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清晨“倒尿罐”吆喝声还在吼

一座山水之城慢慢苏醒

版次:009    作者:来源:    2023年04月13日

汗流浃背的重庆人,爬坡上坎的重庆城。

家里有台黑白电视,就很嗨了。

1978年的孩子,见证并建设着45年后今天的重庆。

□张卫

这一年,自民国就有的“三大步”木桶粪车还在跑,清晨“倒尿罐”的吆喝声还在吼,它们属于即将消失的城市风景,远去了,不留;更壮阔的风景,已经在天幕上闪现一晃,45年如逝水。瘦弱的山水之城迈向丰腴的山水大城……

1978年,有很多大事发生。大事的直接影响,让重庆这座山水之城开始苏醒。苏醒之前,它在沉睡、迷惘。

从社会表象看,1978给重庆人的记忆特点是兴奋、新奇和迷惑。

结束了十年文革,人们心中充满对未来的憧憬,最兴奋的莫过于考上大学的年轻人,“再过20年,我们来相会,伟大的祖国,春光多明媚……”

但20年实在太遥远,面对潮水般涌来的新奇事物,许多人猝不及防:解禁的老电影、邓丽君、双卡收录机、黑白电视机、单缸洗衣机、交谊舞、超短裙、出租车、个体户等先后出现充斥街头巷尾,人们应接不暇。

结婚时旧的“三转一响”(手表、缝纫机、自行车、收音机)让位于“家电新三样”(电视机、洗衣机、录音机)。

市民称之为“毛操哥”的青尻子崽儿,学香港电影中烂仔们的打扮(爆炸头、喇叭裤、蛤蟆镜),提着录音机穿街灯晃,自以为有头有脸有型,却被漫画家马丁讥讽为“手提录音机过大街”予以嘲笑,惹来市民的称赞和反驳……

大潮初起,观念冲突,矛盾上升,让人迷惑的新鲜事物层出不穷,但人的整体精神状态阳光开朗。

社会表象只属民间记忆,如果分年叙述,或可以切切这座城市跳动的脉搏。

1978年

当时重庆全市人口约651万,国内生产总值67.32亿元,人均GDP为526元。

2月,重庆9所大专院校招收1500多名新生。这是粉碎“四人帮”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史称“七七级”,他们与七八、七九级在其后岁月里成为社会中坚。

9月,市中区“新描容”理发店开始重新烫发、做花,女士们开始穿高跟鞋,并一改多年来衣着的灰蓝二色,显得多姿多彩。

10月,四川省率先在全国开展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允许企业在国家计划外自主安排生产、销售产品并按比例利润留成。重庆钢铁公司成为首批6家试点企业之一,拉开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序幕。

1979年

2月,知青大批返城,包括2万多云南支边青年。他们以顶替方式进入工厂;他们在此后30年里,成为重庆工业的骨干力量。

5月,市中区(1995年3月更名为渝中区)为开辟就业渠道,在公园路、邹容路、学田湾等地相继开辟10个农贸市场。人们卖农副产品不再是投机倒把。

10月,市中区批准了362家个体工商户。

11月,重庆无线电三厂的红岩牌黑白电视机投产,经国家鉴定合格,但购买尚需凭票。

当年,嘉陵厂借鉴本田样车,生产出6辆CJ50摩托车,亮相天安门,引起小轰动。

1980年

4月17日,国务院批准在重庆等8个长江沿岸城市开办对外贸易运输港口。

7月1日,始建于1977年11月的石板坡长江大桥通车,这是重庆主城区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

同月,三峡电扇厂成立,当年生产三峡牌电扇2.23万台,后成为重庆家电的五朵金花之一。

8月,重庆海关恢复成立。

10月,市中区1000户居民用上天然气,告别蜂窝煤。

当年,新组建的重庆钟表工业公司生产手表50万只,实现利润2260万元,成为全市最大的利税企业。其广告词“山城手表,家喻户晓”,是一代人的记忆。

1981年

1月,重庆至北京、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等12个城市的微波长途电话开通。

嘉陵厂正式与本田合作,先后生产嘉陵70、125等型号摩托车上千万辆,畅销全国和海外。

1982年

1月,嘉陵江索道开始运行,总投资381万元,最快速度每秒达7米,装载46人;索道的开通,检验着重庆工业的技术水平。

当年,中国医药工业公司重庆分公司更名为重庆医药工业公司,下辖西南制药一厂、二厂、三厂、西南合成、药友、桐君阁等9家企业,成为重庆制药工业的中坚。

当年,22岁的张松桥继承遗产后从香港返渝,以倒腾电子表起家,1985年创办中渝实业,20世纪90年代初盘下新牌坊附近2000亩土地,开发了全市首个新型住宅小区“加州花园”。

这一时期的世相百态,我简单素描一下。

市区自民国即有的“三大步”木桶粪车快消失了,清晨“倒尿罐”的吆喝声也快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简陋的环卫车,而今,均被新型环卫车和空调厕所替代。

在一些街区,自来水站还存在,市民吃水要到水站去挑,盖因自重庆建市(1929年)和抗战期间(1937年后)修建的大量捆绑房和吊脚楼无法安装水管。家家户户有水龙头,是旧城大规模改造后的事。

期间,重庆恢复出售黄金饰品,金耳环、金戒指进入普通百姓家,有人最多戴了9个金戒指,现在称之为“土豪”,当年称之“宝器”。

这一时期,重庆啤酒开始敞开供应,但瓶装酒有限,主要用铝皮桶装,20至30斤1桶,一个人没法喝,得邀请若干兄弟伙一起整,于是夜啤酒应运而生,猜拳行令至深夜。

具有市井特色的酒令遍传八方:“一匹马儿跑、两个睡一头、三星要高照、四季豆好吃、五个要魁首、留(六)都留不住、七星岗闹鬼、八呀八百春、九呀九刀快、满十又满载!”

重啤瓶装酒大量面市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山城啤酒,知心朋友”广告词的泛滥,早年瘦筋干巴的重庆男人,挺着啤酒肚的越来越多。

改革开放之初,山水之城里诞生了两个民营企业家:一个叫朱可思,开办了渝中实业;一个叫彭应吉,开办了龙门实业。

斯时,万元户还很少见,因此在某企业家的记忆中,“他们的资产已达二三百万”。N多年后,这位企业家遇到彭应吉,称彭前辈。彭问他:“你做得不错嘛,现在一年纳税有500万吗?”该企业家不动声色:“一年有1个多亿。”彭一下愣住了……

1978,一座山水之城苏醒了。它注定要迈向山水大城。

(作者系重庆资深媒体人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