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父亲牺牲的日子

改为自己生日

——追记红岩烈士王敏之子王心乾

版次:006    作者:来源:    2023年04月08日

王心乾(左)和老伴在一起

王敏青年时期照片

王心乾夫妇(前排)和三个儿子合影

□逸豪

他是烈士后代,身体里流淌着红色的血液;他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他扎根边远山区学校42年,育得桃李满天下;他——就是红岩烈士王敏的长子王心乾。

清明节前夕,笔者带着崇敬的心情赴四川成都、去重庆中心城区、到开州乡村踏访,追寻这位红岩烈士之子的足迹,重拾一份难忘的记忆……

他的父亲牺牲在“中美合作所”

在王心乾家中,珍藏有一张珍贵的照片,每到春节、清明和他自己的生日,一家人都会拿出来进行祭奠。这张照片,是王心乾的父亲王敏26岁时的留影,也是生前唯一的遗照。

在王心乾的记忆中,父亲王敏18岁加入中共地下党组织,历任川鄂边区“五一”工作组长、营山县特支书记,善使双枪,曾化装成商人营救过不少地下党同志。1949年1月王敏被捕,关押在重庆渣滓洞监狱。同年11月14日,王敏和江竹筠、李青林等30位同志一起被国民党反动派集体枪杀于“中美合作所”的电台岚垭。

父亲王敏短暂的一生,留下了智斗反动校长、狱中坚贞护组织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父亲胆略过人、足智多谋、英勇无畏、乐观豁达的形象,一直镌刻在王心乾和他的妹妹们心中。

生于1937年10月4日的王心乾,把自己的生日改为父亲牺牲之日,八十余载筚路蓝缕,身体力行践行红岩精神,直到2023年1月1日生命的最后一天。

他曾是开县最年轻的“娃娃校长”

看到国家积贫积弱、人民苦难深重,王敏多次说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等到全国解放了就去当一名小学教师。

父亲的梦想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15岁的王心乾以优异成绩考进梁平师范学校。1955年毕业时,他主动申请到开县(现开州)的山区学校工作,支持边远地区的教育事业。组织上根据本人意愿,分配他到位于开县赵家区华山茶道坝的华山乡中心小学任教,兼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

华山茶道坝离开县县城35公里,王心乾从老家梁平步行上百公里,来到远离县城的华山乡,踏上了逐梦初心的人生之旅。他选择的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份神圣的事业。王心乾从此怀揣“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耕耘三尺讲台40余载。

1958年10月,已在华山小学工作3年的王心乾展现出不凡的才干,被组织上选送到万县地区教育行政干部学校参加为期10个月的培训。1959年8月培训结束后,王心乾被组织上安排到开县陈家公社(1984年3月恢复长沙乡名)中心小学任校长,他是当时开县教育系统最年轻的校长,不到22岁的王心乾被当地村民亲切地称为“娃娃校长”。

担任校长后,王心乾坚持以德立身,科学管理,教学成绩在全县名列前茅。

在校长岗位上,王心乾一干就是6年多。1960年,“娃娃校长”被开县县委、县政府授予教育先进工作者称号,1963年被开县县委、县政府评为劳动模范。1966年,王心乾加入中国共产党。

“叛徒”儿子来到偏远村小

正在风华正茂、踌躇满志之时,王心乾做梦都没想到,自己会“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川东地下党党员身份认定工作出了偏差,红岩烈士王敏成了“叛徒”,王心乾自然而然就成了“叛徒儿子”……就这样,王心乾的校长职务被撤了,被调到更偏远的天子村小学去当教师。

这件事情对王心乾的家人打击很大,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持续了多年,但他自己始终坦然面对,从不气馁。遇到困难时,王心乾总会把父亲的照片掏出来看,给自己鼓劲加油。

“他没有忘革命烈士的本。”在天子村小学退休教师张兴模的记忆中,天子村小学当时在寺庙里上课,为了改善办学条件,王心乾老师提议村里修学校,自己带头抬石头、挖土方,历时半年,村里有了像样的学校。

