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举办帕金森病主题义诊活动

让中老年人不再害“帕”

版次:012    作者:来源:    2023年04月12日

帕金森病主题义诊活动现场

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昨日上午,新桥医院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医学心理科和疼痛康复医学科联合组织了帕金森病主题义诊活动。通过健康讲座、专病义诊、心理咨询、康复指导、术后调控等活动向大众科普了帕金森病规范治疗的相关知识。

很多人谈“帕”色变

其实帕金森病并不可怕

据了解,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65岁以上群体发病率达到1.7%,全球患者数量已超过500万人,并且其中的300多万人在中国,预计到2030年中国的帕金森病患者将增至500万人左右。

该院神经外科主任吕胜青教授介绍,帕金森病从早期诊断到规范药物治疗,再到精准的外科手术治疗,以及全流程心理辅导和康复治疗是帕金森病患者需要坚持的日常功课。通过科学规范治疗,帕金森患者症状能得到有效控制,拥有高质量的生活自理能力,所以帕金森病患者也无须害“帕”。

“帕金森病早期起病比较隐匿,同时症状容易和其他疾病混淆,所以容易造成误诊。”新桥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赵士福教授介绍称,目前临床上没有一个确定性的检查方法来确诊帕金森病,其诊断主要依靠专科医生的评估。帕金森病尚无法治愈,因此很多人谈“帕”色变。赵士福教授表示,帕金森病并不可怕,它可以通过药物实现长期控制,关键就在于早发现早治疗。

和很多疾病患者一样

帕金森病人渴望的是认同

今年帕金森病日的主题是“关注心理健康,全面全程管理”。对于这个主题,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医学心理科主任、帕金森MDT诊疗小组组长黄河清深有体会。“事实上,和很多疾病患者一样,帕金森病患者更多需要的是一种认可。”黄河清说,这在一位断断续续找我看了十年的帕金森病患者身上体现得相当明显。

黄河清主任口中的患者,是来自合川的李婆婆。十多年前,刚刚从单位退休的她因为手抖来到西南医院就诊,被诊断为帕金森病。得知确诊帕金森病的消息后,李婆婆的脸上也没有出现沮丧的情绪。“她当时握着我的手说,希望我放心去治,她相信我。”黄河清教授回忆。2019年3月,李婆婆又一次来到诊室,向她询问如何解决走着走着就会僵住的问题。“和往常一样,我当时给她讲述了药物、康复助行设备,家具设施等办法,但让我没想到的是,她听了我的话后,依然不满意,并提出想换个医生看。”黄河清教授回忆。

黄河清教授问李婆婆:“如果僵住的问题解决好了,有什么不一样的吗?”让她没想到的是,李婆婆立刻兴奋地说:“那我就可以自己出门、过马路买菜了,就不需要我女儿照顾我了!”

“当时,她的大女儿插了句话,说自己没嫌麻烦。”黄河清教授说,她说完这句后,李婆婆的眼圈一下红了,哽咽着说:“她们实在太忙了,我实在不忍心拖累她们,我想自己可以照顾自己!”

“听到李婆婆的话,我内心相当震撼。”黄河清教授回忆,她当时意识到,与妥善的治疗相比,帕金森病人更在乎的是一种认同感,她们内心并不想被视为失能患者,而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社会的认同。

重庆晨报记者 王宏伟 通讯员 曾理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