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古镇两条街 老街300岁,新街74岁

□曾庆福

版次:011    作者:来源:    2023年04月07日

板桥清代古街风貌

风雨廊檐

渝西永川之北,有个著名场镇——板桥,是全国独具特色的廊街古镇。

古镇的布局如教堂上被推倒的“十”字架。“十”字长长的这一竖为板桥正街,短的一横为幸福街。板桥正街像汉隶的弧形,长约1千米;幸福街长约500米。1949年前,幸福街一直俗称“新街”,为清朝时的后续建筑。

板桥老街始建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与大足铁山老街、涪陵大顺老街并称为“川东廊檐老街”三大绝品或孤品。

据史料记载,建场时因上场口搭有过溪的木板,下场口河边有过河的平板石桥,于是称为“板桥”。全镇建筑为明清穿斗结构的高大瓦房,街的中轴线是深深的檐沟。檐沟两边的檐下均裸空无墙,屋瓦下形成各宽六七米的廊街。檐沟如沟渠,宽约1米,四季有活水流动。檐沟两边均为悬山式屋顶建筑,廊街对称,从上场口到下场口,两个半边街组合为封闭通道。如此宏大的廊街,有人考证说这是全国最长最大的风雨古街。

廊街中心的檐沟由条石砌成,每隔20余米,便搭建过沟石板,形成小平桥。檐沟两边便是承重的檐柱及挂着的大红灯笼。对称的两个“半边街”的屋檐,倾斜几乎合接在一起,只露出“一线天空”。下雨时,雨水汇合到中间水沟,看对面如在水帘洞里。门面前面的房屋就是廊街,每间门面前均有较宽的空地供人过路或赶场,每个门面均为前店后堂。向前的屋檐直达沟渠之上,向后的屋檐拖四五间屋的尾巴,直到2米多高的后檐。街房有木楼,分别有店堂、卧室、餐厅、厨房。西边房屋临河,挑水、淘菜、洗衣、洗手,下石梯到水边非常方便。廊街无楼板,屋顶隔三岔五盖有一段玻璃“亮瓦”。有阳光的时候,光线透过“亮瓦”成为斜照的一束,能看到紫外线下众多灰尘如孙悟空翻筋斗云般腾跳。

小时候,我每周都去板桥赶场。街上从早上七八点到午后,人声鼎沸,不在别人耳边大声说话便听不清。有好几段路因店家在廊街两边搭着门板摆摊,过路的空间变得狭窄,赶场人往往挤得水泄不通,不少人被挤到街边,但我却没见到过扒手。

20世纪80年代中期,板桥的市场经济一下活跃起来,改为逢阳历“1、4、8”赶场,部分农村人开始去场口摆地摊,从外地批发小商品来赚差价,生意逐步扩大,成为富裕先锋的一员。场边有一条石子公路,修建于1979年,农民卖鸡蛋、家禽、蔬菜等土特产的,赶场天在场边的公路两边,席地摆放,长度延续一里。

板桥古镇十分平坦。板桥离东山十里,距西山30里,东山、西山是不很高的两条平行山脉,场镇处于两山之间的坝中间。全场又位于一块冲击坪坝上,赶场不爬坡、不上坎。

古镇古迹多。上场口铁匠铺屋边的古碑,高约2米、宽约0.8米,共3块,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得字迹模糊。古碑边,支流上不知何年修建了一座石拱桥,上面的厚石板被赶场人的脚板磨得那么圆润,有的地方磨成凹槽,至少有200年了。下场口的“新拱桥”,那是沿用清代的称呼,现在依然高大雄伟。人们赶场都要从上场走到下场,再从下场走到横场。走走停停,通场走遍,历时半天。

