个据称200多岁的寿星李青云来踩桥,他的照片后来挂在相馆橱窗,吸引市民围观了很长时间。我们看到相馆橱窗常挂模范人物、帅哥靓妹和可爱小孩的照片。

位居文明路中段的电影院,是小城的最大亮点!在文化生活贫乏,且1角钱就是一个成年人一顿生活费的年代,看电影属奢侈享受。成人票1角、学生票8分。《小兵张嘎》《英雄小八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等电影,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脑海。记得一天老师又通知有新电影。放学回家,我们姐弟兴奋地找奶奶要钱,没想到一直疼爱我们的奶奶,这次却意外地不给钱了。午饭后,懂事的姐姐失望地上学去了,我却一直缠着奶奶。直到下午的上课时间都快到了,奶奶才给了我钱。晚上,我高高兴兴地一人前去看电影,结果那场名《羊城暗哨》的反特电影,我却没怎么看懂。如今回想起来,家中管钱的奶奶,那时一定是捉襟见肘,实在拿不出钱啊!

那时没有电扇、空调。盛夏酷暑,家家都在门外搭床过夜。晚饭后洗了澡,将洗脸水、洗澡水等先泼在地上退凉,然后将竹制凉床、凉板、木板、躺椅、长板凳、矮木凳、小竹椅统统利用起来搭床。无论男女老幼,都在人行道上乘凉过夜,旁边还点着用锯木屑掺入农药“666”粉制作的蚊烟。一人摇着一把大蒲扇或篾把扇、油纸扇,半躺或躺着摆龙门阵。小孩则缠着大人讲故事;或别无聊赖地看满天星斗,不时还能惊喜地瞥见慢慢移动的卫星,以及划过夜空倏忽而坠的流星。最后,在一个叫樊志全的青年不亚于专业水准的《江河水》的二胡乐曲声中昏昏入眠。街道两旁长长两排搭铺过夜情景,成为那个年代夏日的一道特殊风景。

市公安局距我家不远,向右拐个弯过去就是。刑警队在局机关斜对面办公,门牌为环城路252号。因抓到犯罪嫌疑人在刑警队审讯,故公安局被市民戏称“252”,还常用以告诫人不要犯法,否则把你送到“252”。

“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

每年4-9月的长江汛期,伫立于北滨大道三段移民迁复建的“南门口广场”,目睹脚下露出的环城路遗址,都会引发老市民的不胜感慨和无尽思念,也会自发地向在此游玩的本地后生,或前来新万州滨江环湖旅游区观光的外地游客,深情讲述万州老城的悠久历史和逸闻轶事,以及万州人民为三峡工程建设作出的巨大牺牲和无私奉献!

啊,生我养我的环城路,情牵魂萦的环城路,说不尽道不完的环城路,无论我走到哪里,都不能把你忘记。正好似:“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作者系万州区文旅委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