后来,王心乾又被安排到条件更差的(周家坝)人和村小学教书,他还是一如既往乐观面对,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他在人和村

小学教书的时间长,和周围的老百姓相处久、感情深,威望也很高。有时干部不好处理的纠纷,都请他出面协调解决。

1983年9月,王心乾被开县县委、县政府评为先进教师。

他带头把“恶鸡婆”赶出了校园

在开县工作了30个年头,王心乾考虑到年逾古稀的母亲身边无人照顾,便和妻儿商量,打算调回梁平工作。

1986年9月,经过多方努力,王心乾夫妻终于如愿以偿调到梁平梨子乡中心小学,一边教书育人,一边照顾孀居近40年的老母亲。他后来到七桥中心小学,当选为学校工会副主席,赢得了老师和学生的喜爱。平时看起来慈祥和善的王心乾,在关键时刻也有挺身亮剑的凛然正气。

1995年,七桥中心小学新校区刚建成时,学校无围墙,当地村民随意穿行校区,习以为常。后来,学校修了围墙,附近的村民有意见,围墙修一次村民推倒一次。有一天,学校教师正在开周前会,突然听到有学生大声喊:“又在掀围墙了。”老师们跑出来站在围墙边组成一道人墙,王心乾冲在最前面,理直气壮地劝阻那些无理取闹的村民。此后,再无村民因为围墙而发生纠纷。

修建七桥中心小学新校区时,有一户村民一直没有搬迁出去。这户村民喂了一条狗,咬伤学生的事时有发生;他还散养了一大群鸭子,学校操场上到处都是鸭粪,被学生称为“恶鸡婆”。

有一天,这位村民赶着一大群鸭子慢悠悠地出门,影响了学生正常入校上课,王心乾见状上前大声说,“你这样太不像话了,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不是养狗放鸭的场所,如果你有子女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不能安心学习,你不气愤吗?人心都是肉长的,我们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给孩子一个安全、卫生的学习环境不好吗?你最好尽快搬出去,不然我们将依理依法采取必要措施……”这户村民从没看到平日里和蔼可亲的王老师发这么大的火,自觉理亏,不久就搬出了学校。

他身体力行践行初心、孝善传家

作为红岩烈士后代,王心乾一直牢记父亲遗志,并告诫自己的下一代:“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烈士们用青春和生命换来了新中国的建立和人民的解放,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脚踏实地工作。”

“王心乾夫妇对高龄母亲很孝顺,母亲想吃什么,就想方设法买来弄给母亲吃……他从不以自己是革命烈士后代自居,也从不以自己当过校长自傲。”在七桥中心小学曾与王心乾同住一层楼、如今年逾八旬的丁贻成老师对王心乾夫妇的孝顺和为人赞不绝口。

有人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王心乾夫妇深夜备课的勤奋敬业、关爱他人的友善慈爱、孝老爱亲的无怨无悔,点点滴滴融入到儿辈们的心灵和血脉之中,王心乾的几个孩子不但事业上都有成就,也遗传了父母的孝顺基因。

2003年,王心乾夫妻二人接受儿子孝心,领着85岁高龄的母亲一同住进了儿子、儿媳在江北区五里店买的房子。一下子住进大城市,王心乾老两口一时还不太适应。好在儿子节假日、生日都带着妻女去陪他们拉家常、煮好吃的,一大家子其乐融融。

2023年1月1日,王心乾因病抢救无效离开人世。他的家人遵照老人生前“死后不设灵堂、不搞告别仪式,不给组织添麻烦”的遗言进行薄葬。

巍巍歌乐山,铮铮红岩魂。有着50多年党龄的王心乾,把红岩精神贯穿到日常生活和实践中,在平凡的岗位上贡献了毕生精力。在后辈和同事、学生心中,王心乾成为一座光彩照人的精神丰碑,熠熠生辉!

(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