古镇上,有板桥邮电所,俗称为邮局,是一座独体小洋楼,建筑风格与众不同,砖木结构,硬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白色外墙,通高9.2米,檐高8.6米,外形美观,是过去寄信、取信、发电报、汇款、取汇款、订报刊、领取报刊的地方。每逢赶场天,那里人头攒动,人挤人,人推人。邮局工作人员只有两人,一般没有好态度。邮局门外墙边有刻私章的游摊,生意红火。凡是兑换汇款,邮局要求须提供私章盖章,因此刻章的摊桌上摆满木章半成品,顾客站在旁边焦急地等着。

据说邮电所这幢小洋楼建于民国12年(1923年),初为劝学所(沿袭清光绪年间推行的教育改革制度的称呼),是分管教育的机构。1953年前,板桥在历史上属于铜梁县,板桥片区包含今三教、寿永、花桥、玉峰、柳溪、永嘉、安溪等地。后来实行督学制,撤销教管机构,在民国年间,门内左边为邮电所,右边为回春堂药铺,二楼为药库。1949年板桥解放,1953年4月,铜梁县第六区辖地(除永嘉、安溪外)划归永川县管辖,编为永川县第十区,区公所设在板桥场。几年后回春堂药铺搬迁,这里便为板桥邮电所。2011年,原邮电所已被分离搬迁,这里被中共永川区委列为“革命遗址遗迹保护单位”,2014年被永川区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辟为“板桥红色记忆馆”,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在,可以看到那大门边挂着木刻对联:“恒守初心旧址惠春追昨梦;永担使命新民效国忆当年。”

古镇中段,原有禹王庙,部分房屋至今仍存。它位于板桥正街83号,悬山式屋顶,砖石墙体,长15米,进深10.7米,占地面积160平方米,建于清代中期,目前是永川区文化委员会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有住户居住。20世纪50年代,禹王庙曾辟为板桥文化馆,供茶客打牌听书。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禹王庙成为板桥人民公社驻地。20世纪70年代初,公社驻地迁到板桥下场,该处成为照相馆及职工住宅。

禹王庙前宽广的院坝里有一块很大的语录碑,高约2米、宽约3米,基座高0.5米,暗红色砂石打磨非常平整,上部雕有灯笼等饰物。碑体正面刻着《为人民服务》全文,背面刻着《纪念白求恩》全文,均为十分规范的楷书。在街边墙角处,有4个硕大的柱础,是先前禹王庙的遗物。现在,语录碑上的字基本风化。“湖广填川”的移民文化,须听讲解才会知道。

古镇的十字路口往东,有一座较宽大的穿斗大瓦房,从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初,一直是板桥供销社的办公用房和门面。就是这房屋,1950年前名叫张王宫,是板桥古镇标志性建筑之一。如今,这里修旧如旧,辟为“板桥民风民俗馆”,大门挂着长联:“柳水养仁,百代流风延韵;箕山行义,万家乐俗安君。”“柳水”就是古镇边的那条河,“箕山”就是古镇东边十里外的山。馆内有板桥非物质文化遗产泥鳅灯的展览,原来板桥居然有独具特色的泥鳅灯,当地人在过去就是这样载歌载舞庆祝节日、欢庆丰收、追求幸福生活的。

板桥历史文化馆作为永川博物馆的分馆,位于正街108号、110号,挂着对联:“高洞本尊识得唐风宋韵;柳溪桥道引来明朝清街。”据说,国民党内部最大的红色间谍郭汝瑰,1907年便出生于板桥,1919年他才随父前往成都读书。

古镇周边有高洞子汉墓、本尊寺、踏水桥、五一桥等。古镇四周原有七大古寺、九大宗祠……背临柳水,尽显河岸的静谧、小镇的温婉、古朴的柔情。河岸石壁上的大黄葛树,树干盘曲遒劲,枝叶茂盛,能遮住半河嬉戏的鱼儿。现在沿河经过治理,有长长的青石板亲水步道,曲径通幽,游人漫步络绎不绝,风光异常优美。

如今,全国最长的廊街保存完好,青瓦依然覆盖,只是古旧的老屋更加苍老,给我们留下许多值得回味的情怀。(作者单位:万盛经开区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