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晋三遇刺不到一年 岸田文雄又遇爆炸物袭击

首相接连遇刺 日本怎么了?

版次:006    作者:来源:    2023年04月17日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右二)安全撤离事发地点后,当天继续到千叶市参加众议院补选的助选活动。

日本首相又遇刺了!4月15日,岸田文雄在和歌山县参加助选活动准备进行演讲时,遭一名男子投掷筒状爆炸物,所幸岸田文雄本人没有受伤,嫌疑人被当场逮捕。关于嫌疑人的行凶动机,一时间众说纷纭。但这次未遂袭击事件不得不让人回想起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被刺杀事件。首相接连遇刺,日本究竟怎么了?专家表示,在政治家的政治目标与国民生活诉求背道而驰的背景下,日本底层民意无法得到反馈,因不满于政治现状而选择直接用暴力表达诉求的凶险之举正在被效仿。

岸田文雄为门博文拉选票 疑似爆炸物被投掷到脚边

今年4月,日本各地正在进行四年一度的统一地方选举,推选出新一任的地方行政长官以及地方议会议员。目前,前半段选举的结果已揭晓,4月23日将举行地方选举的后半段投票,并且还将进行众参两院5个议席的补选。4月15日,岸田文雄前往杂贺崎渔港为和歌山选区的自民党候选人门博文拉票。

11时30分左右,活动现场的广播预告称:岸田文雄首相将于11时20分到达。随后岸田文雄乘车抵达,下车后向支持者挥手致意,接着走到会场的角落,此时岸田文雄一度离开了摄像机的拍摄范围。再次回到镜头前,岸田文雄品尝了当地的海鲜,并且继续和现场人群互动,同时准备开始演讲。突然,现场传出了坚硬物体撞击地面的声音,岸田文雄似乎是注意到了什么,转过身来,此时现场已经有尖叫声传出,一名男子一把拽住了背着灰色背包的年轻男子(嫌疑人)。在不明物体被投掷出52秒后,爆炸声响起并伴有白烟,安保人员赶紧冲过来保护岸田文雄,并打开了防爆护具,并在第一时间把爆炸物踢向了人群。随后,安保掩护岸田文雄撤离,留下惊慌失措,四下逃窜的围观群众。

目前这位名叫木村隆二的嫌疑人已因涉嫌“暴力妨碍公务”而被逮捕,木村隆二来自兵库县川西市,现年24岁。当地时间16日凌晨,警方已对木村隆二的住所进行了搜查,确认住所内没有危险爆炸物,附近居民的避难预警已解除。

因祸得福?

岸田文雄因遇刺人气飙升

日本首相被袭击,无论是执政联盟的自民党、公明党还是在野党,他们在接受采访时纷纷表示谴责。自民党选举对策委员长森山裕表示:“听到这一新闻感到很吃惊。在民主主义的根基选举期间发生这样的事情感到非常遗憾,这是不可饶恕的暴行。”公明党党首山口那津男表示:“去年发生安倍前总理大臣被枪击事件不到一年,就发生了使用爆炸物的事件,令人震惊。在选举期间,试图妨碍民主制度基本运作的行为是绝对不可接受的。我们必须保持警惕,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遇袭事件发生后,岸田文雄的幕僚们提出取消和歌山市和千叶县剩余的3次街头演讲,但岸田文雄仍按照原定计划继续在和歌山站前发表了演讲。岸田文雄通过推特向日本国民表示:“我们现在正在举行选举,这是我国民主最重要的事情,你们必须清楚地表明你们每个人的想法,你们是这个国家的主要参与者。带着这样的想法,我继续站在街头演讲的舞台上,我决心与人民一起努力,将这次重要的选举进行到底。”

因为这次突然的“刺杀”,岸田文雄在日本的人气出现了飙升,在他后续进行的公开活动,大量的日本民众赶过来声援他。不过也有网友在怀疑,这一次针对岸田文雄的“刺杀”很奇怪,有“自导自演”的嫌疑。

统一地方选举失民心

日本暴力表达正被仿效

毋庸置疑,诉诸暴力的袭击是一种破坏社会稳定、无法容忍的行为。但若细心观察日本统一地方选举低迷的投票率,却会发现政治家的政治目标与国民生活诉求背道而驰的矛盾正愈发严重。

1947年,日本第一次统一地方选举投票率为100%,显示出二战后日本国民渴望关心政治、参与国家发展的热情,人们关心国家发展与个人幸福的关联。然而,随着自民党长期稳定政权下日本政治变为自民党内部派阀之间的轮替,国民发现个人的愿景已经很难通过政治参与去实现,导致投票率一路走低,上届2019年统一地方选举时仅为27.46%,预计今年的投票率为27.54%,这意味着日本全国7成多的选民对日本政治的发展漠不关心。

这次岸田文雄所支持的和歌山县候选人门博文自身问题颇多。他曾在2015年3月5日被日媒《週刊新潮》曝出与时任安倍内阁的农林水产省政务官、众议院议员中川郁子有过不伦恋情;《每日新闻》报道过他与统一教会交往甚密;日媒《FRIDAY》更是揭露了自2014年7月至2020年间大量涉及门博文与统一教会有交往的“证据资料”。然而,这样一位有着政治劣迹的人,依旧能够获得执政联盟自民党与公明党的认可与推荐参选,很难说是反映当地选民民意之举。当正规的民意表达渠道遭遇阻塞,对社会的不满之声就会以更为凶险的方式表达,如果那些被社会边缘化的人们丧失了对日本政治的信任,竞相效仿刺杀安倍的凶手山上彻也,成为暴力犯罪的加害者,这不得不说是日本社会走向危险的一个信号。

据北京日报、中新社、澎湃新闻等